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梅
(牡丹区东城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目前发病率达到5.1%,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发病率可能达到7.7%[1]。糖尿病若没能及时就诊,则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糖尿病临床治疗仍以患者教育、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锻炼以及药物治疗的综合方式为主。因此推广普及健康教育,提升糖尿病患者整体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前,体验式健康行为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已得到大部分医患的临床认可,尤其是对于患者而言控制病情十分关键。本研究将体验式健康教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筛选本社区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接受体检的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体验式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5~68岁,平均(56.2±2.5)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8~67岁,平均(58.1±1.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无任何并发症;无心脑血管、血液、免疫系统及感染性疾病;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存在精神障碍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肺等全身疾病者。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由医护人员予以常规健康指导,具体指导内容包含饮食、用药及运动等方面,每周组织患者在社区内开展1次集体健康教育,每次0.5 h;每次课前一日提醒患者。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体验式健康教育,具体内容:(1)成立体验教育小组: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牵头,成员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组成,定制体验式健康教育教学方案,构建完善患者健康档案,每年对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四次体检,对血糖不稳定者,社区工作人员要多次随访,直到控制满意为止。(2)门诊健康教育:在服务中心内每周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每次课程时长1 h。小组成员将课程内容制作为可放映的PPT课件,课程宣讲期间向学员展示PPT,同时展示内容包括视频、动画、音乐伴奏配合等,增强课程趣味性。同时社区将会不定期展开专题知识讲座,邀请患者前来参加听讲,会有专业医生为患者进行答疑解惑,并组织患者进行彼此间交流,总结在控制血糖过程中所普遍出现的不良行为,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避免患者病情恶化。(3)角色扮演互动:鼓励患者进行角色扮演,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下,由学员扮演医护人员,对另一学员进行血糖检测。进行指尖采血,同时展开疾病健康宣教;后续可互换角色,以加强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扮演活动完成后由护理人员评价本次活动内容,肯定成效、发现不足,并给予针对性解答。(4)提供并发症体验:围绕以下几种并发症选择工具供患者体验,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佩戴体验背心,收紧背部松紧带,将2~3 kg沙袋放置在胸前区,形成压迫感,持续3~5 min[2];二是肾病,由工作人员为患者展示动脉硬化模型,模拟透析,感受透析带来的身心痛苦;三是白内障,根据症状程度定制毛玻璃片镜片眼镜,让患者佩戴以体验视物不清、模糊的感觉。
1.3 观察指标(1)并发症知识与预防行为评分:围绕常见的肾病、胃肠功能障碍、高血压等展开,分别在接受体检初期及6个月后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随访评估,分数百分制,共10题,每题10分,回答超60分即为合格。(2)负面情绪评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予以评估,得分越低则表明患者的情绪状况越稳定。(3)血糖水平:监测患者干预前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FBG)、餐后2 h血糖(2 h FBG)含量[3];(4)并发症:包括冠脉综合征、白内障、肾病等。(5)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由患者进行填写,结果具体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三个评级[4],满分10分,10~8分为非常满意、7.9~6分为满意、<6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并发症知识掌握与预防行为评分比较体检初期两组患者的知识掌握与预防行为评分比较,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知识掌握与预防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知识掌握及预防行为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并发症知识掌握及预防行为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知识掌握 预防行为观察组 干预前 50 63.28±9.17 65.51±9.61干预后 50 83.28±4.04 76.88±9.21对照组 干预前 50 65.92±9.21 64.23±8.11干预后 50 72.56±6.78 68.21±7.15
2.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评分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抑郁、焦虑评分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SDS评分 SAS评分观察组 干预前 50 62.38±6.14 63.15±6.69干预后 50 45.24±4.35 47.29±4.08对照组 干预前 50 62.69±6.25 63.08±6.48干预后 50 53.18±4.76 54.69±5.35
2.3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干预前两组血糖水平比较,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血糖水平下降更为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s)
组别 n HbA1c(%) FBG(mmol/L) 2 h FBG(mmol/L) 观察组 干预前 50 13.31±1.47 8.24±2.83 10.33±1.20干预后 50 8.38±1.36 6.38±1.49 7.40±1.51对照组 干预前 50 13.42±1.39 8.50±1.38 10.18±1.29干预后 50 9.48±1.39 7.23±1.66 9.44±1.52
2.4 并发症经体验式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50例,出现白内障1例、肾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50例,出现冠脉综合征5例,肾病4例,白内障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
2.5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50例,非常满意33例、满意15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96.0%;对照组50例,非常满意17例、满意20例、不满意13例,满意率为74.0%。两组满意率比较,P<0.05。
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需要积极的接受治疗,避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等情况。积极开展健康知识教育,能有效延缓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在既往临床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多以常规健康指导为主,故教育指导深度不足,患者对疾病认知不深,总体护理效果有限。而体验式学习则是一种能够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学习效果,促进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有效形式,在体验式健康行为教育的前提下,引导患者掌握更多的疾病知识,引导其实施健康行为,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并发症症状、模拟体验生活场景, 患者能够切身实地体验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危害,进而感受病症带来的不适,意识到疾病健康知识以及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作息习惯,以提升其自身血糖控制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从并发症知识与预防行为来看,观察组整体效果明显,常规健康宣教方式存在滞后性,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对并发症相关知识较为匮乏,了解意愿也不够强烈,在实际面对并发症而引发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慌等自然影响到护理效果以及后续康复进程,这也导致医护人员在面对棘手的难题时并无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体验式健康教育将原有的健康教育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教授给患者,以应对当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并发症频发的尴尬处境。从负面情绪评分来看,体验式健康教育对患者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负面情绪改善具有显著作用,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扩大患者知识普及面,真正做到入心入脑。从血糖水平来看,因两组患者都建立在常规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故两组患者的血糖数值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高,说明开展体验式健康教育对于患者血糖控制更明显也更稳定。从并发症发生率来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合体验式健康教育的特质进行分析,医护人员借助相关仪器设备,使患者切身感受到了并发症所带来的包含感官与生活上的不便,打破空间限制进行健康教育,增强患者自护意识。从护理满意度来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体验式健康教育的开展教育成效确切,患者认可程度较高,同时强化对并发症相关知识的了解与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改善负面情绪,促进构建护患和谐,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