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衣
摘 要:该文对都江堰旅游气象服务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都江堰旅游气象服务的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以及实际建设任务,旨在强化都江堰旅游气象服务传播能力,为开展各类功能文化区气象服务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都江堰市;旅游资源;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TP31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8-0114-02
1 都江堰市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旅游业发达,但旅游气象服务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大部分地区还局限于景区天气预报,部分地区虽开展了景区旅游气象指数预报,但采用的都是通用性指数[1-3]。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无疑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的1枚珍宝;以“道教文化”著称的青城山更是吸引着无数的国内外游客;川西4大名寺之一的普照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龙池虹口,系原始生态保护完整的新开放的旅游景区,集高山、峡谷、清泉、瀑布、原始森林等优美的自然风光于一身。都江堰市拥有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都江堰旅游氣象服务体系探讨
2.1 基本原则 一是以旅游市场需求为核心标准,稳步打造旅游气象服务体系主体架构,率先在大成都旅游发展框架中打造出具有推广意义的旅游气象服务模式。二是气象监测站网及服务信息传播都要以优先利用现成资源为原则,在气象、旅游、交通、景区管委会等部门已有的监测与传播资源基础上,合理迁移、升级、增建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及信息传播渠道。三是建立由政府主导,部门协助,公众参与的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工作体制。注重气象与旅游、交通、景区管委会等部门的信息共享、视频会商及应急联动。四是以提升监测预报水平、深化信息传播能力为根本,整体推进都江堰市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都江堰特色旅游气象服务能力。
2.2 建设目标 一是全面启动特色旅游气象预报服务。根据运动休闲、互动体验、娱乐度假、康体养身等旅游功能的区划,开展以游客体感舒适度、游玩气象条件指导为核心的常规旅游气象服务,制作以交互产品和图片产品为主的特色旅游气象服务产品。二是实现旅游气象监测预报精细化、全覆盖。开展以天空状况、降水概率、气温、相对湿度、紫外线强度等因子为预报主体,建立空间无盲区、时间多跨度、满足旅游决策需求、贴合游客即时需要的旅游气象精细化预报模型。三是完善旅游安全气象服务体系。以沿山地区、河道流域、交通干线等区域为监测预警重点,及时、定向地向决策层与游客输出灾害性天气预报(暴雨、大风、雷电、冰雹、大雾等)以及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预警(山洪、泥石流、崩塌等),实现旅游安全气象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基本满足旅游景区防灾减灾、游客出游等气象安全保障需求。
2.3 建设任务 一是深化部门联动,与旅游、景区、交通、国土等部门建立需求调查、信息共享、预报发布、应急处置协作工作机制和建立景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工作机制,开展精细化、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化的旅游气象服务。对现有生态旅游各类要素观测站进行检定,对不满足要求的站点进行改造,纳入气象站网的统一管理。二是在重点生态旅游区建设负氧离子含量、大气成分、紫外线强度等环境气象要素监测站点,增建特种旅游气象监测站点,提升都江堰市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三是针对暴雨、山洪地灾、大雾、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的监测预防进行规划建设,围绕沿山、临河景区及周边各大交通干线布设气象监测站点。
2.4 主要措施
2.4.1 提升旅游气象预报能力 一是建立旅游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建立专业化、有指导性的旅游气象监测预报系统,搭建能充分满足旅游气象资料的探测、收集、上传及旅游预报服务产品的分析、制作、发布等功能的综合业务平台,提高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的精细化和针对性。二是建立旅游安全气象服务系统。对各大重点旅游景区建立气象风险评估机制,建立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开发景区山洪地质灾害自动评估预警系(下转118页)(上接114页)统,完善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模式,建立视程障碍气象监测预报模型和地面路况气象监测预报模型。三是建立特色旅游气象预报服务系统。拓展开发贴合各旅游板块需求的气象服务系统,建立都江堰市气候数据库,建立本地化人体舒适度、穿衣指数、养生指数等旅游气象指标库;根据运动休闲、互动体验、娱乐度假、康体养身等旅游功能的区划开展以游客体感舒适度、游玩气象条件指导为核心的常规旅游气象服务。
2.4.2 加强旅游气象服务传播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旅游重点区域信息发布屏。通过部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景区、旅游、交通、国土等部门在旅游重点区域已建有的信息发布屏,实现实时气象服务产品的发布。二是新建旅游气象服务交互式终端。建设旅游气象服务交互式终端,包括智慧景区多媒体互动项目、互动式户外屏联播平台、游客感知平台(自动导游机)等信息化服务智能板块,实现最新预报、预警、实景等气象服务信息的实时推送,并提供在线查询气象数据等功能。三是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在各大景区内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由景区负责人兼任站长,站内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设备,并将各个景点管理人员、导游等纳入气象信息员名单,通过在场工作人员及时将转折性、灾害性天气预报传播给游客。四是建立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基于智慧景区的气象服务平台,开发基于移动手持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的APP,包含景区气象信息查询系统,特色旅游气象服务系统,旅游安全气象预警系统等。
参考文献
[1]杨琳,崔娜,陈启忠.深圳旅游气象条件分析[J].广东气象,2010,32(3).
[2]杨尚英,李玲.旅游气象气候研究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3).
[3]郭菊馨,白波,王自英,等.滇西北旅游景区气象指数预报方法研究[J].气象科技,2005,33(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