基于功能协同的茶园绿道规划策略研究

2022-10-11 10:17徐文辉
福建茶叶 2022年9期
关键词:绿道子系统茶园

张 瑜,徐文辉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两山”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对乡村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乡村绿道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推动城乡区域之间生态、文化、游憩以及产业体系的连接,同时其还承担着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活化乡村文化资源、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以及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的作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种植历史和深厚的茶文化,茶产业是推动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是保持水土、保护生态格局稳定的生态产业,是弘扬茶文化、传承制茶技艺的文化产业,茶园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其规划设计一直是学者的研究重点。基于乡村绿道与茶园规划相似的功能特性与规划理念,故将绿道建设融入茶园规划之中形成茶园绿道,成为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乡村绿道类型的延伸,目前关于茶园绿道的研究尚不多见,该类型绿道的规划也多借鉴常规绿道的规划方法,但仍存在着绿道规划与沿线资源要素脱节,景观同质化、使用率低下与后期管护不当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与挑战之下,如何系统地、科学地利用茶园现状资源要素,建设多功能协同的茶园绿道对茶园创新性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 茶园绿道概念

茶园绿道是基于茶园独特的低山丘陵地形而形成的山地型绿道,以山林茶田为生态基底,依托茶园中的道路水系、林带沟渠等线性空间,将茶园中优越的茶产业资源与其他自然、人文、资源要素相连接形成独特的旅游线路,是实现茶叶生产、科普教育、茶文化展示、休闲观光、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发展模式。茶园绿道的规划推动茶产业资源与游憩资源的聚集与高效利用,同时绿道外延可打破城乡界限,激活封闭的茶园规划,调整优化茶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 茶园绿道特征

依据茶园绿道的沿线资源要素的布局特征,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绿道理论研究,总结出茶园绿道具有连接性、可达性、聚集性、关联性四大特征。

(1)连接性。茶园绿道内的以茶为主体的各资源要素依托绿道空间进行连接,各类要素之间的连接是茶园绿道多功能目标实现不可缺少的途径。

(2)可达性。通过与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连接,使得城乡居民能够便捷的进入茶园绿道,在推动茶园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度假、游憩锻炼的场所。

(3)聚集性。以线性空间为载体,推动产业资源要素、生态资源要素、文化资源要素以及基础设施的聚集,为茶园绿道多功能协同规划奠定资源基础。绿道的聚集特性有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较大影响力。

(4)关联性。结合茶园所在区域的优势条件,纳入区域整体规划之中的茶园绿道是使生态、文化、产业等各要素形成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开发保护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

3 茶园绿道多功能协同理论的提出

3.1 协同规划理论基础

协同学是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或从有序向更高层次的有序的演化规律与机制的新兴学科,解释了协同内部各子系统、各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茶园绿道系统是由茶资源、道路体系以及基础设施等多类资源要素组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产业—生态—游憩”因素的耦合关系,使得茶园绿道复杂系统演化机制难以明晰,演化过程中的诸多矛盾都由系统不协同所造成。同时茶园绿道规划需统筹多项功能要素,单因子的绿道规划研究已不能适应茶园绿道的发展需求。而协同学作为多因子多层次的分析方法,与茶园绿道的规划特性相契合,为解析绿道规划内部功能与影响因子耦合作用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提出茶园绿道线路布局、景观节点规划设计、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的规划策略。

协同学在茶园绿道协同规划方向的应用,一方面为明晰系统与构成要素之间非线性的相互合作与竞争规律提供了有效工具,其本质是实现绿道各功能系统运作有序的动态平衡,是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明晰作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茶园绿道协同规划策略,为其他类型绿道规划提供了新研究方向。

3.2 茶园绿道的多功能协同

协同理论从统一、全局的视角对开放系统进行解析,研究开放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并在宏观层面产生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从而形成新的体系和新的模式。从茶园绿道的本质内涵与规划特性出发,探索其所具有的产业、生态、文化、游憩四大功能,构成绿道系统的4个子系统,4个子系统所偏向的重点不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共同推进绿道系统整体的有序发展。生态为文化之基,文化推进生态演变,游憩带动产业发展,产业丰富游憩方式,此外生态与文化又影响着游憩与产业的开发潜力和发展方向,游憩和产业反作用于生态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茶园绿道的产业功能是其最为基础的功能,绿道在串联茶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掘茶园游憩资源,提高茶园的宜游性,推动茶园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利用绿道的线性空间特性,可引导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多功能复合的茶园综合体。

茶园绿道作为绿色生态空间的新型土地利用方式,可连接破碎生态斑块,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生态廊道,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茶园内部的植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营造独特的茶园生态景观。

茶园绿道的游憩功能以人的感官感受、行为需求为导向,依托景色秀丽的茶田风光,联系周边自然景观与文化节点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的开放空间。同时基于绿道的线性特征与茶园独特的地形优势,可开展骑行、露营、茶叶采摘体验等游憩活动,增加茶园绿道的可游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文化功能是茶园绿道的人文特征,以弘扬茶文化和传承制茶技艺为目的,结合茶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通过展厅、解说系统和标志标识系统等方式活化文化资源要素,形成茶园绿道独特的文化氛围。

基于对上述茶园绿道各项功能的分析,筛选出影响绿道功能实现的影响因子(表1),茶园绿道的规划策略将依据这些影响因子展开,通过这些多因子协同发展,实现绿道规划内外机制的有序发展,促进茶园绿道综合效益最大化。

表1 茶园绿道子系统影响因子分析

4 茶园绿道的协同规划策略

作为茶园整体规划中连接多类资源要素的新型土地利用方式,茶园绿道的协同规划既取决于内源驱动力即系统内部起主导作用,各功能子系统的协同运作,又要受到城乡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要素的影响。因此,茶园绿道的协同规划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即内部各功能子系统的协同规划与外部影响因素同绿道整体的协同发展

4.1 内部各功能子系统协同规划

子系统的协同规划推动整体系统的有序发展。茶园绿道由于不同功能目的,在线路分布和景观规划上具有各自的特性,故各子系统形成不同的规划建设策略。基于子系统的功能分析,将制约子系统规划的的影响因子作为序参量来调控茶园绿道的规划过程,序参量对子系统的演化起支配作用,以此形成子系统的有序结构,并进一步实现茶园绿道的整体优化。

4.1.1 产业子系统规划策略。茶园绿道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休闲观光茶园的发展,合理开发休闲农业资源,促进茶园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新型的生态农业产业模式。茶园绿道形成集“观茶景、品茶饮、体茶俗、购茶品、知茶史”等功能模式于一体的茶产业廊道,延长农业产业链,以茶种植业为基础,茶产品加工为辅助,茶田旅游服务业为发展,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此外,充分高效地利用茶产业资源,促进茶园绿道向外延伸与辐射,形成茶乡绿道精品线,集聚区域内分散的茶庄、茶馆、茶室等小型茶产业,带动绿道周边与沿线产业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特色品牌形象打造,搭建供需交流平台,发挥茶园绿道的产业功能协同作用。

4.1.2 生态子系统规划策略。茶园绿道所连接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珍贵遗产,其所发挥的生态价值是保护茶园景观特色,维护生态格局稳定以及确保游憩、产业、文化功能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茶园绿道的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反映在提高绿道植被的多样性和科学合理开发资源、控制绿道网密度两个方面。在植物景观配置方面,充分考虑茶园的地形特色,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种植色叶植物和不同颜色的开花植物,增加茶园绿道的绿量,以提升绿道的植被类型多样性,丰富绿道沿线单调的植物景观。同时绿道可连接茶园内外的生态斑块,为鸟类等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生态迁移通道。在合理的绿道网络设置方面,茶园绿道的资源要素开发需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绿道网络的密度并非越高越好,过高的网络密度可能会加剧生态格局的割裂,需综合考虑绿道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土地建设适宜性等内容,科学合理的规划绿道线路布局。

4.1.3 游憩子系统规划策略。茶园绿道游憩子系统以观光游憩和旅游体验为导向,利用绿道系统较强的线性、连接性和可达性特征构建特色的茶香游憩线路,将茶园内外游憩节点有机连接,丰富游憩活动的内容。茶园绿道游憩子系统的规划主要包括特色景观的打造、体验活动的丰富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在景观体验方面,茶园地形高差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人们可实现鸟瞰、俯瞰、远眺等多种视觉转换,视域和视角的变化范围也很大。因此茶园绿道利用线性空间优势,在不同地形高度形成不同的景观体验,例如可在制高点设置景观塔、景观亭等景观小品,成为很好的观景平台。同时利用茶园绿道构建自行车道,并沿线设置茶文化体验活动。在景观营造方面,利用茶园独特的茶畦线条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并与周边的山水景观和植物景观相结合,以此优化绿道沿线的游憩景观。而对于游憩功能的发挥,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综合考虑绿道的游人容量、地形地貌、设施的服务半径以及使用率等问题,科学合理的布局。加强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设计,引入智慧化服务功能,实现购票、导游、导览、智能体验等功能于一体。

4.1.4 文化子系统规划策略。文化子系统是茶园绿道规划的灵魂,将茶文化内涵融入绿道设计,提炼出茶文化符号赋予景观空间,使得成为传播茶文化、传承制茶技艺的绿色载体。将茶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小品、建筑、铺装等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底蕴深厚的茶文化特色,在提供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功能的同时引导游客了解和体验茶文化内涵。此外,茶园绿道可将分散的点状文化景观资源连接成区域的文化网络,营造整体的文化氛围,使茶园文化景观更具典型性和吸引力,并通过构建景观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文化路径和文化场所诸如茶文化展览区、茶文化博览馆、茶艺表演等内容实现文化资源的再开发,与现代化元素与技术相结合,丰富文化资源利用形式,促进文化子系统的协同有序发展。

4.1.5 子系统协调策略。各功能子系统之间通过耦合与竞争达成内部协同,实现茶园绿道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从整体系统到子系统的规划策略是一种从繁入简的理性思维方式,为明晰茶园绿道复杂的系统作用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茶园绿道的四个功能子系统并非单独运作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注重绿道产业功能的同时还应该重视生态功能的发挥,并挖掘和开发绿道的文化和游憩功能,若强调某单一子系统的作用而忽略整体,系统演化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矛盾并最终导致系统整体丧失。在明确四个子系统规划策略的基础上,以子系统综合叠加的方式实现功能协同,但并非简单的叠加过程,而是不断调整与优化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在绿道网络的不同线路或同一绿道的不同段采用某一主要功能优先,其他功能协同的整体规划策略,实现茶园绿道整体布局合理性与综合效益最大化。

4.2 外部影响因素协同规划

社会经济环境为茶园绿道协同规划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主要包括政策、组织、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在内部系统的支配与外部因素的影响之下应实现绿道规划与乡村发展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茶园绿道的规划建设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将茶园绿道规划纳入乡村振兴的发展之中,不仅能够为绿道的规划提供政策保障,同时也可推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茶园绿道的规划建设应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可以绿道为契机,最大程度发挥茶园绿道的产业功能,将茶叶生产、乡村旅游观光、特色农业等内容串联起来,整合多渠道资金要素,并进一步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地域文化品牌,使茶园绿道达到可持续循环发展阶段。

本文基于对茶园绿道的功能特性分析,将协同学理论引入绿道规划建设,解析茶园绿道复杂系统,形成以产业、生态、游憩、文化为子系统的茶园绿道规划策略,并通过子系统间的协同运作分析达到绿道整体优化,最大程度激发茶园绿道复合效益,满足人类与动植物的不同使用需求。多功能协同发展是茶园绿道规划的目标,也是基于协同学规划策略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体现,对同类型绿道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绿道子系统茶园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茶园观色
北京将新建500公里绿道
团队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校新型模块化机房建设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