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风致积雪分布研究

2022-10-10 01:33聂少锋黄成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等值线低层积雪

聂少锋,黄 鑫,王 硕,黄成杰

(1.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2. 奥意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31; 3. 新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10013)

0引 言

低层双齿大棚屋面是顶部为锯齿状的轻钢结构屋面,因其成本低、可提供较大空间、便于拆卸等优点,在中国农村地区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大棚类建筑,其结构见图1。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大雪,低层齿状屋面类大棚倒塌的事故时有发生,例如:2018年1月,安徽雪灾,导致安徽省多地大棚倒塌,农民一年辛劳血本无归,事故现场见图2。

图1锯齿大棚Fig.1Sawtooth Greenhouse

图2雪灾事故现场Fig.2Site of Snow Disaster

为了避免雪灾引起事故,部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类型建筑的风致积雪分布进行了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Alhajraf[1]提出了用于风吹颗粒二维模拟和三维模拟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赵雷等[2]对低矮建筑积雪分布情况进行了场地实测和数值模拟,并总结了典型低矮建筑表面的积雪分布规律。Beyers等[3]使用实测数据拟合的风速剖面函数对1∶25的建筑模型周边的积雪进行了测量,发现k-ε湍流模型对立方体模型分离区的预测不准确。Michael等[4]在水槽试验中利用胡桃壳颗粒模拟风力作用下雪颗粒的运动,试验结果与相关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水槽模拟的可靠性。Ozmen等[5]使用不同湍流模型模拟了几种典型低层建筑模型的积雪分布情况,结果表明:k-w模型在预测平均压力系数方面与试验结果表现出更好的一致性。王卫华等[6]对边界层风洞中典型阶梯形屋面及双坡屋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风向角为0°时,阶梯形屋面积雪分布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而双坡屋面的背风屋面局部产生较多沉积。孙晓颖等[7]对建筑物周边的积雪分布情况进行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积雪分布规律一致。颜卫亨等[8]对攒尖四坡屋面的积雪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风向角的改变使屋面某些区域出现侵蚀状态和沉积状态的相互转化,风速和坡度对屋面整体积雪量影响较大。周暄毅等[9-10]利用屋面滑移雪荷载模拟方法,对中国几个代表性地区的屋面滑移雪荷载进行模拟,提出中国南北地区滑移雪荷载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聂少锋等[11]对低矮双坡屋面房屋的屋面风压系数及各屋面体型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但未对低层屋面的积雪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已有相关研究对屋面形式复杂的低层建筑尤其是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大棚类结构涉及较少。《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12]和《农业温室结构荷载规范》(GB/T 51183—2016)[13]提供的屋面积雪分布系数比较简单,未对屋面进行细致分区。因此,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积雪分布规律的预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的积雪分布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验证数值分析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采用Fluent软件中的Mixture多相流模型研究风速、风向角、屋面坡度比、双齿长宽比对该类结构屋面风致积雪分布的影响,旨在提高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类建筑应对冬季雪灾的能力,并为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结构防灾设计提供依据。

1多相流计算方法

屋面积雪分布问题是较复杂的多相流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多相流模型和颗粒沉积与侵蚀计算方法至关重要。

1.1Mixture多相流模型控制方程

采用Fluent提供的Mixture多相流模型,该模型计算成本低,稳定性和可靠性优于其他模型,且允许速度滑移和两相穿插[14]。Mixture模型控制方程由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雪相体积分数方程组成。

(1)连续性方程,见式(1)。

∂/∂t(ρm)+(ρmvm)=0

(1)

(2)

(3)

式中:vm为平均质量速度;ρm为空气相与雪相混合密度;k=1时表示空气相,k=2时表示雪相;fk为体积分数;ρk为密度;vk为速度。

(2)动量方程,见式(4)。

(4)

式中:p为流场压力;μm为混合相动力黏度;F为体积力;vdr,k=vk-vm;g为重力加速度;αk为各相在大气中的比例。

(3)雪相体积分数方程,见式(5)。

∂(ρsf)/∂t+·(ρsfvk)=

(5)

式中:mqp为空气相向颗粒相转化的质量;mpq为颗粒相向空气相转化的质量;ρs为雪颗粒密度;f为雪相体积分数;vdr,p=vp-vm,vp为空气相速度。

1.2积雪的侵蚀与沉积

侵蚀量Qero和沉积量Qdep[15]分别见式(6)、(7)。

(6)

(7)

积雪厚度见式(8)。

dh=Qsdt/(ρsR)

(8)

Qs=Qero+Qdep

(9)

式中:雪颗粒密度ρs取150 kg·m-3;R为颗粒堆积率,取0.62。

2低层双齿大棚结构及风雪两相流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建立低层双齿大棚结构及风雪两相流场模型,并对其进行网格划分,合理设置边界条件和分析参数,并验证风雪两相流模型的正确性。

2.1模型设计与网格划分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低层双齿大棚结构模型,大棚结构尺寸参考《种植塑料大棚工程技术规范》(GB/T 51057—2015)[16]进行设计:在大棚内部不设柱子的情况下大棚单齿跨度最大为10 m,跨度超过10 m的大棚内部必须设柱子;最大长度不宜超过80 m;对于种植树木和具有观赏功能的大棚,需要有较高的高度,一般为5~10 m。根据上述设计原则,大棚结构最终设计模型长度L为80 m,单齿跨度为10 m,双齿宽度D为20 m,屋顶最大高度为10 m,结构模型及尺寸见图3。GB/T 51183—2016对多跨单坡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的取值与屋面坡度有关。根据双齿大棚屋面尺寸形式,屋面坡度比取为1∶2(屋面坡角θ为26.6°),同时将屋面平均分为A1~A4、B1~B4共8个区域,屋面分区见图4。

图3低层双齿大棚结构模型及尺寸Fig.3Model and Dimensions of Low-rise Double-tooth Greenhouse Roof

图4屋面分区Fig.4Roof Zones

流场计算域尺寸为800 m(长)×120 m(宽)×60 m(高)。大棚结构处于计算域入口1/3处,计算域示意图见图5。整个流域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划分,最小网格尺寸0.02 m,增长因子为1.2,整个流域网格数量约为6×106,网格划分见图6。

图6模型网格划分Fig.6Meshing of Model

2.2边界条件

2.1.1 速度入口

风速采用指数律风剖面,见式(10)。

V(Z)=V0(Z/Z0)α

(10)

式中:Z为距地表高度;V(Z)为Z高度处风速;Z0为参考高度,取10 m;V0为参考高度处风速;α为地面粗糙度指数,B类地貌时,α=0.15[12]。

湍流强度I[17]按式(11)计算。

(11)

式中:Zb=5 m;ZG=450 m。

湍动能K和比耗散率W分别按式(12)和式(13)计算。

K=1.5[V(Z)I]2

(12)

W=K0.5/(0.090.25L)

(13)

式中:L为湍流积分尺度,Z≤30 m时,L=100,30 m

雪颗粒体积分数F[18]由式(14)计算。

(14)

式中:Up为雪相的运动速度;hs为跃移层的临界高度,hs=1.6u*2/(2g)。

2.2.2 出口边界和计算域顶面及两侧边界条件

选择完全发展的自由出口边界。计算域顶面及两侧边界选择指定剪切应力为0的自由滑移壁面边界。地面及建筑物壁面边界条件选择无滑移固体壁面边界。

2.3参数设置

雪颗粒粒径取0.15 mm,下降速度为2 m·s-1,密度为150 kg·m-3,雪面粗糙高度为5×10-4m[19]。采用有限体积法对两相流控制方程求解,离散格式为二阶迎风格式。使用Coupled算法求解压力-速度耦合方程,收敛精度为1×10-6。忽略积雪厚度变化对边界条件的影响[14]。

2.4数据处理

量纲一的雪深d为实际雪深d1和基本雪深d0之比,即

d=d1/d0

(15)

为将数值分析结果与文献[20]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取基本雪深d0为300 mm。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风致积雪分布等值线亦即为量纲一的雪深等值线。

屋面平均风致积雪分布系数μr计算公式为

μr=∑μiAi/∑Ai

(16)

μi=S/S0

(17)

式中:μi为屋面第i点的局部积雪分布系数;Ai为第i点从属表面面积;S为雪压标准值;S0为基本雪压,本文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50年周期基本雪压0.45 kPa,积雪厚度为300 mm。

2.5有限元模型验证

通过分析立方体周边的积雪分布情况,并将分析结果与文献[20]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来验证数值方法的正确性。

建立边长为1 m的立方体模型,计算域尺寸为8 m(长)×10 m(宽)×21 m(高),立方体模型位于计算域入口1/3处,计算域及模型见图7。采用非结构网格划分,全局网格控制下的最小尺寸为0.015 m,增长因子取1.2。由于k-w湍流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k-ε湍流模型[5],因此采用k-w、SST k-w和k-kl-w湍流模型进行分析。立方体周边量纲一的雪深数值分析结果与文献[20]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见图8,其中,X为距立方体中心距,H为立方体边长。

图7计算域及模型示意图Fig.7Diagram of Calculation Domain and Model

图8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Fig.8Comparison of Numerical Results and Test Results

由图8可知,试验结果在立方体模型迎风区积雪侵蚀严重,在距离立方体模型中心-0.9H时,积雪侵蚀量最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迎风面风压大,形成较大涡旋,积雪被风带走较多;背风面为风吸力,负压绝对值较小,形成涡旋小,风对积雪侵蚀少。立方体模型中心0.5H~1.5H范围内,离背风面越远,积雪被侵蚀量越大。在-0.9H处,k-w模型、k-kl-w模型、SST k-w模型和试验结果的量纲一的雪深分别为0.9、0.6、0.7、0.4。分析结果表明:各湍流模型分析得到的屋面风致积雪分布系数与试验结果趋势相同,但整体比试验值偏大,存在偏差的原因可能是Mixture模型为简化的欧拉模型,采用单相耦合假设忽略了雪颗粒对空气的作用。对比k-w模型、k-kl-w模型和SST k-w模型,k-kl-w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最为接近,吻合良好,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用于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的风致积雪分布研究。

3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风致积雪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不同风向角、风速、屋面坡度比和结构双齿长宽比对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风致积雪分布的影响。

3.1风向角与风速的影响

风向角取0°、45°、90°、135°、180°五种,风速分为5、9、13 m·s-1三种。屋面坡度比为1∶2。不同风向角和风速下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风致积雪分布主要结果见图9。

3.1.1 5 m·s-1风速工况

0°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2~1.1;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发生堆积,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B1和B2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2。45°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89~1;A3和B1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89。90°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3~1.1;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最大值为1.1;A1和B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3。135°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8~1.1;A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B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8。180°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71~1.1;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B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71。

图9不同风向角和风速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Fig.9Contours of Roof Snow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Under Different Wind Directions and Wind Speeds

3.1.2 9 m·s-1风速工况

0°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75~1;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A2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75。45°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65~1;A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A2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65。90°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84~0.95;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5;A1和B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84。135°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75~0.96;A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6;B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75。180°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7~0.98;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8;B1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7。

3.1.3 13 m·s-1风速工况

0°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7~0.9;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B1和B2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7。45°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6~0.9;A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A2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6。90°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6~0.9;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B1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6。135°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6~0.8;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8;B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6。180°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62~0.81;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81;B2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62。

综上所述可知: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靠近速度入口和屋面边缘处积雪侵蚀量最大,两锯齿屋面的交界处积雪厚度最大且会发生积雪堆积,原因在于:两锯齿屋面交界处是低层双齿大棚屋面上的低凹区域,这种低凹区域可以减小风对积雪的裹挟作用,积雪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堆积在此低凹区域。随着风向角的改变,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积雪受侵蚀程度最大和最小区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随着风速的增大,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积雪受侵蚀程度增大。各风向角和风速工况下,低层双齿大棚屋面A3区域积雪被侵蚀量相对最小,屋面积雪分布系数较大,因此在工程设计时,对A3区域应加以重视。

3.2屋面坡度比的影响

由于低层双齿大棚的屋面坡度比一般小于1∶2,因此,屋面坡度比取为1∶2(θ为26.6°)、1∶2.5(θ为21.8°)和1∶3(θ为18.4°)三种,风速取为5 m·s-1,风向角为0°和90°。不同屋面坡度比和风向角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见图10。

3.2.1 0°风向角工况

屋面坡度比为1∶2时,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3~1.1;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A1和A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3。屋面坡度比为1∶2.5时,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1~1.1;A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B1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1。屋面坡度比为1∶3时,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1~1.1;A3区域屋面积雪堆积,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B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1。

3.2.2 90°风向角工况

屋面坡度比为1∶2时,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3~1.1;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B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3。屋面坡度比为1∶2.5时,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5~1;A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B1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5。屋面坡度比1∶3工况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5~1.1;A3区域屋面积雪堆积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B2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5。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坡度比的增大,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积雪受侵蚀程度减弱,但坡度比的改变对积雪受侵蚀程度的影响相比风速和风向角因素小。在各屋面坡度比的工况下,低层双齿大棚屋面A3区域积雪被侵蚀量相对最小。

3.3几何尺寸的影响

双齿大棚结构长宽比取3.5∶1、4∶1、4.5∶1和5∶1四种,风速为5 m·s-1,风向角为0°。不同双齿大棚结构长宽比下屋面风致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见图11。由图11可知:

双齿长宽比为5∶1工况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2~1;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为1;A1和B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2。双齿长宽比为4.5∶1工况下,屋面积雪分布 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2~1;A3和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B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2。双齿长宽比为4∶1工况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3~1.1;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A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3;双齿长宽比为3.5∶1工况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4~1.1;A4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少,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1.1;A1和A3区域屋面积雪被侵蚀最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为0.94。

图105 m·s-1风速时不同屋面坡度比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Fig.10Contours of Roof Snow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Under Wind Speed of 5 m·s-1 and Different Roof Slopes

图11不同结构长宽比和组合形式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Fig.11Contours of Roof Snow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Under Different Structural Aspect Ratios and Combinations

综上所述可知:不同结构长宽比工况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的分布规律较为一致,其数值均在0.92~1.1之间,结构长宽比的改变对积雪受侵蚀程度和分布规律的影响最小。

3.4低层三齿和四齿大棚屋面积雪分布规律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增加锯齿数量对低层大棚屋面空间进行拓展,使之成为低层三齿或四齿大棚屋面。风速为5 m·s-1,风向角为0°,屋面坡度比为1∶2,不同屋面组合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见图11(e)、(f)。

由图11(e)、(f)可知,低层三齿大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4~1,低层四齿大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范围为0.93~0.99,在各锯齿交界的低凹处,积雪受侵蚀程度较小。三齿和四齿屋面的积雪分布系数比相同工况下双齿屋面的风致积雪分布系数有所减小,但是差别不大。因此设计时,对于低层三齿和四齿大棚屋面的积雪分布系数可以依据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取值。

4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风致积雪不均匀分布系数

因为5 m·s-1低风速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等值线数值较大,所以图12给出了5 m·s-1风速不同风向角下低层双齿大棚屋面各分区风致积雪分布系数μr。取图12中低层双齿大棚屋面各分区屋面积雪分布系数μr的最大值得到低层双齿大棚屋面分区积雪不均匀分布系数建议值,并与GB 50009—2012[12]和GB/T 51183—2016[13]中的多跨单坡屋面积雪不均匀分布情况与均匀分布情况下的积雪分布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

图125 m·s-1风速下屋面积雪分布Fig.12Roof Snow Distribution Under Wind Speed of 5 m·s-1

表1屋面分区积雪分布系数建议值Table 1Recommended Snow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of Different Roof Zones

由表1可知:不均匀分布情况下,GB/T 51183—2016在低层双齿大棚屋面各分区积雪不均匀分布系数的取值较大;均匀分布情况下,GB 50009—2012在低层双齿大棚屋面各分区积雪不均匀分布系数的取值较大。

由表1中的建议值可知:A3和A4区域积雪不均匀分布系数最大。分析原因为:A3和A4区域处于低层双齿大棚屋面两锯齿之间的低凹区域,在低 凹区域内积雪受侵蚀程度低且易于堆积。B3和B4区域积雪不均匀分布系数最小,因为B3和B4区域处于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的边缘区域,在屋面边缘区域内积雪受侵蚀程度更大且不易堆积。

对比建议值和规范取值可知:均匀分布情况下,GB 50009—2012和GB/T 51183—2016取值未考虑风致雪漂移和局部堆雪及滑雪影响时,对于A3和A4面,取值不安全;考虑风致雪漂移后,不均匀分布情况下,GB 50009—2012和GB/T 51183—2016在A1、A2、B1和B2区域取值偏不安全,而位于易形成积雪堆积的低凹区域A3和A4面,取值偏保守;B3和B4区域GB 50009—2012和GB/T 51183—2016取值过于保守,因为规范所规定情况是多跨屋面,而对于低层双齿大棚屋面这两块区域没有形成低凹区域。图13为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风致积雪不均匀分布系数最终建议值。

图13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积雪不均匀分布系数建议值Fig.13Recommended Uneven Snow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n Roof of Low-rise Double-tooth Greehouse

综上所述,在低层双齿大棚屋面荷载设计时对A3和A4区域雪荷载取值应适当增大,以确保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的安全性。

5结语

(1)使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模拟立方体周边积雪分布情况,k-w,k-kl-w和SST k-w湍流模型分析得到的屋面风致积雪分布系数与试验结果趋势相同,但整体比试验值偏大。其中,k-kl-w湍流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可用于大棚屋面风致积雪分布研究。

(2)风速、风向角、坡度比和双齿长宽比的变化均会影响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风致积雪分布情况。低层双齿大棚屋面积雪厚度随着风速和屋面坡度比增大而减小,但屋面坡度比的影响程度较风速与风向角的影响小;大棚屋面积雪受侵蚀和堆积区域位置随风向角变化而变化;低层双齿大棚结构长宽比对屋面积雪分布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低层三齿大棚屋面和低层四齿大棚屋面的屋面积雪分布系数小于低层双齿大棚,设计时可参考低层双齿大棚屋面;低层双齿大棚屋面上,A3区域受积雪堆积影响形成低凹区域,因此各工况下该区域的屋面积雪分布系数较大,应当予以重视。

(3)均匀分布情况下未考虑风致雪漂移和局部堆雪及滑雪影响,GB 50009—2012和GB/T 51183—2016规范中A3和A4区域积雪分布系数取值不安全;考虑风致雪漂移后,在不均匀分布情况下,GB 50009—2012和GB/T 51183—2016规范值在屋脊附近区域取值偏不安全,对于易形成积雪堆积的低凹区域A3和A4区域,GB 50009—2012和GB/T 51183—2016规范中的取值偏保守。提出的低层双齿大棚屋面风致积雪不均匀分布系数建议值可为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等值线低层积雪
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一种基于IDW 的等值线、等值面前端生成方法
阿尔卑斯山积雪
基于规则预计格网的开采沉陷等值线生成算法*
基于GeoProbe地球物理平台的软件等值线追踪算法研究与软件开发
我们
关于低层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要点及控制措施探讨探索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积雪
“等值线”的数学特征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