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刚
(甘肃省静宁县南关小学,甘肃静宁 743400)
STEM 教育理念的核心为跨学科整合,要求结合现实情境问题,利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综合素养。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涵盖多个领域,且各个领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与联系,由此可见STEM 教育和小学科学课程具有融合的可行性。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性特征明显,主要利用探究活动来开展学习。就现阶段而言,很多科学教师已充分认识到STEM 教育理念的应用价值,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但并未深度结合STEM 教育理念与探究性活动设计,导致STEM 教育理念的价值、优势得不到全面体现。因此,教师要依据STEM 教育理念科学设计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在高效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同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STEM 教育将多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有机统一了知识获取、方法应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行同步培养。通常情况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跨学科性。在STEM 教育理念下,教师科学设计活动主题,在项目活动中融入各领域,促使学科课程间的知识割裂和不足得到弥补。
2.情境性。为顺利推进教育活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能力和教学主题,将真实、复杂的问题设计出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3.合作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往往较为复杂,单依靠学生的个体力量难以顺利解决。因此,小组合作是STEM 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小组成员结合各自的分工配合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为切实发挥STEM 教育理念的价值,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需依据正确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
1.关注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全面概括了学科中最重要的内容,将此门学科的重点知识综合起来。在开展STEM 教育时,可对课程标准中的主题进行利用。其中,小学科学的核心宗旨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通过进阶学习与动手实践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紧密融合课程标准与STEM 教育理念,科学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中高效内化知识,逐步形成科学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可知,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促进班级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团队合作是STEM 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搭配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保证各个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展示与发挥,进而将科学学习的信心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解决生活问题。基础性知识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揭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不但能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优化,还能培养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是应用STEM 教育理念的主要目标,教师需转变为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中心,围绕学生的“学”设计各项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所有学生深度参与进来,与其他学生加强协作,共同解决知识难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科学学习热情。
在STEM 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主要依托探究学习活动开展。为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施成效,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要科学设计活动的基本信息,如活动目标、活动主题、教学重难点等,以便推动探究学习活动的顺利推进。
1.设定目标。培育学生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重视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其他领域素养的发展需求,将STEM 教育理念的跨学科特征充分体现出来。一般来讲,可从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以及数学素养等四个方面划分活动整体目标。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与原理,形成一定的科学观念。技术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能够充分掌握各项实验材料及工具的使用方法。工程素养指的是学生的活动内容及目标,自主设计与调整实验装置。而数学素养则可在实验数据记录、整理、分析等过程中形成。
2.选择主题。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实际生活,选择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主题。同时,要关联、承接活动之间的主题,以促使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在单次活动主题设计时,要将上下次活动的承接关系纳入考虑范围,适当延伸活动内容。
3.确定时间。通常学习探究活动要保持在40 分钟以内。活动时间过短,将难以帮助学生顺利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时间过长,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难以保证学习探究活动的实施效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控制导入时间,避免过多占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时间。
4.设定重难点。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才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因此,教师需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认真分析此节课的探究内容,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为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并在活动后进行梳理与总结,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STEM 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教师、学生共同组成。和常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扮演着更加丰富的角色,学生则在小组中开展探究活动,承担着相应的职能,与其他学生一起探究任务。
1.教师角色。在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十分丰富的职能,需结合具体的活动主题与目标及时转变角色,以便顺利推进科学探究活动。其中,最为主要的角色是“主讲”和“助教”。教师不再向学生直接讲授科学知识,而是以帮助者、支持者的身份辅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以主讲者的角色创设探究任务情境,保证设计的任务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提供给学生完成探究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引导学生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形式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展示、交流各个小组完成的作品,来汇报探究结果。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及时转变为助教的角色,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探究情况。如果有疑难问题出现,需及时给予支持,持续评估、反馈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能够有效匹配科学探究活动,保证活动的实施效果。
2.学生角色。由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复杂性特征明显,小学生又不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依靠个体力量无法顺利完成。因此,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小组的划分工作,结合每个学生的特长、不足等进行合理分工。在活动实施的各个环节,学生承担的职能、扮演的角色将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在STEM 教育理念应用初期,学生缺乏相应的经验,不了解自己适宜扮演哪一角色,教师可先让学生对某一角色进行体验,之后再结合学生的意见进行调整。在划分学习小组时,每组一般保持在4-6 人。其中,小组内的主要角色有:(1)小组长。小组长主要承担领导职能,带领小组成员深入探讨探究任务,科学划分角色,向各个成员详细讲解各自需承担的职责,协调各个成员顺利推进探究活动。(2)记录者。此角色主要是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过程、假设猜想、阶段性成果等进行记录,将记录内容及时分享给团队成员,与其他成员加强交流,梳理活动探究思路。(3)思考者。此角色需具备活跃思维,结合探究活动的实施进展,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将想法分享给小组成员。(4)建造者。此角色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负责完成动手实践类环节。(5)汇报者。各组完成科学探究活动任务后,此角色向其他小组及教师汇报本组的实施过程及产生的成果。
1.准备环节。教师需在此环节内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特征与教学主题的情境,利用情境揭示探究主题与探究任务。同时,关注班级学生的才能差异,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各个小组在内部开展交流活动,将各自的假设与探究方案制订出来。各个小组长深入分析教师布置的科学探究任务,领导小组成员深入探讨探究任务,具体划分任务内容。部分任务具有较大的难度,可用实现难度较小的子任务进行划分。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并发表个人的看法与建议。如果在讨论交流中遇到难题,教师可及时给予指导。完成讨论之后,将本组的猜想确定下来,并对探究方案进行构建。例如,在学习“空气在哪里”一课时,可利用乒乓球、玻璃瓶、水等材料在准备环节内示范开展找空气的实验活动。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思考如何用瓶子、水等基础性材料寻找空气,拟定假想与探究方案。学生在拟定假想的过程中,能够将STEM 的工程与技术素养体现出来。
2.探究环节。各组学生明确教师布置的任务后,以讨论形式设计和探究任务,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最终获得相应的结论。在具体实施中,学生要实践应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融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育和发展。各组的记录者要如实记录探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产生的各项数据,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得出相应的结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观察指导各组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将必要的学习工具、技能等提供给学生。要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理念的导向功能,对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进程进行组织与调控,鼓励学生整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努力解决各种不可预见性问题,推动探究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在学习“把盐析出来”一课时,小组学生经过讨论后,确定了“电风扇吹盐水”“酒精灯加热”等探究方案。为避免有安全风险出现,教师要密切关注各组学生的活动进展,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不规范的实验行为。
3.分享评价。通过分享评价程序的执行,学生的思维视野可以得到拓展,促进后续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因此,完成探究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各组学生分别展示、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积极交流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经验等。各组学生展示过后,教师依据公平客观的原则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指出探究过程及成果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活动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依据STEM 教育理念的内涵,科学教师要同步优化评价机制,以便切实凸显评价的价值。完成探究学习活动后,各活动小组会将各自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要结合此节课的探究重点与任务目标,对作品评价量表进行编制,客观、全面地评价各组的作品成果。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态度、知识能力等变化情况,利用问卷、量表以及访谈等多元化形式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与成果。通常情况下,可从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两个方面开展评价工作。教师要密切关注各个学生的参与过程,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与探究行为。当小组汇报作品成果时,教师客观给出相应分数,在肯定学生成果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成果中暴露的问题。在学生自评方面,教师需向学生提供自评量表,让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等多个维度实施自我评价,深刻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通过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认知自己,促进学生的持续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STEM 教育理念与科学课程的教育目标相符,能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等进行培育。小学科学教师要主动创新课堂教学理念,依据STEM 教育理念重塑教学模式,依托真实生活问题与科学探究活动,同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素养。为保证STEM 教育理念的融入效果,教师要积极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持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