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阈下推进浙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2022-10-10 13:42李慧胡豹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集体经济村级集体

李慧, 胡豹,2*

(1.浙江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其实质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让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经济财富、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和美好生活[2]。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撑载体和经济形态[3-4]。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实现由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的“三变”改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5-6]。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助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7-9]。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改革瓶颈与制约,如推进的难度不断加大、来源渠道偏窄及发展后劲乏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要重新审视成就,创新推进思路。2021年6月,浙江省发布了《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要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做大“蛋糕”是基础,这个基础来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那么,浙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如何?主要的模式有哪些?在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又是如何通过创新来促进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展开剖析,并进一步总结其发展路径。

1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1 浙江省各级地市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数量

截至2021年底,浙江农民收入连续37 a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到2021年底,全省共有19 80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各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数量差异很大,最多的台州市有3 024个,占全省15.27%,最少的舟山有280个,仅占全省1.41%,前者是后者的10.8倍。具体分布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各地级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数

1.2 浙江省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状况

农村集体经济是撬动共同富裕的金杠杆,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需要不断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0]。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3 a行动计划的意见》,打响了3 a村集体经济“消薄”战。2018年底,全省6 920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中,有6 171个村完成“消薄”任务,其村均年收入达到37.26万元,村均年经营性收入16.38万元。2019年底,省定6 92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202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了《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计划行动》,启动了新一轮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3 a行动,通过输血、造血、活血,引导薄弱村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村级收支实现基本平衡。2020年底,浙江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610.3亿元,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清零”。2021年底,98%的行政村集体经济达到年收入2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07亿元。

1.3 浙江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通过实际调研发现,浙江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活化收入。村集体组织将集体的土地、山林、水域等资源性的财产承包给外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通过协调土地流转,参与中介服务,来收取服务费或收取租金来增加村集体收入。部分地区的村级组织引导农民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折价入股,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来获取盈利,根据整年的经营状况来发放红利,村集体的分红则根据其提供的服务或集体资产入股的多少来结算。二是闲置资产盘活收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村域,土地非农收益在村集体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村集体的存量土地、商铺、旧厂房、旧校舍、旧粮仓等闲置资产的出租成为了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村集体组织将旧厂房、旧粮仓等闲置资产进行修缮或完成基础建设后,通过招商引资,将村集体的土地出租给企业,收取相应的租金,赚取土地的租金收益,或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来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也有部分村庄,位于城市郊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由于自身资金及经营能力有限,将闲置资产进行直接出租。该模式不仅能够确保村集体资产得到高效的利用和开发,而且无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村集体都无需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当租期到期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归村集体所有,既得到租金收益又赚取了固定资产收益。三是各类补偿和捐助收入。土地征地补偿是政府部门为建设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而给予村集体的补偿款;此外还有乡贤捐赠等福利性收入。

1.4 浙江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当前现状来看浙江村集体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区差距较大。全省的农村集体经济总体水平较高,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和村与村之间不平衡两个方面,就2020年统计数据来看,湖州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达32.49亿元,而丽水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34亿元,前者为后者的三倍之多。二是收入来源渠道较窄。村集体经济的外部依赖性强,当前的村集体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土地经济”“以地生财”,村集体通过经营获得的自营性收入较低,内部增收能力不强。三是缺乏专业型人才支撑。各地村集体增收渠道同质化明显,村干部缺乏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动力。四是农民主体的参与性不高。大部分村民未能充分在经济转型的理念下审视集体经济的价值,未能积极投入到农村集体经济实践当中。

2 主要模式

2.1 变废为宝,开发村级自然资源型

2.1.1 模式内涵

依托村级土地、水域、山林等存量自然资源,以高效利用、盘活开发、创新利用为路径。通过自主开发或招商引资,实现闲置或低效利用的自然资源变废为宝。

2.1.2 模式特征

盘活开发:以整合村域自然资源为导向,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持续增收为目标,统筹开发村域资源。高效利用:将村域内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统一谋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化发展。资源增值:将村域内资源进行开发,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等产业,实现资源增值。

2.1.3 典型案例

霞川村地处开化县西部边缘,位置偏远、地寡林茂、交通不便,村内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常年在外打工,村集体也无经营性收入,是“有名”的经济薄弱村。近年来,该村通过不断开拓经济发展渠道,积极探索有利的发展途径和方式发展,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将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水电站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的改造,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在提升当地村民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的同时还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也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2.2 化腐成奇,盘活集体闲置资产型

2.2.1 模式内涵

依托村级旧厂房、粮库、祠堂、古村落旧宅院和废弃学校等闲置资源,以修缮改造、模式创新、激活利用等为路径。通过建设小微园区,引进社会资本、创业主体或者自用增收、招商运营、股份合作和民宿经营等多种方式进行激活利用,来获取租金、股金等村集体收入。

2.2.2 模式特征

激活利用:“唤醒”村域内“沉睡”资源,使原本闲置的资源变“活”。三权分置:稳慎推进宅基地试点改革,探索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和实现机制、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以及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村企合作:将升级好的场所进行招商引资,对外承包,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并将闲置的场所进行适度改造,转型升级,赋予新“活力”。

2.2.3 典型案例

张麻车小区位于东阳市六石街道,该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地区的闲置房屋、旧电影院等土地资源,交由公司进行统一设计、统一管理,通过修缮、美化村庄的基础设施,打造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同时,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在保留原来特色的同时还增加全新的功能,在老旧墙面上进行3D视觉墙绘,将其打造成为虚实结合的风景墙,不仅改善了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得平平无奇的泥墙、赤膊墙等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风景线,同时也开发了周围环境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提升了周围土地的租金。此外,小区还同专业文创公司合作,积极规划青年创客社区,鼓励青年创业,打造多功能的社区环境。实现了商铺出租、餐饮、观光、影视拍摄等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路径,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的就业与增收。

2.3 筑巢引凤,兴建物业经营租赁型

2.3.1 模式内涵

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以及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以投资建设综合楼、标准厂房、职工生活服务设施、仓储设施等物业为路径。通过租赁、入股等形式与有关企业事业单位、经营户联合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租金或分红等收入。

2.3.2 模式特征

飞地抱团:对口帮扶,合作共赢,这样的项目既能补足用地指标短板、拓展发展空间,也能缓解用工紧缺、夯实产业基础。打造平台:村集体将闲置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进行统一修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招引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兴建厂房、提供基础设施等方式进行物业招租,吸引小微企业入驻。

2.3.3 典型案例

洪坑桥村位于平黄公路沿线,是缙云县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该地区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多为马路沿边分散的小摊位,也被称为“马路市场”。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于2008年建成了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为当地的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4 美丽变现,推进村庄经营获利型

2.4.1 模式内涵

依托山水资源、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特色资源,以经营美丽乡村、打造景区村庄、发展美丽经济等为路径。通过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方式,将村庄进行整体经营运转,从而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2.4.2 模式特征

美丽经济: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美丽经济同步,在活化资源,发挥乡村独特的风景优势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发展美丽乡村经济转变。村庄运营:把村域内农户串珠成链,形成利益联合体,发展农产品采摘、民宿等统一经营模式。两山转化:最大限度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2.4.3 典型案例

高家堂村位于安吉县山川乡南端,村域内植被良好、山清水秀,是首批美丽乡村精品村。该村于2008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关停了2家造纸厂和3家竹制品企业,并严禁使用具有化学成分的除草剂上山,从源头上避免了水、土壤受到污染和破坏。在2012年,该村在打造村域大景区时,以“青清山水,净静村庄”为卖点,积极引进社会商业资本——故里炊烟公司,通过村以资源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共同组建安吉蝶兰风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村庄经营,构建了“村集体+企业+旅行社”的联动运营机制,明确出资比例和收益分配,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

2.5 强链补链,拓展产业发展链条型

2.5.1 模式内涵

依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等产业,以拉长产业链、提供服务链、提升价值链为路径。通过提供前期的种子、种苗、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等服务,到后期的品牌、流通、冷链、保险,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专业批发市场,来增加集体产业链增值和电商、品牌等服务型收入。

2.5.2 模式特征

三位一体: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与时俱进深化“三位一体”改革,把这项改革作为促进小农户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全产业链:产业化经营能实现产、供、加、销的一体化,通过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有机结合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实现资源与效益的最佳配置,改善单个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生产链条短的局面。电商经济: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借鉴互联网市场,发展电商经济;构筑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5.3 典型案例

下浦郑村位于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早期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生产技术和设备较为落后,整体加工程度不高,品牌质量、效益不佳,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尽快实现该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下浦郑村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不断优化和整合当地资源,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结合等发展路径,积极建设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园区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表2)。

表2 浙江省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3 创新路径

综合上述典型模式及先进经验剖析,为进一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强化先进模式在全省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创新建设路径。

3.1 推动“多元化”经营机制创新,全面开发村级自然资源

立足各个村域内部分山、水、田等闲置或低效利用的自然资源,积极引导推进自然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好乡村自然资源优势,引导更多的村集体成立“特别法人”,从事环境治理、乡村旅游服务、劳动力服务等多种经营,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绿色康养等兴业富民新业态,实现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共建共享。

3.2 推动“多重化”合作体制创新,全域盘活村级闲置资产

各地以全资、控股、参股和多村抱团等多种形式成立强村公司,鼓励供销社社有企业、农合联会员参办领办强村公司,利用好村级闲置资源,开展物业服务等风险小、收益稳的项目。引导强村公司连片规划、资源联动开发、项目共同建设、政策集中扶持、人才共享使用,多措并举,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释放发展潜能,使资源变“活”,农民变富。

3.3 推动“飞地抱团”协作模式创新,全局探索新建村级物业

鼓励先富带后富,引导各地突破村域、镇域、县域、市域限制,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推进集体经济“飞地”抱团发展。鼓励村集体利用建设用地指标或项目资金,异地“飞”到发达地区优势地段抱团发展物业等经济,积极引导低收入农户入股“飞地”抱团项目模式。

3.4 推动片区组团发展,全力推行村庄经营模式创新

集体经济组织树立村庄经营理念,着力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组团、联盟、联合等模式,组建联合体、联合社、示范片区参与市场经营活动。推进组织创新,支持农村以党建联盟等形式实现抱团发展。鼓励若干村经济合作社抱团成立联合社,实现资产统管、经营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发挥共同富裕百村联盟辐射作用,推动强强联合、以强带弱,联合带动其他村加快发展。

3.5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拉长乡村产业链条

组合农村土地政策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政策,推动农业标准地改革,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进产村融合、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 政策建议

4.1 强化组织领导

各相关部门应各负其责,联动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梳理盘活资源资产、领办合作社、发展产业、投资入股等经济发展模式,从整体上实现村集体经济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创新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基于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的收益分配制度,在全面完成社员和收益分配权份额登记备案基础上,试点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制度、农民带权进城机制和“三权”有偿退出机制。可引入现代企业模式,建立“共同经营、收益分红”的股东众筹机制,让村民变股民与村集体实现收益共享。

4.2 加大政策支持

健全经济相对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集成帮扶机制,进一步优化扶持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强资金统筹整合,金融机构要灵活运用政策工具,加快构建财政投入撬动、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深入推进山区26县新型帮扶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开放式共同帮促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创办企业、开发资源、盘活资产等方式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提升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产的利用率,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3 加强土地保障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落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所需用地指标,各县(市、区)应安排不少于当年新增建设用地3%的计划指标,用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并优先向相对薄弱村倾斜。涉及集体经济“飞地”项目的,两地政府应在建设用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方面给予合作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服务设施的,享受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等的各项用地优惠。严格落实村级留用地政策,对农村集体土地依法被征收为国有土地的,按不低于被征收土地面积5%的比例,为被征地村安排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或将留用地指标折算为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等形式予以补偿。

4.4 加强人才支撑

把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村干部轮训的重点对象,提高其集体资产管理、对外合作经营等能力。加强县、乡农业经济队伍建设,畅通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定、人才流动通道,落实农村合作组织管理专业农业技术职称评审和人才培养使用方案。创新选人用人和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现和使用人才,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报酬挂勾机制。

猜你喜欢
集体经济村级集体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我为集体献一计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