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2-10-10 12:09
学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农村语文

赵 云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红星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26)

乡村振兴是一项服务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目标上都需要当地教育事业的深度参与和多元配合。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初中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对于这一环节的强化离不开诸多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要在农村初中教育模式的转型当中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据此,笔者将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一题撰文,依托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等整合有关资料,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对相关人员的工作优化带来些许灵感和帮助。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对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推进离不开人才的参与,而“人才”并不仅仅是现有知识、技能的单纯继承者,而应该是具备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创造者和开拓者,这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提出了创新型的要求。具体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任课教师首先要在意识上实现转变,改变过去师生之间“牵引者”和“被牵引者”的关系,将之在实质上改造为“引导者”和“思考者”,“协助者”和“发展者”,从而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综合素养,为他们将来能够成长为具备探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特长进行深度挖掘,要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成果的取得,从而使这一方面的引导工作更具质量和效率。

(二)对学生精神文明素质的培养要求

相较于之前阶段的脱贫攻坚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强调了对乡村地区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目标,同时也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风貌和风气优化提出了明确的推进步骤。基于对这一宏观目标的认识,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要依托于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在进行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彰显出“专业知识+人文情怀”的双重特征,深度挖掘教学资源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行为发展理念以及符合农村地区良好精神道德建设所需要的成分,引导学生在主观上理解、认同、吸收这些“正能量”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个人综合行为标尺,从而在丰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内涵的同时,也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强劲的思想和文化驱动。

(三)对多维教育资源的引入开发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中,“振兴”二字的作用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自然也包括对乡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振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在进一步深入开发本地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外界多维语文教育资源的长效引入和高维开发,一方面促进地区之间教育理念、资源、方法和具体策略的正向流动,另一方面使农村语文教学的建设发展得到来自城镇地区——特别是发达城镇地区的强力带动,同时也为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注入更为鲜活的“活水”。另外,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将这一系列工作置于落实“教育公平化”理念的格局下来开展,以“引进+消化”的思维来促进本地资源、外部资源的内在融合,从而实现农村语文教育事业的自主强化和优化。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突出农村语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1.依托多媒体技术推进趣味课堂建设

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文化思维的形成和运用方面大多不具备良好的条件,因此对一些存在于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缺乏深刻的认知,这必然会对他们的语文学习造成不小的阻碍。对此,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呈现方面所具有的直观化、生动化、动态化的优势条件,以视频等更具感官作用的形式来呈现课程知识内容,一方面缩短知识信息从课本到学生脑海间的思维路径,降低学生的认知、理解难度;另一方面使学生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来解读原本静态的知识信息,从而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深度激活。

例如对于“病句修改”中“句式杂糅”这一类型的病句的讲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素材制作或直接下载现有的教学视频,让一句话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通过这些角色之间诸如“找座位”“交朋友”等情节的演绎来呈现“句式杂糅”这一语病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修改方法。

2.依托生活化元素推进趣味课堂建设

农村地区的学生常常有着更具特色化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就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据此,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以符合学生认知兴趣、学习能力和日常经历的人、事、物作为教学的场景和载体,依托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来降低教学难度,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解《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农村自然条件较好的优势,将学生所熟悉的农耕劳动、农村生活和文章中对应的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帮助父母下田劳作、去亲戚家串门或者招待远来亲朋的场景,并深度品味自己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从而对作者寓托在文章中的情怀产生深刻的理解。

3.依托课外资源推进趣味课堂建设

农村学生虽然没有足够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但他们对于外界的新鲜资讯有着强烈的接触和认知诉求,而课外资源的引入能够为当地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多有质量的资源和素材。因此,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需要以及学生的诉求等,依托网络等多元渠道为学生介绍一些有质量的课外资源,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视野的同时,为他们的思维运转和知识技能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在完成了《故乡》这篇课文的讲解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推荐鲁迅先生的《祝福》《阿Q 正传》等同样具有农村背景和大量人物刻画的作品,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根据课文或其他关联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作,使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情节和场景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二)突出农村语文课程教学的生本性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构建生本课堂

农村学生的思维认知层级相对较低,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引导更应体现出对生本探究资源的深度开发。根据这一事实,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树立鲜明的“留白”意识,不要将所有的知识点拆解后“喂”给学生,而是要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去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发挥出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协助者”的角色,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使师生合作更具生本属性。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教师不妨就文章的结尾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我’在家人的带领下逃离之后,叔叔于勒又会有什么样的经历?‘我’们一家和于勒之间还会有怎样的故事?”然后,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以结组的形式开展讨论,并为这篇文章续写一段内容,同时根据各组续写内容的质量来评选出若干个“创意小组”。

2.以议论性话题为抓手构建生本课堂

农村地区的学生长期以来都习惯于跟随教师的脚步开展学习,这对于他们自主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教学材料中挖掘、提炼出一些议论性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形成富有个性意识的观点,并陈述自己的主张和依据,还可以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学生自我表现意识的生成,同时引导学生依托自我思考能力和资源来完成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讲解完《羚羊木雕》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就文中“我”将羚羊木雕送给同学以及父母要求“我”要回木雕这两件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就“‘我’的行为是不是犯了‘自作主张’的错误”以及“父母的要求是不是太不近人情”等话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谈论,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大家开展一场小型的辩论赛。

3.以“反串教学”模式为抓手构建生本课堂

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到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服从感”,这是限制他们自主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反串教学”的角度入手采取具体策略,将一些难度较低或者具有复习性质的教学任务交给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在这种“反串”课堂中感受到巨大的新鲜感,同时在客观上促使担任“教师”角色的学生自觉开展对目标知识的整合和吸收,使生本课堂的构建进入更有质量的阶段。

比如对于“语序排列”这一专题知识的复习,教师就可以选择对这一方面的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预先留给该名学生准备“教案”的时间,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学生将之前学习到的首句确定、逻辑梳理和关键词把握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同时,教师也要发动其他学生准备一些例题来向“小老师”请教,让双方在课堂中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多元互动,从而使学生切实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三)突出农村语文课程教学的育人性

1.依托社会实践彰显课程育人作用

语文是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而农村地区的学生恰好在实践方面有着更好的条件和更强的诉求。基于此,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完成课内讲解之后,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兴趣等,设计、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带领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获得一个应用所学成果的平台,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从课本中所感受到的人文情怀带入社会当中,使学生的社会经历和人文情感在相互融合之下实现进一步的升华。

例如在完成《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周六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村落中慰问那里的孤寡老人,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农活,陪他们聊一聊天,并且可以送上一些自己制作的小礼物,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同时培养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美好品质。

2.依托环境教育彰显课程育人作用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悄无声息而又巨大深远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当地学生富有好奇心和观察力的优势,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合中加入一些体现语文素养和道德精神的元素,使学生能够时刻处在语文气息和“正能量”的熏陶下,以此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元素的设计和选择必须体现出和总体环境的兼容性,否则会因突兀感过强而起到不利的作用。

比如,教师可以将君子兰、矮梅、泪竹等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且富有美好品德寓意的植物盆栽放在教室的窗台上,或者发动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农耕知识将它们栽种在学校的绿化带、花圃内,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古典道德和生命情怀的有机培养,并可为校园生活增添一抹古色古香的气息。

三、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教育的支持,而教育的发展也必然要体现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树立起“服务于乡村振兴,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正确认知,围绕多元主题制定、实施系统性的策略,依托趣味激活、生本素质培养和育人功效发挥等模式来构建更具质量和效果的语文课堂,一方面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取得更为多元、丰富、有质感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注入强劲的教育动力,从而为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综合发展和农村未来更高维度的社会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农村语文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