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青城寄相思
—国画大师张大千与青城山

2022-10-10 09:44朱艳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都江堰市青城青城山

朱艳杰

(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00)

青城山在都江堰市城南15千米,山上重峦叠嶂、林木苍翠,山峰环列、形似城郭,所以叫青城山。青城山峰峰藏秀,处处通幽,茂林修竹,冬季也郁郁葱葱,所以有“青城天下幽”之名。上清宫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村西北3千米,在青城山第一峰的东北面山坡上,距离第一峰顶端很近。上清宫始建于晋代,五代时重建,现存宫观是清同治八年(1869)再建建筑。一千多年来,它既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又作过封建帝王的行宫,也是农民起义军惩治豪强的地方。观内有木刻《道德经》等文物,有“鸳鸯井”“麻姑池”等胜迹。宫前观日亭是青城山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宫后青城第一峰是欣赏青城风光的最佳地点,还能看到岷岭雪山。这里秀丽的风光、宜人的气候吸引了不少文人骚客、政要、游客寄居于此,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和优美的书画作品。书画大师张大千就曾在这里寓居三年多,创作出不少具有蜀意诗情的作品,对画界影响深远。

1 张大千的艺术人生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小名季,后改名爰,又名季爰。四川内江人,九岁就开始作花鸟虫鱼白描。青年时期曾跟随哥哥去日本学习绘画技术。回国以后,致力于学习中国传统文人的诗和书画,有一段时间专研佛学,曾出家为僧,法号大千,又称大千居士,没多久即还俗回家。张大千初学四僧得其精髓,后又研习游宗明、陈洪绶、唐寅、沈周、戴进等名家。曾去敦煌三年,画风有变。1936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20世纪30年代名声大噪,与齐白石齐名,被称为画界“南张北齐”。20世纪50年代后,栖身海外,长期卜居巴西,后移居台湾省台北市双溪摩耶精舍。1956年去法国举办展览,并与西画大师毕加索会晤,被西方报界称为“艺术界的高峰会晤”。1958年作《秋海棠》参加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世界现代艺术博览会,荣膺国际艺术学会金牌奖,被公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大千足迹遍布欧美、南美、东南亚等。长期在海外期间,以精湛的中国传统艺术汇融西方可纳之处,开泼墨、泼彩一代新风。

2 张大千的青城时光

1938年,张大千在日寇的封锁下逃出北平,10月辗转上海、重庆、成都,最终携家于青城山居住。“青城天下幽”的独特环境为张大千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极大的情感慰藉。正如先生之《上清借居》诗所云:“自诩名山足此生,携家就得住青城。小儿捕蝶知宜画,中妇调琴与辨声。食栗不谋腰足健,酿梨长令肺肝清。朅来百事都堪慰,待挽天河洗甲兵。”张大千于1938年11月初返成都,住在颜谷声家,与老友黄君璧相见。8日回青城山后,借住山顶上清宫。他白日游览山景,夜晚勤奋作画,怡然自得。12月,老友黄君璧专程来到青城山,与他同庆新年。

1939年1月,张大千在上清宫为黄君璧作《仿石涛山水》。2月初,黄君璧应友召从青城去西康游览,他又作《仿石溪山水》一图,题曰:“石溪一派,三百年来惟吾友黄君璧独擅其秘,自与订交,予为搁笔,敬之畏之,又不仅如惮草衣之于王山人。客来山中,偕其远游西康,遂放胆为此,他日君璧或见磁画,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春节期间回成都小住,与家人众友共欢度回蜀后的首次新春,3月携家返青城山。4月6日(农历清明节),灌县(今都江堰市)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开水仪式。同日,来都江堰参加开水典礼的四川省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校长熊佛西先生偶遇从青城山下来的作家肖军。二人交谈过程中得知张大千亦在山上,心中大喜,决定第二天去专程探望。4月7日,熊佛西偕张明波刚踏上上清宫台阶,张大千便笑着迎出门来。张大千与熊佛西先生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便在北平相识,交情相当深厚,但是抗战后二人音讯断绝,所以这次在青城山偶遇令大家皆十分欣喜。张大千邀请熊佛西参观了自己在上清宫的临时画室,并向其展示画稿等作品。谈起敦煌之行,他说有人想资助但是要优先优惠购画,被他严词拒绝。张大千还向熊表示,日后到达敦煌后,自己便要“安营扎寨住下来,搞不出明堂,不看回头路!”6月,目寒夫妇亦搬到青城山同住。张大千特意精心为目寒先生作《蜀山秦树图卷》贺其四十大寿,该卷包括青龙寨、西秦第一关、七盘关、明月峡、飞仙阁、剑阁等七景,画风已从颖秀渐入深厚古朴。他在剑阁一段上题:“西北望如万剑斫天,东南望如铁嶂横亘,东连莎鼻,西接绵州,凡二百三十一里,故左太冲云缘以剑阁如冈如陵。四月初七日为寒弟四十生日,同在车尘仆仆中,无可为颂。既归青城,乃成此卷,兼以志一时同游之乐。”同月,张大千作《青城山红叶彩蝶图》并题:“青城山蝶大如掌,炫彩伟于罗浮,而茂树翁翳中,时有红叶,益令人思秋冬之际,霜叶满林,光艳如花,蝶梦谓之栩栩也。己卯六月,寒弟折红叶以供瓶,小儿辈扑蝶多种,遂对影写此。以纪一时笑乐。”关于当时在青城山的生活,张大千之女张心瑞也回忆说:“在青城,正是父亲的壮年时代,他常常带着我们弟妹多人上山写生,拉着山藤爬金鞭岩,走西岭险道,曾经九到蓥华山。在爬赵公山时,没有道路,雇请了当地农民作向导。他们在前面排荒开路,我们尾随而上,但由于坡陡路险,也只到了半山腰。一次,带着猴子、黄鹂、白鸦到普照寺、雪山寺,为鸟兽写意。雪山寺的山林深处,有一种像树叶子的木叶蝶特别多,姐妹们兴致勃勃地跑来跑去去捉蝴蝶做标本。父亲上山下山好像比我们还跑得快一些。肚子跑饿了,带着我们坐在山岩上啃冷的干锅盔,啃了又跑。夜晚回来,作画的兴致特别浓厚,秉烛挥毫常常到深夜。”当时,目寒的夫人紫虹女士由于故乡杭州为日军占领,常怀思念之情,张大千便特意为其作《雷峰夕照图》一幅。8月,张大千返回青城山后,为感谢山上道士的殷勤款待,为上清宫道士冯南瑄作《墨荷》相赠。9月又为青城山道友彭椿仙炼师作《张天师像》,又应青城道友作《观日亭》《天下第一峰》。这一年,张大千在青城山收丁明修(字翰源,四川遂宁人)为大风堂门人。

《墨荷》(图1),纸本,纵166厘米,横82.7厘米,水墨写意。画面正中绘水墨荷花两丛,以浓重淡清不同层次的墨色来表现荷花的阔叶和劲枝,墨色淋漓,奔放自如而层次分明。右上方有行书题诗:“玉骨文肌旷世妍,野风零乱堕愁烟。苦教悟得些生理,应笑岁舟华顶迁。”款署名“己卯夏五写就。大千居士爰青城山中”。钤印:白文方印“蜀郡张爰”、朱文方印“游戏神通”、白文方印“上清借居”,左下角钤朱文方印“三千大千”和白文方印“冷香飞上诗句”。

图1 《墨荷》(都江堰市博物馆藏)

《高士松下弹琴图》(图2),纸本,纵120.8厘米,横40.4厘米,水墨写意。此图绘一高士坐于古松之下,松干劲拔,笔势奔放,挥洒自如。有行书款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伯庸真人博笑,大千逸者爰。”钤印:白文方印“张爰之印”、朱文方印“大千”,左下角钤朱文方印“青城客”。

图2 高士松下弹琴图(都江堰市博物馆藏)

1940年夏,张大千携家去青城山居住。8月,张大千在上清宫作《雨后丈人峰》图,此图为纸本,纵133.2厘米,横50.8厘米,水墨写意,远近有两峰对峙,左下有一株古杉挺立,有二真人背手侧身站立其下,左侧题款三行,款末钤印四方,青城山道教协会收藏。同月,先生赴敦煌准备工作就绪,写《铁岩苍松图》赠别青城道友彭椿仙,此图为水墨写意,纵134.8厘米,横44.9厘米,右侧为近景,峭壁耸立、古松倒悬,一老者盘脚坐于树根,峭壁间有题款四行,款末钤印三方,左下部则为远山,钤印一方。这一年在青城山上清宫收龙国屏(四川宜宾人)为大风堂门人。9月,张大千下青城返成都,打点行装,拟去敦煌。

1943年,张大千从敦煌归来。12月,先生由成都携家至青城山上清宫居住,并将甘肃带回之天水特产红爪嘴鸦十多只放在青城喂养繁殖,还在上清宫旁种植梅花百余株,为青城又增添了一景。先生在青城作《秋声图》,并题诗:“处石封立如门 一松鼓翼如盖 秋声历历耳边 诗思远在屋外 癸未冬日,大千居士爰。”当月在上清宫收胡立(别名梦痕,四川灌县人)为大风堂门人。

1944年6月初,大千从渝归蓉,又住上清宫,作《青城山十景》,计有朝阳洞、丈人峰、上清宫、青城第一峰、望坡岩、迎仙桥、高简槽、降魔石、大岩窝、观日亭十处景色入画,均为墨笔写意。6月15日,张大千在青城山作《翠竹仕女图》赠女儿心瑞,款题:“甲申六月十五日,十女心瑞十八岁生日,写此与之。”8月8日(农历立秋节),作《红叶小鸟图》并题诗:“槲树双猿易元吉,梨花鸠子云溪翁。解道青城好颜色,玉山照耀晓霞红。”并跋:“坐第一峰亭子,东观日出,西望雪山,郁为双绝,漫以此画代之弘公。”又记:“青城槲叶未霜先红,灿若朝霞,以予所养白玉鸠立于枝头,粉光霞彩相映,带如观藤昌佑画图。惜(高)岭梅未来为我写真,拈笔记此,有愧传神。甲申立秋,大千张爰。”同月,张大千在上清宫为道观作《花蕊夫人像》,此图为单线白描,体态丰满,笔似唐人画风,兼有宋之写实,图成之后,林山腴为之配诗,并由青城道士将之勒石立碑,又为青城添一胜景。10月从外地回上清宫,作《仕女图》《羽化登仙》《策杖高士》《虬髯客传》《红拂女》等。抗战胜利后,张大千即往北平,1946年由北平返川,携何海霞等弟子回青城山上清宫住数月,年底从沪返北平。

1948年张大千又回到上清宫住了一段时间,创作了不少作品。1981年4月,张大千女儿张心瑞和女婿肖建初到美国探望亲友时,将拍摄的青城山风景照片及张大千在青城山所作书画的碑刻拓片(图3、图4)作为礼物,由张心一到台湾转交给父亲张大千。张大千看后欣喜不已。5月29日,先生在心一返美启程之前,在护士护理下由医院回到家中,作《红叶小鸟图》赠女心瑞,上题:“辛酉四月二十五,写予拾得爱女,汝细观之,汝父衰迈,又不得与汝辈相见,奈何!奈何!八十三岁,摩耶精舍。”并为青城山道协写“青城山上清宫”六个大字,现镌刻于青城第一峰山门横额。12月,因思念家乡,张大千写信托友人向青城山老道友傅元天、彭鹤年二人问安,并索要两柄青城山道士用的拂尘。

图3 《花蕊夫人像》拓片(都江堰市博物馆藏)

图4 《张天师像》拓片(都江堰市博物馆藏)

1982年5月,张大千在与美国探亲的子女等人的通话中得知青城山老道友彭鹤年、傅元天均健在,并时时照拂他当年在上清宫旁手植之蜡梅,经常向游人讲述先生在山上之往事,十分感慨,作《荷花图》与《青松图》托心庆带回青城赠给二位老友。他在赠给傅元天的《荷花图》上题写:“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元天炼师法教,七十一年壬戌夏四月,八十四叟人千张爰,摩耶精舍寄呈。”表达了隔海故旧对老友的美好祝福和情谊。

1983年,八十五岁高龄的张大千用最后的余力作巨幅《泼墨青城山》,并题诗“寰海风光笔底春,看山还是故乡亲。平生结梦青城宅,蜡履苔痕画里情”,以寄托对祖国、对青城山的怀念之情。1983年4月2日,张大千与世长辞于台北摩耶精舍。

3 结语

张大千在1938年秋到1948年之间,先后在青城山上清宫居住约三年之久。他在青城山居住期间,创作了不少作品,如《青城十景》《雨后丈人峰》《铁岩苍松图》《张天师像》《墨荷》《花蕊夫人像》《麻姑像》以及1982年由其女张心庆带回赠与傅元天、彭鹤年二位道长的《荷花图》《青松图》等,对当地画界甚至世界画坛都影响深远。

纵观张大千一生,都是在研究传统上用功、在深入生活上用功、在推陈出新上用功。他对于传统艺术学而不厌,永不知足,唐宋元明清各家各派,无不认真研习,穷微极奥,落笔乱真,但在揣摩前人时,又博采众长,化为己有。他绘画笔路宽广,变化万千。为研究敦煌艺术,冒着被土匪袭劫的危险在荒无人烟的莫高窟临摹壁画三年;为观察宇宙万物,研究物理、物情、物态,周游名山大川,种植花木,饲养禽兽。因为有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虽遍历欧美,始终不忘传统,不盲目崇拜西方,只吸取西洋画艺术的优点并加以融会贯通,创新出泼墨、泼彩等具有中国文化神韵及民族气息的崭新中国画法艺术,为全世界艺术宝库增加了不可估量的财富。而寓居青城山的三年时光里,青城山宏伟的宫观,丰富多彩的传说,令人陶醉的优美风景,也为张大千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源泉。他对青城山、青城山道观、道家友人情深意笃,光在青城山的作品就有近千幅,足见其对青城眷恋之深。

注释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都江堰市委员会办公室.都江堰市文史资料:第十三辑[M].[内部资料]:789.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都江堰市委员会办公室.都江堰市文史资料:第五辑[M].[内部资料]:130.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都江堰市委员会办公室.都江堰市文史资料:第五辑[M].[内部资料]:128.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都江堰市委员会办公室.都江堰市文史资料:第十三辑[M].[内部资料]:791.

猜你喜欢
都江堰市青城青城山
白描画《青城山下摸鱼哥》
醉爱青城
《逆行者》油画
2019中东欧国家孔子学院到访青城武术国学夏令营
李世华《金龙狂舞》
青城山偶得
都江堰市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道教养生文化品牌对成都“文化之都”建设的价值探析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霹雳!
美丽的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