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家国情怀教育初探

2022-10-10 12:09李晓程
学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法治

李晓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80)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题和方向发生了转变。而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进行探索,顺应教育方向和主题的变化,使得立德树人的理念能够真正渗透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促使小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拓展资源的引领下生发强烈的家国意识。下面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策略进行探索。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能够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价值,还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首先,有助于强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价值。在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会从实际的教材内容出发,引入拓展性的德育素材,让小学生在生活案例、乡土资源等素材中领悟国家和家乡的历史演进过程,这就在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其德育价值。

其次,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培养家国情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入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会对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和改进,这就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促使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全面解读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

在思政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德育素材,这也为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意识提供了基本前提。所以,在此背景下,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意识,教师在全面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与家国情怀紧密相关的内容,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全面解读,引导学生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接受家国教育,以此体现教材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了解了课内的基础知识,在教师提供的拓展素材的引领下,开阔了眼界,感受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越来越强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从而产生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教材的知识点,没有将教材中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也缺乏引导学生将文字、插图和拓展资源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这就导致小学生有时只能简单机械地记忆教材知识,而这样的课堂模式,自然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实现。因此,为了发挥出教材的有效作用,将家国情怀有机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让学生机械式背诵教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全面分析和解读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知识、解释图片素材和分析拓展资源的过程中了解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做出的努力,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愫。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教材资源和网络素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观看影视片段、纪录片等视频资源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深厚情感,进而形生成强烈的家国意识。由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就能实现预期中的家国情怀教育目标。

(二)引入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思维

在家国情怀的教育中,本土教育资源是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家国思维。也就是说,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本土化的教育资源作为课堂中的教学素材。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思维,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全面分析课程教学的内容、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等,并以其为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本土教育资源,为小学生提供契合他们认知发展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能够形成从微观到宏观、从家到国的家国思维习惯,这就促进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有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未能彻底更新、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课堂中通常都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较少引入本土化的资源和素材,这也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不仅影响了小学生准确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影响了小学生从中获取家国教育信息,无法体现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家国教育的有效性。所以,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改善以上问题,使学生通过丰富的乡土资源形成家国思维习惯,教师应根据教学主题,通过参观本土化的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组织和机构,搜集文字或实物资源,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与全面解读,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以小学生的视角说说国家的发展变化带给人们的真实福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如今国富民强的繁荣景象中产生爱国情怀。

(三)采用家校合作模式,深化学生的家国情义

在小学阶段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要依托于课堂教学,还要与家庭教育进行对接。只有实现家校联合教学,才能使小学生从不同维度对国家的发展进程有所了解,并逐步理解国家的发展对家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家与国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家国情义。为了深化学生的家国情义,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采用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将家长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向家长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教学对策,让小学生在家庭与学校协同一致的教育体系中,逐渐认识和理解爱国情怀和爱乡之情的重要性。不过,从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将课堂作为教学的唯一阵地,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不太重视对于课堂范围的有效延伸,也不太重视引导家长在家中展开家国情怀教育,这样,不但不利于建构系统化的家国教育体系,而且无形中浪费了很好的教育资源和阵地。所以,为了改变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深厚的家国情义,教师应将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教师可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线上微信群、班级公众号以及线下家委会、家长会等不同的形式,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表现出的真实情感倾向,以此共建系统化的家国教育结构,让小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和家庭生活中接受协同一致的教育,促使他们在良好的课堂环境和优良的家风环境中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素养。通过以上教育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家国教育价值得以实现,使学生不仅学习了基础知识,还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情感。

(四)建设生活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家国共鸣

学生的家国共鸣是他们形成家国情怀的基础和前提,而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则是有效引起学生共鸣的途径。换句话说,在以家国情怀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将生活情境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依据这一论断,为了引起小学生的家国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教学情境,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教学资源,将其作为创设情境的载体,以语言引导、情境演绎等不同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亲自体验和感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理解家国教育的内容,产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久而久之家国情怀就会植根于学生的内心。然而,部分教师受到自身专业能力和家国情怀素养的限制,缺乏生活化家国教育的意识,既没有将家国教育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没有根据家国教育的内容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很难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育理念,自然也就无法产生共鸣。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教师可以在全面分析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借助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代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他们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将调查的内容体现在教学方案中,据此创设与家国教育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教师通过生活化故事会、生活情景剧等课堂环节,有效引导并鼓励学生说说近些年来家乡和国家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在有效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与生活情境中的家国教育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此过程中,促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目标得以有效实现。此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也能时刻关注家乡和国家的发展变化,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家国情怀的进一步发展。

(五)巧借信息教育技术,增强学生的家国之情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认知较为薄弱的时期,对形象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将一些抽象的学科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物质形象,那么家国情怀教育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家国之情,教师可以巧借信息教育技术,引入直观化和动态化的网络资源素材,让学生在观摩、赏析和研读的过程中对祖国和家乡产生热爱之情。但是,在当前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部分教师将信息教育技术简单地归结为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总结和归纳教材中的文字知识,既没有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拓展素材,也没有充分利用视听化的资源和设备展开体验式教学,而在这种形式单一、内容固定的课堂模式中,学生很难形成爱国之情。对此,为了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拓展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范围,在课堂中引入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内容,让学生在红色影视资源、国家发展纪录片等内容中感知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形式,促使他们在形象化的教育模式中形成深厚的家国之情。

(六)引入社会热点内容,强化学生的家国精神

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中,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如果教师能够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内容,那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家国教育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了强化小学生的家国精神,教师可以引进社会热点内容,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使小学生在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知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感。然而有些教师出于把控课堂秩序、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不太注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内容,也没有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引入的社会热点内容进行拓展分析,在这样的课堂教育模式中,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了。对于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在解读课程标准、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引入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让学生在阅读新媒体博文、观看新闻视频的过程中准确摘取其中的家国教育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记录国家发展、革命先烈的纪录片和影视资料,以此强化学生的家国精神。

(七)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理实结合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这一观念也适用于家国情怀教育,以此为根据,教师应以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家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说,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从道德与法治的课内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炼出其中的家国教育元素,以此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不过,在当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受自身教育局限性的影响,过于关注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家国教育的目标和道德法治教学的学科要求,开展主题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制订实践教学任务单,要求他们在任务单中记录参与活动的流程和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红色研学、公益宣传、公益服务等带有明显家国教育特性的活动,从中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进而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应过度干预学生的自主探索行为,而应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和开放空间。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思想和意识需要依托于特定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而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其学科优势成为培养小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使小学生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出发,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让小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中产生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自身的家国之情。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略谈“家国情怀”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