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古村明清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2022-10-10 09:43张旭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石塘双峰古村

张旭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0)

1 仁化县与石塘古村概况

在我国广东有一座小县城,名为仁化,隶属韶关,受到南岭山脉的庇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渥自然环境,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地质公园和自然植被等都是这里的名片。在距离仁化县城大约19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小盆地,石塘古村落(图1)就隐匿其中,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打磨和长期岁月积淀后,石塘古村依然保存完整,是我国古村落资源中历史悠久、保存完好、规模庞大的代表之一,也为仁化这座旅游城市增添了更多的色彩。石塘古村落的海拔大约120米,坐落于盆地之中,周围环山,造成了与外围降水量的落差。加之石塘古村落地处东经113°34′14″,北纬25°04′56″,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得到较为丰沛的雨量,保证了古村落内部植被的生长与水源的供应。同时,这样丰沛的水资源也对石塘古村的内部给排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此,石塘古村历代的居民运用其智慧建立了独特的水渠系统,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山中的溪流,将其拢于村落中的主水沟,用于日常的农耕灌溉,用纵横错落的支沟与排水沟交错穿插,满足了日常的生活用水需要,而且将其引入石塘河,最终完成水源导流,引水入河。这样的水渠设计独具匠心,使得石塘古村落处处彰显出人文与生态的和谐共存,体现出了古代人民智慧的光彩。

图1 石塘村

石塘古村落历史悠久,其所在的仁化县始建于南宋时期,拥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在锦江、浈江、北江、珠江的共同滋养下,更是孕育出丰富的人类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石塘古村占地面积庞大,并且拥有数量繁多的古寨、古代宗祠、古建筑等。相传,石塘古村先民居住历史由来已久,尤其是明朝洪武年间和清咸丰年间的记载更甚,当地曾接受过多次外来居民的迁居,在元朝至清朝的600余年历史上,石塘古村始终人丁兴旺,而这里的古代家族祠堂便见证了这里人丁盛极一时的景象。据考,当地经历了大约30代人的建设与传承,主要的家族姓氏由最初的8个逐渐演变为今日的李姓、蔡姓、何姓3家,其中李姓人丁最为兴旺,现存人口数量也最多。石塘古村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古代宗祠有9座,相对保存完好的有8座,还有一座古寨—双峰寨,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石塘古村现存的保存完好的106座古建筑当中,有79座是古代民居,这里迄今为止有670户居民居住繁衍,人数超过3000人,仍保存着自然村落的面貌,并成为仁化县当地最大的自然村落,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与古今结合研究的价值。2010年12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名单,石塘古村名列其中。2016年,石塘古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2 石塘古村明清古建筑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石塘古村的李氏一族先民由江西迁徙而来,因此石塘古村的古代建筑少了几分岭南特色,多了一些徽派特色。石塘古村的建筑在明清时期建设较多,因此大多呈现明清时期建筑的风貌,尤其是受到江西风格影响最深,形成了在当地独树一帜的建筑群。

就目前石塘古村的古建筑特色而言,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石塘古村占地面积大,且现有的古村落风貌保存完整,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石塘古村号称中国最美乡村之一,其占地面积达到0.15平方千米,其间各色古建筑鳞次栉比,街巷纵横交错,联通了整个村子的交通,又与石塘古村周遭的山脉、水势、田园形成了交相呼应的感觉。除了本村的居民之外,不熟悉环境的陌生人极容易在古村中迷失方向,在错综复杂的街巷间反复游走。在清朝,石塘古村的人口数量就得到了大幅度地攀升,其独特的十二阁也逐渐演变为千家村。在众多街巷当中,围绕中心水渠而建成的街巷,其长度更是超过了520米。整个石塘古村的街巷脉络庞大,纵横交错,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街巷交织图,让本就庞大的古建筑群增添了神秘交织的错落感。

第二,石塘古村的建筑防御工事十分完善且令人震撼,攻守兼备,固若金汤。去过石塘古村的人,往往都会有一种震撼的观感,尤其是到达当地著名的双峰寨,大多会感叹双峰寨的高大与坚固。据说,双峰寨当时的建造是为了弥补石塘古村的周围工事,防止周遭贼寇入侵,建造款为村民筹措所得,由当地的乡绅带头建造,前后耗时16载,整整从清朝建造到了民国时期,在双峰寨的门头上,赫然刻着“双峰保障”四个大字,见证其成为石塘古村坚不可摧的壁垒。一些游客将它比喻为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多重大门,道道坚固,城外还修有护城河和吊桥,将其防御力大大增强。此外,双峰寨寨堡外围设有瞭望台与炮楼,能够观察寨子附近的动态,抵御并攻击四面八方来犯的敌人。寨子以走马廊相连,方便屯兵驻扎,必要时期也可以安顿村民居住,容纳千余人也绰绰有余。双峰寨建成后还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双峰寨保卫战”,400多名烈士为此献出了热血和生命,因此寨子前面竖立了大革命英雄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壮烈牺牲。除了双峰寨之外,石塘古村还有许多其他的防御工事和炮楼,大多镶嵌于古村的角落,现保存都较为完整。还有一些防御性的门楼和闸门遗址,见证了石塘古村长期以来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石塘古村的建筑风格并不像是典型的客家风格,反而徽派建筑和江西建筑风格更为突出,偶然在民居的一些建造当中才能够看出当地本土建造的风格。对于所处的省份而言,常见的应当是本地的客家风格建筑,然而,石塘古村的民居却多以青灰色的砖木结构示人,墙体高直,造型大气美观。整个建筑群多以方形呈现,厢房与正房有明显的划分,分布妥善,功能性强。在整体的院落布局中,能看到处处相通的巷道与楼梯、走廊,让整体的建筑连通性更好,方便主人的区域活动。从房间的建造特征来看,多是高墙小窗,这样很好地保护了屋内的隐私,又能保证房间四季温度适宜,避免了酷热和严寒。建筑用的青砖多数经历了打磨,显得圆润光洁,建筑的整体性与美感都得到了提升。细节处也有讲究,鳌头、翘角、屏风、楹联、照壁、天井都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这些都是徽派建筑常见的特点,但又不能说这里毫无客家建筑的风貌,因为一些民居的夯土墙,还是保存着客家建筑的古朴和原生态个性。

3 石塘古村明清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3.1 政府统筹,规划先行

石塘古村所属政府在对石塘古村明清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上,率先发挥了统筹规划的职能,自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就在广东工业大学相关学者的研究带领下,完成了《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其中对于明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先期构想,并在后来的石塘镇总体规划当中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在2015年对石塘村传统村落的开发和保护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文物保护法》为准绳,开始实施石塘古村落明清建筑的日常巡查和保护工作,并将其进行常态化管理。自此,石塘古村落明清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成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一项政府工作。由政府部门牵头,将其纳入了常态化的管理范畴,为当地明清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主抓维修与统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

长期以来,石塘古村落依水而建,村民的生活至今也离不开水系统的循环改造,虽说原有水渠建设在当时处于较为独树一帜的创举,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石塘村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水渠建造成果。加之依山傍水,一些年代久远的明清古建筑如果长时间无法与周围的水系统形成共融,那么势必会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侵蚀与破坏。为此,石塘古村以修整水系统为重点工作,先对护城河蓄水的能力与排污能力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强化了石塘古村周边环境污染的改善与治理,打造了清新靓丽的蝴蝶园广场,并对李仲生故居进行了修缮。分两期对石塘古村内部、双峰寨的污水进行了治理,并修缮了大革命英雄纪念碑。通过对主体突出问题的治理,石塘古村落的明清建筑得以在更好的环境中存续,并且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中,当地还兴建了许多照明、厕所、健身等公共设施,保证当地宜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便于提高整体的居民生活水平。

3.3 坚持“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理念,推进石塘古村旅游业的发展

在前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石塘古村的路面铺设了沥青,实现了道路互通,同时按照国家旅游标准3A景区的建设准则,为石塘古村完善了各项旅游设施设备,并清晰地展示了石塘古村游览图,对其中的明清古建筑进行了明确的指引与详细标准的内容介绍,方便游客游览阅读。对于核心街区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其中包括对原有南大门、杂货铺、贻德堂等建筑的修缮,在保留原始样貌的基础上对外墙进行了加固,并对门前的道路进行了美化,铺设了更为圆润的河卵石与平滑的青石板,古色古香,韵味不减。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与照明灯、网络监控设施等都采用了仿古设计,力求与周围的古建筑融为一体,不显突兀。整体来看,基础设施的改造实现了现代化的内核,满足了现代人生活与旅游配套设施的植入,保证了基础供水、用电等生活条件的稳定性。同时,不打破原有基础建筑的古色古香,尽量进行外部修缮,维持原貌,保持其原生态的整体面貌与协调统一性。在旅游相关的指示、指引、停车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以古村落整体性为标准,既满足了中英文对照,又保证了与古村落的原始样貌协调统一。打造了以大革命英雄纪念碑和双峰寨为核心的红色旅游项目,建立了革命历史陈设与参观点,并申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力求将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古村落发展历史融为一体,相互辅助,促进发展。

3.4 坚持以民众提升为前提的石塘古村明清古建筑保护行动

石塘古村作为现存体量庞大的古村落之一,仍有数以千计的居民在这里生活繁衍,他们的祖先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变迁,他们也仍然眷恋故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石塘古村的原生居民长期以来生活并不富足,发展也并不迅速,这造成了他们对环境保护、家园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意识的落后,但这些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才出现的问题。在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当地居民已经尝到了旅游开发带来的好处,也一步步见证了在此之下石塘古村焕发出的新生机,因此这里的民众无论从心态上还是意识上,都在与时俱进。当地政府也在通过一些民众宣讲和特色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办等,促进当地民众增强生态意识,保护石塘古村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发展献计献策。例如,已经开办多年的“堆花米酒旅游文化节”就是很好的探索。不仅让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也推动了当地堆花米酒的传播推广。一些民众自发地建立起对民居的整体化修缮,这对明清古建筑的后续保护与再利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石塘古村明清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现存问题

4.1 建筑物的荒废

无论在任何时候,建筑物的主要作用都是使用与居住,这一点在石塘古村显得尤为突出。在整个石塘古村的建筑物中,多半以上是民居,而且在大家族的带领下,整体的建筑具有极强的布局紧凑感与规划的黏合度,无论是巷道还是闸门,都体现出朴素、率直、坚实、明朗的整体风格,给人以亲近中带着严谨的感觉,其中散发的魅力绝不是任何一个古村落能够替代的。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时代的变迁,古老村落的生活与外界渐渐断开了联系,这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谋生,遗留在村落中的人口已不再逐年上升,反而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这让许多明清古建筑(古代民居)出现了长期无人居住、无人打理的闲置状态,久而久之,房屋失去了“人味儿”,建筑本身的功能性也就无法施展。同时,房屋失去了人的打理,也会出现一些返潮、坍塌、荒废、闲置的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只能越来越饱受侵蚀,最终变成一片废墟。

4.2 “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

石塘古村落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建筑的特色,以及保存相对完整和大体量。然而,在为了保证不荒废、不落后、不失修,古村落的建筑必将面临“建设性破坏”与“破坏性建设”这两方面的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城市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乡村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造,在这种改造中,古建筑作为地面上的文物,虽然会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面对周遭的环境变化,古建筑仍然会面临着巨大的破坏威胁。首先是“建设性破坏”问题,石塘古村在原有泥土路的建设改造中,将许多巷道铺设了青石板与鹅卵石,就是为了避免水泥路配古建筑的尴尬,然而这种仿古仍然无法替代真的古老,还是难免会出现古建筑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其次是“破坏性建设”问题,许多回乡发展的村民,为了谋求旅游发展带来的利益,许多人开始了对原有民居的翻修与扩建,而这样的翻修与扩建往往无法与石塘古村原本的建筑物面貌保持一致,使之成了破坏性建设。以上两种都是在古村的开发建设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意识和修缮维护知识,相信在政府的统筹管理当中能够得到一定的改善。

4.3 旅游开发带来的建筑物破坏

在旅游业的开发中,石塘村民实打实地得到了经济收入的提升以及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应的开发代价。例如,蜂拥而至的游客,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比从前多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旅游垃圾,一些白色垃圾不仅难以分解,甚至威胁到了古旧建筑物的存续。在白色污染下,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而这种生态环境的改变直接会影响到明清古建筑的外部环境。加上旅游的人流量增多,一些古旧的建筑物经历了过多的人为损耗,使这些建筑物更快速地燃尽了自身的寿命,许多都已经不具备之前的生命力了。

4.4 建筑物的自然消亡与人为无意识破坏

从结构上来看,石塘古村的明清古建筑大多采用的是砖木结构,这种结构稳定性强,但是木质结构往往难以抵御自然界的种种侵蚀,例如,蛇虫鼠蚁的啃食,森林火灾的烧毁,风雨飘摇的消磨,以及雷击、日晒和洪水等,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于石塘古村明清建筑的考验与历练。加之部分村民缺乏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要么对房屋随意处置,要么就听之任之,任凭其荒废,甚少能够对房屋进行合理的修缮,更谈不上保护和利用了。这些综合的伤害对于石塘古村的明清古建筑而言,都是无形的伤害,也是最令人心痛扼腕的伤害。

目前,石塘古村明清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总体上依靠上级政府拨款进行石塘古村的旅游项目开发综合建设工程。在此过程中,石塘古村旅游项目的提交与论证也反复经历了20年之久,在这反复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石塘古村的旅游项目在不断地展现其魅力,但对于当地村民而言,他们因为旅游业获利从而改善生活,并且留在家乡发展的仍然是极少数,在长期的消耗战中,村民渐渐失去了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热情,甚至在其中,他们更看重眼前直观的经济利益,甚少关心祖辈守护的老屋与祠堂,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对于明清古建筑而言,是否应当更多地开发一些专属的古建筑保护活动,并更大限度地开发其建筑物本身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依托于本地旅游项目,这将是未来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这种融合了徽派、客家、江西风格,且保存完好,体量大,又有着悠久历史的大体量古村落建筑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

注释

①张世琴.石塘古村明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J].广东科技,2012(11):259-260.

猜你喜欢
石塘双峰古村
下洲古村 打造“艾商文化”
古村之晨
灵 山
古村研学感知传统
作品赏析(1)
Artist Prints Charms of West Lake
石塘游记
古村之友面向全国征集100位创客
促石塘转型崛起的“三篇文章”
礼仪是一种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