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桐 曹祎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100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已逐渐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在高等院校开展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来带动就业,促进高校的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能催生更多的由大学生主导的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广度。因此,全国各高校应认真审视并规划布局,在“双创”课程教学的构建与实施方面,不断进行必要的创新与探索,使得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扩大、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良性发展效果。其中,职业院校作为专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高校,长期以来偏重于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培养,不断向社会输送实用型、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对学生创意潜能的激发、创新理念的培育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明显存在不足,尤其是一些以文科相关专业为优势专业的院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缺乏明确的学习要求、指导方案及教学体系,对实践环节内容的安排、规划和设计也还不够丰富。因此,如何顺应当前新时代要求、社会进步现状、学校现实因素来开展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这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所以,有必要通过本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和发展情况,对职业院校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剖析,了解并掌握现阶段创新创业教学面临的问题、发展困境,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创新与探索,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创新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开设的“企业管理”课程等,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开展情况的整体上还是不是十分乐观,创新创业理念还未得到广泛普及和有效认同,很多师生普遍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专业教育才是主角,主体地位牢不可破,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从属于专业教育,存在感低,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本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或者开展方式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实施,虽然课程设置中各行各业的创新实践为职业院系的教育发展方向给予了一定的指导,但创新创业教学在对接社会的实际发展和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没有考虑到院校各专业教育和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创新创业课程与各专业联系不紧密,墨守成规,没有特色。具体来讲,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深层次原因。
一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双创教育是一门集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及相关专业的综合学科,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要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需具备扎实的实践指导能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创新创业学院或产教融合处,融合教师创新创业教科研、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生对社会的创新服务、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和比赛指导等项目,但其下设教研室却缺乏相对固定,缺少能长期从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教科研工作的专业化教师团队,承担带课任务的教学主力的教师,往往由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教师或教学任务比较宽松的辅导员、行政人员等组成,大部分授课人员理论讲授能力有余,但实践指导能力不足,缺少创业经历,使得教师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法不太熟悉,在教学中主要是以书本为主进行理论说教,对企业或行业的实际运营和发展过程叙述不清,无法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帮助,造成授课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致使学校的双创教育得不到学生认可和尊重。但如果直接聘请社会中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双创教育指导教师,虽能让学生易于接近成功范例,激发创业热情,但创业成功人士多对自身经历进行简单叙述,欠缺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难以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缺乏专业融合发展的观念。目前,部分院校还未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一些高校脱离了专业教育去搞创新创业教育,或者干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主体性而轻视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在设置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上,与其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同质性”,甚至套用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缺乏明确的学习要求,培养目标的设立也未考虑各专业实际情况,没有结合专业或专业群的特点。在课程实施上,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对接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理念也并没有贯穿和渗透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种教育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貌合神离,缺乏有效的渗透的观念,对院系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应渗透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观念引领专业教育,用专业教育的素质教学涵养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融合发展。
三是教学模式陈旧。目前我国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陈旧,主要沿袭的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法,教学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理论说教为主,辅以简单的配套案例分析研究,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授课形式上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高度相似,授课内容甚至直接参考《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大多数的实践训练实际也是在黑板上完成,授课手段单一,缺乏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入。部分学校在期末的结课考试以笔试为主,考核主要以完成一份创业计划书或完成一份创业有关的PPT为准,不能有效地开展有关创意思维的拓展训练。这种教学范式不能使学生领悟创新创业的核心,忽略学生个性化差异,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潜能和积极性,抑制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导致学生能力有余,但热情不足。
四是创新创业基地欠缺。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实践环节,部分高职院校也没有设立独立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平台。有的院校只是将专业实训室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基地,或者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置在校外,只发挥了学生在校外的跟岗、顶岗实习的功能,没有发挥在校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功能。同时,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短缺,很多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仅仅停留“孵化”阶段,没有实现有效与产业链对接,学校的创新教育教学脱离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过程,企业对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参与度也不够,未能形成良性互动。
五是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创业意识。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结构来源多样化,学生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有的学生在入学后缺乏上进心,课上缺乏足够的热情和认真度,对课堂讨论主题不愿意多了解和思索,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项目不主动配合,对老师课上要求进行的头脑风暴、案例分析也不愿动脑思考,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创新创业更是无从谈起。
根据理论阐述可知,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现状和相关限制发展原因,师生迫切希望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及实践条件,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展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
(1)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推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投资、合作共赢。各相关主体拥有的资源,如各行业的信息平台、企业的生产设备、实验设备、管理经验、活动场所等和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大师工作室、师资、知识产权等,可以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校企双方应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实践平台,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鼓励学生能够全方位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应用性科研项目和创新活动,深化创新创业引导,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构建“创意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始终坚持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理念,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各类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衔接,将其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结合每个专业群特点,突出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及培育功能,分门别类地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从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互补的角度出发,在创新创业教育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的融入过程中,发挥课程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教育教学功能,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进程、教学方式、考核手段等方面体现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参与积极度、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中要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教学反思中要体现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方法的改进。
(3)创新教学方法的融合实践。在开展具体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有梯度、有级别的逐层指导,课程教法上多运用实用、互动的教学方式,以增加课堂的参与性、趣味性、积极性。如在课程中相应地引入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体验法的教学理念可运用在诸多年龄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其本质是以兴趣引导学生来独立思辨并自主展开各类各式的探究学习互动,教师的角色则是创办一些与课程有关的体验式活动,通过模拟、营造、创建设定的情境与环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而自主学习、探索相关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境中,获得体验、感受、想法、反思、总结等,将体会和经验能升华为学习成果,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和相应技能最终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脱离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模式,将各种类型的互动元素和任务融入沟通环节中,创建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学生搭建沟通学习的桥梁。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能够始终保持精神放松和心情愉悦,这实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教育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一是高职院校要整合校内校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丰富和壮大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确保教学团队的“优质稳定”。对现有的师资队伍实施创新素质的提升行动,帮助教师提高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同时,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业内人士,例如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企业家、相关专家学者、行业标兵以及有过往成功创业经历的优秀毕业生等作为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二是为教师制订科学的培训方案,为教师提供走入企业一线的机会,使教师了解企业、交流观摩、现场学习、了解当前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学习经验,实现双向交流,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三是鼓励校内专职教师参加SIYB培训,考取SYB或SIYB等创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切实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打造“一专多能”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
(5)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推进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如支持学生在校内组建学生创业社团,集结有共同创业兴趣的学生加入合作,创办创新创业公众号,搭建交流和共享平台,培养共同兴趣爱好。开办“创客空间”“创客接待中心”“创客咖啡馆”“创业培训中心”等孵化机构,给有创业梦想的在校或已毕业的学生提供租金低廉的办公场地,支持其在校园基地创业。鼓励校内学生自发性地举办创业讲座、沙龙、论坛,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加强训练学生编撰商业计划书和路演汇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试做相关产品的市场调研、人群需求分析、地区调研、品牌调研等,夯实创新知识基础。成立专门的创业服务机构或创业支援中心,邀请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咨询和帮助。校方设立院校学生创业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创业比赛,为积极参加比赛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减少中间环节,扶植学生在校创立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成果。校方也通过树立和表彰学校的创业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学校应紧紧依靠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依托校园文化,帮助学生激发创意、乐于创新、敢于创业,营造校园积极创新的局面。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崭新领域的教育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革新高校教育教学模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不能片面认为是创立一家新的企业和公司,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短浅认识。事实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将来就职任何一家单位和公司都至关重要。尽管目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待加强,但随着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度和认同度的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将会呈现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