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良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中国制造、提升就业创业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并对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充分肯定,对职业教育充满希望。为适应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方式多元化、学生来源多样化,使得学生的差异明显、个性鲜明,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想法新奇的同时也存在着自主性差、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共性+个性”的差异性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导师制是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兼顾师生相互选原则,根据学生个性化差异开展的从生活、思想、心理、学习、就业等全方位指导的差异性育人方法。导师制自2002年在本科院校推行,逐步发展到高职院校,目前在导师制育人的意义、实施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从学生视角出发研究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导师制的认可度、接受意愿,实施方案方面的成果还较少,为弥补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其对导师制的认知,并探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注意要点。
首先,调研方案基于学生发展和市场需求,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思想行为、课堂表现、专业认知、技术技能等现状、特点和差异性为出发点,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及就业现状拟定调研方向;其次,从教学满意程度、导师制内涵、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导师选择方式、导师指导内容、方式、人数与频次、导师职称、经历与能力等方面设置问题,并统计有无导师经历或导师培养下的效果;最后,在班级群发放问卷,走访毕业生,记录调研信息。
以建工专业校内外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调研问卷、面谈及电话咨询等方式收集信息,获取有效问卷126份,其中毕业生问卷21份,占比16.67%,男生113份,占比89.68%。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一名辅导员配比学生一般为200人左右,工作内容琐碎繁杂,涉及学生宿舍卫生、考勤、心理动态、思想教育等;班主任多为专职教师兼任,管理人数在30人左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生工作培训,对学生心理动态、行为特点不了解,加之教学科研任务重,使得对学生管理工作浮于表面。这种管理模式下难以对学生学习、思想、心理和就业进行全面、及时了解,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及进行针对性培养。
调研显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专业学生对于目前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式很满意占比52.38%、较满意占比36.51%、一般的占比10.32%、不满意的占比0.79%,教学效果总体让学生满意,但仍存在不能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缺陷。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还需从“共性+个性”培养方面完善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方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事工作多为现场施工,工作过程中高处作业多、外界环境复杂、危险性大,企业不愿意接收短期实习,教学过程中理实结合困难,难以深入施工现场。校内实践教学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程实训和虚拟仿真训练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对于真实工作场景体验不足,致使学生对于专业前景不了解,工作内容不清楚,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归属感不强。还需老师依托课题和工程项目带领学生深入一线施工场地,达到保安全、学技能、有效果的实践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生产实践,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调研过程中发现建工专业学生对于导师制完全了解和基本了解分别占比5.56%和21.42%,绝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导师制(图1)。
图1 学生对导师制了解情况
对于人才培养中增加导师制育人环节有85.71%的同学表示有必要,这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愿意接受导师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改变目前现状,并能对自己有一定指导和帮助。
依照调研问卷,统计、分析调研结果,明确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看法以及实施意向。
1.师生分配方式
在师生分配方面(图2),有39.68%的同学认为需要学校统一分配,48.42%的同学认为需师生互选,3.17%的同学认为可以由导师挑选,8.73%的同学认为学生单方面选择即可。
图2 师生分配方式
2.沟通意愿与方法
通过调研可知(图3),师生匹配之前有33.33%的学生会主动和老师沟通,35.72%的人可能会跟老师沟通,剩余30.95%的同学与老师沟通意愿不强烈。在选择沟通方法的调研中发现(图4),有58.73%的同学会选择网络(微信、QQ)沟通,34.92%的学生会选择面对面沟通,0.79%的同学选择电话沟通,5.56%的同学选择其他方式沟通。可以看出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社交软件与教师交流,削弱传统育人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图3 沟通意愿
图4 沟通方法
3.指导形式与频次
统计分析指导形式中,52.38%的学生选择定期集体约见,20.64%的学生选择不定期集体约见,定期单人约见和不定期单人约见的学生均为13.49%,集体约见比例总和达到72.02%。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明显喜爱有规律的集体约见方式。对于指导频次的调研中发现,指导频次从1个月3次到2个月1次各段占比接近,能看出学生对于导师制下的运行模式不了解,对沟通指导作用认识不到位,与导师沟通意愿不强烈。
4.指导内容与方式
调研指导内容可知,学生希望导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予以指导占比最高为82.54%,其次是就业执业占比70.63%,接下来是创新创业占比61.11%,价值观和心理情感问题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位,学生对于技能、就业方面的指导需求高于个人价值观、心理情感方面,表现出学生不愿意与导师之间沟通个人问题。统计分析指导方式可知,选择专题指导形式的学生占比最多,达到52.83%,互动答疑式和师生共同完成竞赛课题等项目任务的并列位居第二,导师布置任务作业的方式选择人数最少,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仿照传统课堂模式实施指导活动,并对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竞赛项目具有一定兴趣,不喜欢任务作业式指导方式。
对学生有无导师经历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导师经历的学生占比30.95%,对于导师指导效果很满意的占比47.62%、较满意的占比40.48%,指导效果一般、不满意的分别占比11.11%和0.79%。总体看来有导师经历的学生较少,且多集中在校外毕业生,学生对于导师的指导效果满意程度在88.10%,说明导师制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的一种育人方法。
1.导师应具备的素质
选择导师过程中学生最看重导师的个人品质,其次是导师的教学能力,接下来是社会经历,对于导师的职位、年龄和性别学生不太关注,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导师师德高尚,同时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社会经历。调研中还发现学生希望导师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占比57.14%,有37.3%的学生认为导师职称不重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更关注导师个人修养、技能等对自身的指导,而并非职位高低。
2.导师的身份与指导人数
对导师身份的调研中发现,学生选择导师身份为专业老师的占比46.03%,选择领导和辅导员身份的分别占比12.7%和6.35%,对导师身份持无所谓观点的占比34.92%。通过调研指导人数可知,导师制培养过程中学生认为导师一次指导1~4人的占比38.1%、指导5~9人的占比34.13%、指导15~19人的占比14.28%、指导10~14人的占比13.49%,多数学生认为指导人数应在1~9人。
导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技术技能、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指导内容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及时疏导。导师制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导师的精力投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效果,因此需要制订导师制实施方案、导师遴选办法、运行保障制度、效果评价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导师制长期有效运行。同时,从构建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选修课形式,搭建师生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将导师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实践促进导师制的发展与完善。
导师制的基础是导师,学生最看重导师的个人品行,在建设导师团队过程中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遴选出一批品行端正、作风优良、关爱学生、外界评价高的好导师,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培训与评价,将其作为保证导师制有效持续开展的基础工作。同时,注重导师教学能力提升与育人技巧培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导师教学能力、学习育人技巧。定期对导师进行心理学培训,使导师具备一定的心理行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根据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开展针对性指导。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拉近导师与学生距离的前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交软件也层出不穷,面对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需要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去交流,线上指导与线下指导相结合,缩小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采取集中定期约见与单个约见相结合方式,在共性指导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过程中转变角色,采用项目式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导问题走向、把握指导方向,师生在互动中完成项目任务。
总体来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对于导师制有一定认可度,希望在后期人才培养中试运行导师制,这就需要建立导师制运行方案、导师遴选办法、考核评价措施等,确保导师制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