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40)
在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是国之大计,培养什么人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国家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全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把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相融合,其目的在于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价值进行引导,让其接受先进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
课程思政既不是单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程,又不是纯粹的专业课程,而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合思政理念、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内容,将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渗透进专业课堂中去,使学生无论在政治上、理论上、专业上、情感上都能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展示出全新的精神风貌,培养一批又一批又专又红的人才队伍。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程的创新与发展,要设立课程思政教育领导机构,重视课程思政的研发和推广,建设以思政课程为中心,以课程思政为支撑的“大思政”的教学系统。
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自己教授的是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把专业教学的“一亩三分地” 看好,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行了,学了思政课程也没什么作用。正因为有这种错误观念导致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屡屡曝出不当言论,更有甚者颠倒黑白、扭曲历史、侮辱祖国,在学生群体中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尤其在经济管理教学领域,所使用的课程教材、研究范式、经典理论等多来自西方,教师长期学习西方经典理论,容易产生“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思维倾向,把这种思维倾向带到大学课堂上,后果是很严重的。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程主要是为了拿学分,学习积极性较低,自我约束性差,学习意识淡薄。所以,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要转变以“教学——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要注重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不论是专业教材,还是思政教材,都是全国统一的版本,教材理论性比较强,实践性较少,思想导向性不足,更谈不上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交叉内容。这就需要各个课程老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探索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持续地进行教学创新,将政治思想课程和专业课程两者进行有机融合,紧紧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课时等,不断地总结经验,梳理成果,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
传统的思政课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窠臼,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思维受限,学习效果不高。其根源就在于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脱节,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遵循“本本主义”,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上课依据课本,考试依据课本,忽略联系国家的方针政策、行业动态、宏观背景等,对于问题和作业必须按照书本中的标准答案来,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都过于单一,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记忆力的加深,思维力的发散。高职院校教师逐步正视这个问题,开始考虑新时代发生的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基础上引入思政教学内容。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作为试点改革项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入到专业教学中去,结合实训内容,大胆探索,努力创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进而认同传统文化,牢牢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
《中华茶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更是介绍民族文化瑰宝的专业课。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座落在广东,广东人历来爱喝茶,特别是岭南茶文化盛行的潮汕地区。在此背景下开设此课程,一方面是根据用人单位,特别是满足旅游酒店对学生服务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中国优秀的茶文化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热爱。
为了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五育并举”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结合课程本身的知识点,将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德育目标相结合,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通过恰切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将“育人先育心”的思政教育融入《中华茶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工作。我校中借助《茶经》构建课程体系,并且在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叶专著,是茶起源于中国的最有力的证明。为了让学生深入掌握传统茶文化课程内容,了解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借助《茶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通过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双重设置,让学生既能够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感受中国文字之美,文化之美,茶艺之美。
表1 《茶经》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包含《茶经》第一章茶源,利用2个课时,主要介绍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茶经》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茶的起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典故告诉我们,先人神农氏无意间发现几片可以解毒的黄绿色叶子,便取名为“荼”。两汉到三国,饮茶从药用进入上层社会的茶饮,成为文人墨客的“新宠”。再兴盛于唐,故有了陆羽的《茶经》。结合事物永远处于不断地发展和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不论茶叶品种、采茶工具、饮茶器具经过五千年怎样的演变和发展,饮茶的习惯却保留下来。对比几乎同时代产生而如今消失的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我们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延绵至今,进一步理解我国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精神内涵,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阶段包含《茶经》第二章茶之具、第三章茶之造、第四章茶之器,利用6个课时,主要是茶的静态角度来介绍各地茶品、茶具、茶器以及制茶工艺等。
借助中国国家地理知识,来讲授中国各地采茶工具、制茶和品茶的器具、以及茶叶分布。例如第四章茶之器提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越州:今浙江绍兴。在唐代以产秘色瓷器著名,瓷体透明,是青瓷中的绝品。邢州: 唐天宝间称巨鹿郡,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汦河以南,沙河以北地区。唐朝时期邢窑烧制的白瓷尤为佳品,被定为贡品。陆羽却认为天下闻名的邢窑所制之茶碗跟越窑没法比。因为邢瓷虽然雪白但是没有越瓷那样通透,所以刑瓷所呈现的茶汤为偏红色,越瓷则呈现绿色,更加反映茶的本色。此外,我国许多省份都产茶叶,多集中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地区,形成了丰富的茶类结构。各个地方都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种,如西湖的龙井、黄山的毛尖、武夷山的大红袍、安化的黑茶等。
不论是地方窑瓷制作茶具的多样性还是各地茶叶丰富的品种,无不体现出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大川云集,资源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壮志。
第三阶段包含《茶经》第五章茶之煮、第六章茶之饮,利用4个课时,主要是从茶的动态角度来介绍如何泡茶、如何饮茶,以及所包含的精神内涵。
煮茶要保持平静的内心,切忌急躁。古代煮茶工序复杂,要先烤茶、再煮水、最后泡茶,烤煮泡这三个过程,这是茶叶苦难的洗礼,也是对煮茶人心气的考验,只有静心平气,经历时间的煎熬,才能煮出甘甜芬芳的茶汤。
泡茶与奉茶讲究先后秩序,长幼尊卑。泡茶手法中的“凤凰三点头”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与敬意;奉茶顺序中的“长辈为先”“揽客为上”体现出了中国人的“为人子,首孝悌”的古训。
斟茶不可斟满。“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做人情”是我国的一句俗语,就是斟茶不可斟满,否则客人不好端,溢出来容易溅到衣服上,让主人失了礼数,此外,还蕴含中国人做人的中庸哲学。
品茶要讲求轻松与平静。“茶者心之水,饮之畅灵”,品茶时要身体放松,内心平静,要感觉茶具、茶水、茶香、与我们的内心融合一体。随着柔滑的茶汤流入嘴里、扑鼻的茶香沁入心脾,感受“物”与“我”的融合,从而体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价值。
第三阶段从煮茶、泡茶、斟茶、品茶等多个方面将茶艺教学与思政教育完美的融合。
第四阶段包含《茶经》第七章茶之事、第八章茶之出、第九章茶之略、第十章茶之图。利用8个课时,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来介绍前人关于茶叶的文献、茶叶制作和烹煮可以省略的步骤、茶的绘画,最后拓展感悟茶道和实训茶艺。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道法自然,崇尚简朴,天人合一。中国茶道哲学在《茶经》中点明——“为饮,最宜精行俭德”。“精行俭德”就是精美、自然、简朴、平和,这被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的滥觞,将饮茶这样一种日常生活内容提升到精神层面的一个标志,中国古代茶精神文化至此得以确立。
茶道的体现需要有让普罗大众广为接受的载体,那就是茶艺。茶艺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茶艺是研究与茶叶有关的学问,是课程思政要关注的;狭义的茶艺是冲泡一壶茶的技巧,是专业实训课要重点把握的。
广义的茶艺展示了器物之美,礼仪之美,意境之美。器物之美在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瓷器、陶器、雕塑、刺绣的完美展现,显现着民族工艺的渊源;礼仪之美在于中国几千年传统化沉淀下来的礼仪道德准则与规范,展示着礼仪之邦追求道德文化的精深;意境之美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插花、香道、音乐的集中表达,彰显着民族艺术的璀璨,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不论是器物之美,是礼仪之美,还是意境之美,都指向“精行俭德、天人和谐”的哲学观念,体悟茶道,妙悟自然,从而达到了对茶,对人生,对宇宙的体悟。
狭义的茶艺就是如何冲泡出一壶好茶的技巧及如何享受一杯好茶的艺术,包括选茶、选水、选茶具、烹茶技术等。学生要熟练掌握茶艺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内容,以及注意茶艺的礼仪规范。每次茶艺表演就是一次悟道的过程,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泡茶,品茶,探索与感悟生命的意义。
第四阶段从古人文献梳理开始,一步一步挖掘茶叶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出茶道的概念,教育学生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探索人生价值,此外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提高自己专业技能。
《中华茶艺》课程的开出,不仅让学生掌握一项重要工作技能,也让学生学到更多传统美学知识,更是为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提供了一个途径。将茶艺生活化,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乃至家庭生活品味,提高个人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