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芳
(甘肃省古浪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甘肃古浪 733100)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在中职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还能促使其扎实地掌握职业技能和学科知识。而从当前的中职教育现状来看,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所以说,中职学校和相关教职人员,应认识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活动。
从实际的教育成果来看,劳动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有效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劳动的艰难和困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长期参与劳动活动的情况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逐渐远离拜金主义和浪费主义的不良风气。此外,在劳动活动中,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所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明显增强,这对于他们日后在职业上的发展也产生了推动作用。而从中职教育的整体发展角度来讲,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掌握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力,这无疑为中职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同时,在学校内部,良好的劳动教育也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整体风气逐渐向好,其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从现阶段中职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劳动教育的效果不佳,学生群体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都不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则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缺乏创新性的劳动教育理念,也可以说,陈旧的教育理念延缓了中职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因此,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状况,促使学校、教师等教育主体更新教育理念,学校应联合教育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开展集体培训活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在培训活动中学习专业和先进的劳动教育方法和技巧,及时转变自身的观念,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从上述目标出发,中职学校的管理人员可以对当前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匿名调查、一对一谈话等不同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教师、家长在劳动教育中分别采取的对策,明确不同教育主体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基点,确定集体培训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强培训活动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让教师和家长掌握具备实际操作价值的教育措施。再者,也要根据教师和家长处于不同教育场景的实际情况,制订差异性的培训计划,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具备现实意义的劳动教育手段,促使他们在日常教学、管理和生活中,正确地使用教育手段,渗透劳动思想、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而在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家长同时增强教育能力、转换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更为明了和清晰。
制度和规划在教育体系中属于上层建筑,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中职学校若能加强顶层设计、打好上层建筑的基础,后续的具体教学活动就能顺利、有序展开。以这一论点为基础,中职学校应从上层建筑和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制定内容翔实、框架结构合理的教育规划,将其作为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活动的转折,要求教师认真解读和细致分析规划中的具体条例,以其作为开展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进而增强劳动教育的指向性、完善教育模式。在这其中,为了延展总体规划的涉及范围、增强其应用效果,学校也要对规划的具体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从劳动教育的时间、场所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为教育人员提供基本准则,找准教育的抓手,进而让教师和其余教育人员明确“做什么、怎么做、达到怎样的效果”,强化真实的教育效果。另外,在考核和评价方面,制定多元化和科学化的评价准则,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固化要求,将劳动教育的思想融入其中,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规划和准则的约束下,精心设计劳动教育方案、积极参与劳动活动,以完善的规划和上层建筑,指导教师开展劳动活动,由此,传统的教育模式被打破,中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也逐渐向好。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中的关键内容,在《意见》的引领下,中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愈渐突出,换言之,中职教育应提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探寻创新化的教育路径。基于创新发展的真实需求,生活化情境教育成为尚佳的选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也能帮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据此,在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劳动情境,以讲述生活故事、链接时事热点内容等多样化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劳动情境中,让他们在趣味性、形象化的情境中体会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给人们现实生活带来的改变,如此,学生初步形成了劳动意识,他们也能产生主动参与劳动活动的欲望,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在选择生活素材和情境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中职学生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意愿,不能随意地选取超越学生认知框架的内容,以恰当的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和积极情绪,进而借助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得学生主动地了解劳动、参与活动,创建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来源的特色化教育模式。总之,情境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主体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能够将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积极情绪,转化为主动参与劳动活动的内驱力。
中职学校的技能性和实践性教育特征,使得他们在劳动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将专业教育、职业精神以及课程设置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借助专门的劳动课程、融合类的教育课程等载体,让学生掌握多种类型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率。
1.设置专门劳动课程。在对中职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时发现,部分中职学校未能针对劳动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学生掌握的劳动知识呈现出碎片化和不连贯的特征,他们难以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也无法将劳动知识与实践对应起来,这样的劳动教育可谓是无效教育。
从以上状况入手,学校可以设置专门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起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既要对校内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也要广泛引入专业化的教育人才,进而增强教育的专业性。同时,学校也要对劳动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方式以及具体的授课内容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以契合中职生实际需求的方式,加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向学生传授具有实操价值的劳动知识,并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和职业体验活动中应用知识,强化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劳动能力。
而从课程考核的角度出发,教师也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思维,构建起以“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情感”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考核学生的劳动知识,而运用创新化的实践作业、实践活动等作为考核的形式,进而在长期的教学和发展过程中,确立劳动课程的常规化地位,为建设中职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做好准备。
2.设置融合教育课程。中职学校的办学目的旨在输出具有综合素质的职业人才,他们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市场和就业,鉴于这一特征,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也应紧密对接专业课程,以此为根据,中职学校可以设置融合类的劳动教育课程,依据不同专业课程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教育内容,据此创建契合专业成长要求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参与课程实践的过程中,锻炼专业技能、明确劳动的价值,并能在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中增强职业精神,做好职业规划。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在设置和实施融合教育课程时,学校应做好课程链接工作,创建专门的课程设计小组,选取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劳动教育课程的主管人员,共同商议融合教育课程的方案和计划,搭建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劳动教育为根本的特色化教育框架,同时,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也要设置监督和管理人员,确保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的特色理念落到实处。总体来说,以设置融合教育课程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既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这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起到了关键作用。
1.搭建校本资源平台。在中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树立特色化的教育品牌,不仅能在校内形成良好的风气,还得为其招生工作带来积极影响,而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劳动教育成为中职学校树立教育平台的良好帮手。基于以上分析中提到的背景,为了达成树立教育品牌、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目标,学校可以搭建校本化的资源平台,根据劳动教育所需的素材和资源,从教育场所、课程素材、劳动道具等多方面,建设线上和线下相统一的校本平台,在平台的支持下,教师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他们能够在专业课程和融合课程中,更加透彻地讲解劳动知识,学生也能利用专业的劳动工具展开活动,从而在学校内形成一股良好的劳动风气。此外,在校本资源平台上,也可以融入特色化制度资源,以“劳动周”为主要形式,加强学生的劳动责任感,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和班级制定个性化的劳动制度。通过上述方式,中职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资源,他们的劳动意识显著增强,同样,中职学校也搭建起了特色化劳动教育的框架,这为他们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加强社会效应、树立教育品牌打下了基础。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中职学校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种特点也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可以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范围,让他们在实习基地中锻炼劳动技能、增强劳动素养。而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部分中职学校尚未搭建完善和优质的合作平台,其实践性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在此影响下,学生的劳动技能也不强,他们难以将专业发展与劳动联系起来。鉴于这种情况,中职学校要对自身的教育目的、方向等进行重新审视,深入解读国家的政策和文件,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诉求以及劳动教育的根本要求,建设校外对接合作平台,以“师徒制”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的劳动中增强专业能力和劳动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劳动技能愈发熟练,他们也能以“工匠精神”为导向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在校企合作平台上体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中职的劳动教育中,不单单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大量的劳动知识,也要求学生应具备扎实、灵活的劳动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劳动技能,换句话说,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应变能力。据此,学校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专业成长角度出发,结合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以及当前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公益性质的劳动教育活动,延伸劳动教育的范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践行理论性的劳动理念,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提升能力。另外,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融入情感元素,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调动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驱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劳动,由此,学生既能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方面掌握劳动知识,也能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认同劳动的价值。
综上,在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地位愈加凸显,尤其是在中职教育中,只有提升劳动教育的水平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体现出中职教育“培养全能型职业人才”的教育理念。从这一诉求出发,中职学校应对当前的教育实况进行分析,找出劳动教育模式中存在的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以此创设独具中职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