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学生“学习地图”的“双线导育”模式探究

2022-10-10 02:50张蝶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职业指导岗位

■张蝶

2022年5月,我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其中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在办学模式上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产业需求依法自主设置学习制度,并鼓励建立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主要目标,尤其是鼓励中职学校结合生源多样化特点等开展“课堂革命”,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 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在学生培育质量、学习管理、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难或不足,还需通过培育模式创新等予以解决。

本文尝试将人力资源管理中促进员工成长(晋升)的“学习地图”理念和工具,前置引入中职学生的校内培养阶段,提出“双线导育”模式,即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校实际,围绕学生发展诉求和编制的“学习地图”,由班主任、专任老师形成两条“工作线”,各司其职、密切联动,搭建“双线导育、矩阵式推进”的工作模式,促进中职学生“导航式学习”与“岗位胜任力、职业发展目标”的匹配和融合,助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对接产业发展所需。

一、中职学生培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学生层面

一是学情层面,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有待提升,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明确等不足;二是在培育质量上,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技能与实际岗位所需能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学生培育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还有待提升,这也是造成中职学生高就业率、低社会认可度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在学生就业层面,对口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有待提升,容易出现毕业后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就业后短时间内离职转岗的情况。

(二)教师层面

一是在职责分工上,工作协同有待提升。 中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包括学生思想、班级管理、班级活动、职业指导、沟通协调五大方面的工作,但尚未明确“助学提能”地工作职责;而专任教师往往是“分段式、竖井式”的开展课程教学,对学生学习状况全视图、学习过程管理、学生发展目标、培养目标一致性等方面的情况往往掌握不足。二是在培育方式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技能教育的融合不够紧密,职业指导、技能教学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在高质量个性化教育方面的协同度有待提升。三是部分学校的班主任还停留在班级日常管理、解决局部问题的状态,在学生学习管理、学业提升和职业发展方面缺乏系统性思考和主动赋能。

鉴于上述中职学生培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如何通过培育模式创新、专任教师与班主任更好协同, 将专业技能培育更好地接轨岗位能力模型,促进学习过程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紧密连接,强化“学业”与“职业”的深度耦合,助力实现职业成长目标,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学习地图”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一)“学习地图”的内涵

“学习地图”(Learning Map)指以能力发展路径、岗位胜任和职业规划为主轴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员工在企业内学习发展路径的直接体现。 “学习地图”可作为战略执行工具,“上接”组织战略规划,“下接”组织能力建设,其学习环节包括课程培训、行动学习、在线学习、沙盘演练等。“学习地图”以岗位能力模型为基础,在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前提下,提供系统学习规划、先进学习方法和丰富学习资源,让新员工(毕业生)通过“学习地图”,从就业之初就能明确如何从最底层新员工不断成长晋升的学习发展路径(如管理路线、专家路线等)。在“学习地图”中,一般包括职业生涯纵向发展的晋级学习包和横向发展轮岗学习包,以帮助员工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实现岗位转换或晋升。可见,“学习地图”整合了岗位能力模型、职业发展路径和学习资源,是员工在工作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学习路径图”,具有很强的“导航性能”。

(二)相关文献研究

基于岗位能力模型的学习地图应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 由于其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了动态的学习路径和能力标尺,整合了大量分散学习资源,指明了学习先后次序,既能为员工提供“学习路线”使学习和发展不再盲目,也利于工作单位掌握员工“能力曲线”实现科学管理,因此在国外一些大型企业(如IBM)中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实践应用。 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探索了专业技术岗位“学习地图”构建与应用,如高静娴、王小蕾(2020)以云南电网为例,通过搭建“学习地图”框架、构建“能力—任务”二维模型、绘制“学习地图”并场景化实施,对员工能力提升、培评一体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

国内对“学习地图”的研究主要在应用层面,侧重于按照工作分析、能力建模、学习内容设计、体系建立等步骤构建机构或场景的“学习地图”,主要应用于内部培训体系及员工成长。也有少部分学者对“学习地图”与学习资源重构、电子课本设计、青少年培养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李士平等(2013)运用文献及比较研究法, 剖析了英国Dynamic Learning Maps(动态学习地图)项目的技术、思想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自主聚合与可视化导航相融合的资源重构方式[2];顾小清(2013)在电子课本中设计了“学习地图”功能,使用者能够通过“遵从预设”或“定制路径”的不同选择,实现标准化或个性化的学习设计,以满足班级集体教学或差异化教学[3];徐明(2015)构建青年创新人才的胜任特征模型,探索基于“学习地图”的学习与发展实践,力图通过对青年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精细化设计,将学习内容情景化、学习目标清晰化、学习方法综合化[4]。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将“学习地图”应用于高职专业教学的有少量研究,但鲜有将“学习地图”与中职学生培育结合开展研究的相关代表性文献。张冰等(2017)以日照某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进行“学习地图”初步研究,确定岗位学习内容并进行“学习地图”的设计和实施[5];林燕虹(2020)以广东某学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为例,从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企业培训学习地图的内涵和特点入手,探索高职教育与企业“学习地图”融通的路径[6]。

职业教育是定向教育和就业教育,中职人才培育应紧密贴合工作单位或社会需要的岗位胜任模型,应关注中职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由于中职学生思维不够成熟,对学习路径规划、岗位能力模型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认知感知较差,而基于知识点和技能的中职体系课程点多面广、相对分散,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结合职业岗位胜任模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形成具体的、清晰的学习路径并将学习活动深度融入生涯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因此将“学习地图”引入中职学生的培育,具有较好的适宜性和一定的探索性。

三、基于“学习地图”的“双线导育”模式构建

(一)中职学生“学习地图”构成

中职学生“学习地图”,是指针对中职学生能力发展路径、未来岗位胜任和职业规划为主轴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按照实施主体及学习阶段的不同,可将中职学生的“学习地图”分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地图”和就业之后的“学习地图”(本文旨在研究前者、衔接后者),二者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其主要区别和联系如表1 所示。

表1 中职学生“学习地图”的构成及阶段性特点

(二)基于班主任、专任教师“双线导育”的中职学生“学习地图”的编制与实施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的重要工作职责,是做好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或继续学习深造。 在中职班主任职业指导过程中,容易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7]:基于学生“分层分类”的差异化职业指导有待强化;指导过程容易出现“重头轻尾”或“轻头重尾”现象;部分班主任职业指导的能力偏低,专业性有待提升;毕业后缺乏回访跟踪评估及后续改进机制。而专任教师的职责集中于课程教学,对班情全视图以及学生横向学习成绩、纵向学习变化、个体发展目标等往往缺乏深入了解,教学工作与学生职业指导、学生发展目标容易存在“脱节现象”。 因此,需要班主任与专任老师各司其职、密切联动,围绕学生发展诉求和目标制订“学习地图”,让每位学生入学后形成清晰明了的学习路径和计划方案,搭建“双线导育、矩阵式推进”的工作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学习地图”的班主任、专任教师“双线导育”模式示意图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地图”以学生学情分析为起点,并结合职业能力模型构建,整理学习资源,结合学生发展诉求等明确学习计划,形成“学习地图”,其编制过程如下。

一是,班情学情分析。中职学生入学后,班主任通过问卷调查、在线家访、学生谈心等方式,对学生基本情况、性格与爱好、特长与不足、学业基础、学习动力、职业发展诉求、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等进行深度的摸底调研,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分析,汇总形成班级的班情学情“画像”,并向各专业课程教师同步全量信息或班情报告, 专业教师分析班情学情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是,构建职业能力模型。 职业能力模型是胜任该工作岗位所需的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可由专业学科负责人、专任教师、班主任组成工作小组,针对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当前就业市场及岗位用人需求,梳理出所学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集(可合并工作职责或内容相近的岗位,划分不同的岗位族),然后通过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识别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知识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等),并对职业岗位所需能力清单进行分类分级(如初级、中级、高级),最终形成职业岗位所需能力库,使中职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目标达成紧紧围绕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展开。

三是,整理学习资源。由专业学科负责人、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组成工作小组,针对已构建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课程和学习内容设计,结合班情学情整合内外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分类和内容映射。 将学生按学习目标等进行内部分组(如升学、就业、创业),确定每个模块的导入适配对象,再检索已有学习资源,包括学校内部学习资源、外部社会资源。结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训实习等课程体系,在设计和组装形成所需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内容与职业能力模型的映射后,根据中职学习阶段和不同职业发展路径诉求,将学习内容分为新生入学学习包、公共基础学习包、专业课程学习包、专业技能包、辅助学习包等。

四是,明确学习计划。 每学期班主任与专任教师协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表及岗位能力要求等制订学习计划, 根据学生发展诉求、学习目标,绘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中职学生“学习地图”。指导学生制订“日常作息时间表”和“学习任务计划表”(包括每期学习任务、时间段、目标成绩或预期效果等)。 中职学生的学习设计及实施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中职学生学习设计及实施框架

(三)中职学生“学习地图”实施的过程跟踪和协同管理机制

校内学习阶段“学习地图”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推进并结合学生情况及变化不断评估改进的过程,做好学习过程管理和及时评估改进至关重要,需要班主任、专任教师形成良好的工作协同和培育机制。

在班主任方面,应推动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计划,并监督日常学习,提升职业指导水平,注重监测学生发展诉求、学习目标与学习现状之间的差距,配套实施相关班级管理措施。 例如,结合学生期末考、期中考、月考及日常学生状态制订“学习评价表”,并协同专业教师、家长,共同做好过程跟踪和动态管理;除了分组教学外,还可根据学生入学成绩、后期成绩表现、综合能力等将优等生和后进生结对排座,营造团队“互助共进”的学习氛围。 通过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进行适当调控,促进学生交流和共同进步。

在专任教师方面,应探索针对性教学,并牵头开展学科成绩评估, 依靠成绩测验和学力分析等,及时查漏补缺,实施教学改进。 特别是要结合职业能力模型和学校、班级实际,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策略,加强课程开发和学习资源建设;充分发挥教研推动和名师带头作用,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建设“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 搭建创新平台、交流平台、学习平台,加强学习资源、课题教学、职业指导方面的研究和资源建设,注重发挥“名师+名班主任”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班主任、专任教师形成合力,共同实现中职学生“学习地图”的科学制订和有效实施。

四、研究展望

推动职业教育的属性强化和长足发展,迫切需要不断革新学生培育模式,加强职业化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法学法和教学组织方式,以促进五个更好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更好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更好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更好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质更好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更好对接。 基于“学习地图”的培育模式,以“量身定制”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管理和“导航式”学习,是鼓励个性化教育的一种实践。 相较于中职学生的传统教育模式,将“学习地图”前置引入并由班主任、专任教师双线矩阵式导育,提升学习目的性、计划性,并让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更匹配,与职业生涯规划更紧密,是促进中职教育“课堂革命”和强化“类型教育”的有益探索。该培育模式对当前中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学习资源建设、班主任及专任教师工作职责提出了更多新挑战,对班主任及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如学习路径规划、职业岗位族能力培养、专业岗位课程教研、职业指导等), 也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学习资源规划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建设、考核评价方面进行政策和机制匹配,需要不断地深化研究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职业指导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十三五”回顾系列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