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径浅析
——以武术项目为例

2022-10-10 09:08:08吕帅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5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思政

吕帅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汕尾 516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利用课堂教育提升思想政治亲和力,把握好每一门课程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当前,随着外界环境不断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从新的时代背景中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展现,更要与多学科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这也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理念改革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培养优秀年轻人,对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场所,对于思想政治的正确性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非常重要,如何通过合理化的学校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成为高校在未来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与多学科融合多元化进行教学引导,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流。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武术教育课程是重要的体育课程,包含民族文化优秀品质,通过武术的练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以及对于爱国主义情怀的养成,高校武术课程也是课程思政导入过程中成功的教育课程。在学校体育中,通过对武术课程的重新设计改革,引导学生在参与武术运动的同时,又能够领悟到课程思政所带给学生的团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项目,在引领学生参与武术等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同时,要对实际的运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导入,不仅需要教师完善的技能与知识,还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运用合理化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学生在每一个环节所练习的运动技能进行各种思政元素的熏陶。将课程思政内容落实到实际的学校体育课程中,这也是近些年我国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同时,对于高校思政课程在实际的转化过程中,也是积极的创新。传统武术项目孕育着千年的文化,既能够弘扬武德精神,又可以通过表现传统文化的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自我认同感。通过对武术运动中的武德文化与马列主义进行比较与结合,制定出相适应的思政课程内容,将无形的意识形态与实际的武术运动相结合,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段导入学校体育课程中,这样就能够使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优秀的品质。对于武术传统运动项目的课程创新,也是我国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的推广。

1 课程思政基本内涵与武术教育的结合点

1.1 武术教育的理念与思政课程育人理念结合

高校武术体育课程教育理念中需要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以及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等相关精神。对于武德的养成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的体现与思政课程相关育人理念不谋而合。将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价值观体系的内容与武术教育理念中的内容相结合,并且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体现,使学生通过练习武术相关内容从中体会和理解思想道德的养成,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课程是未来思政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高校武术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将自身的情感以及身体体验与武术文化传统所带来的各种精神相融合,而这些精神与思政课程所要传达的各种思想道德观念是一致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体系融入学生的身体和行为中,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1.2 武术教育主体与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相结合

当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思想为基础,针对以人为本,个性化思想教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及培养热爱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多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在课程思政课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通过高校武术体育课可以有效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术练习中运用武德的培养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使学生更能够体会爱国的含义以及在练习武术过程中对于自身意志品质的养成。不论是武术教育课程的主体,还是课程思政的主体,都是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高素质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

1.3 武术教育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

武术课程蕴含着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武术侠义精神,而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武术练习过程中,所要体会的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于武术相关内容的练习,能够体会到在练习过程中的坚强意志,以及个人品质的提升,通过不同练习过程所体会的各种武德精神,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养成健全人格以及集体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使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相当丰富,这也使很多的大学德育课程与其结合。武术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渗透,既能使学生学习武术传统文化和技能,又能够体会到思政课程所带来的对精神的升华,通过对武术在文化上的传承,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与自身的各种品质相结合,运用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与现在课程思政内容的结合是未来思政课程改革的方向。武术比赛规则可以渗透到学生的德育思政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以及公平正义的体育竞赛精神,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价值观。

1.4 武术教育功能与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相结合

在武术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武术课的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运动技能的掌控与各阶段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品质,以及进入生活和社会克服困难的能力。通过武德教育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控,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武术武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懂得武术精神,这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不谋而合,通过课程思政相关道德品质和意志与武术课各种精神品质的结合,既能够达到育人的功能,又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使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

2 高校武术教学落实课程思政所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意识的缺乏

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导者,高校武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在传统的武术课教学过程中,应将武术课内容设计得更加精细化。将武德和礼仪的相关内容与德育课程内容进行结合,需要高校武术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相关的教学内容。而在武术课教学的引导阶段,我国高校武术教师更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知识涵盖的丰富性上有所欠缺,对于武术所带来的思政内容理解不够,难以在课上通过武术课的讲解灌输思想政治内容,这也是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与武术课相结合的关键,需要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充分理解,并且与武术课的武德等内容进行结合,运用合理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

2.2 武术课程思政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传统的武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是以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简单武术传统文化为主要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相对较为单一,教师在实际的武术课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内容的讲解过于简单。这与现阶段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武术课程背道而驰,应在实际课教学过程中对武德和文化等相关内容的涉猎更多,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应更多体现武德所带来的精神含义,使学生在武术课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与自身的情感共鸣,产生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未来武术课与思政课相结合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2.3 武术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涵盖不足

传统高校武术课内容以武术的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课上相关运动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思政课相关的武德和武术礼仪文化等相关内容的涉猎较少,在实际的武术课教学过程中以室外课内容为主,很少对学生进行武术相关知识和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而这些内容都与思政课相关。现阶段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充分改革,很难将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这是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2.4 武术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创新薄弱

现阶段,高校武术课教学以简单和传统的方法为主,体育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将武术课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相结合的目的。在实际课的武术教学过程中,无法更深层次地将武术所包含的各种德育元素传授给学生。武术课的教学评价形式以完成性考核为主。在武术课理论知识以及武德的评价上相对较为欠缺,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武术运动技能的评价以学生在平时练习和完成性评价为主,这样通过被迫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很难使学生在武术课练习过程中体会到德育元素的存在,容易使学生认为练习武术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核。

3 高校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 提高武术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在武术课程思政引导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武术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意识的培养以及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都应该进行相关的培训与完善。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武术教师的思政意识,使教师充分挖掘武术课堂中的各种思政元素,同时使教师对武术练习各个环节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具有一定专业性。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武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并与课程思政相关元素进行结合,最大限度建立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在进行武术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识和体会课程思政所带来的思想道德、品质意识。不论是高校,还是体育教研部门,都要定期组织和培训,提高武术教师的文化和技能素养,对武术教师在思政意识和思政相关知识内容方面的培训更具有针对性。

3.2 完善武术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结合

高校武术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结合,通过各种素材的收集,制订出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武术课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对武术实践课堂的教学,更应从知识体系和武德文化传统的精神内容制订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知识内容。实践与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注重武德等精神类知识的建立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目标。

3.3 武术课程内容要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

高校武术课程内容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相关元素,需要教师和学者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提取。思政元素教学内容的挖掘需要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关课程思政体系。特别是对于武术内容中武德的讲授,需要教师根据现阶段我国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布置,使学生在武德学习过程中体会课程思政相关精神所带来的切身体会。同时,武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更加贴近实际,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武术的相关知识进行体会,武德等精神文化所带来的益处,能增加学生对武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武术课程的素材选取,可以将传统武术所涉及的各种英雄人物以及各种传统故事作为思政内容进行讲述。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对武术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同时与自身的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优秀的爱国主义情怀。

3.4 武术课程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引导创新

高校武术教师在进行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应该单纯地教授学生进行各种武术套路的学习。对于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不断引入,教师应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对武术课程中相关的思政元素内容进行不同教学资源的演示,可以利用各种互联网聊天软件推送现成的爱国主义相关影片,使学生在进行武术课学习之前,通过不同手段对武术各种内容进行简单了解。同时,教师要做好思政相关元素的引导工作,使学生在多种外界教学手段的影响下能够更好地体会武术思政内容。高校武术教师在进行武术课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教授简单的武术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多种合作,在课余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武术相关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课外参与活动中受到武术精神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和优化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价值观的目的。

4 结语

高校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近年来,我国对于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但传统的思想道德课程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要,很难受到学生的喜爱。而多学科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未来思政课程发展的关键。课程思政相关元素的渗透,能使学校体育与思政课程结合,这将成为未来学者进行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学生个体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爱国情怀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切身体会中体验武术精神带给自身的积极意义,对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课程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还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武术研究(2020年5期)2020-11-23 11:31:5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5:22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