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方言指代词“乜”溯源研究

2022-10-10 09:52徐复岭王永超
现代语文 2022年9期
关键词:金瓶梅代词方言

一、山东方言指代词“乜”及其溯源研究回顾

(一)现代山东方言中的指代词“乜”

现代山东方言中有个特殊的指示代词“乜”(niè)。据钱曾怡主编的《山东方言研究》介绍,指代词“乜”(包括合成词“乜X”)的使用情况和分布区域大致如下:在指代词二分系统中,“乜”是与近指代词“这”相对应的远指代词“那”,分布在牟平、文登、栖霞、莱州、即墨等市、区;在指代词三分系统中,“乜”是与近指代词“这”、远指代词“那”相区分的中指代词(《山东方言研究》记作“捏”),普通话中没有与之相应的说法,它主要分布在潍坊、寒亭、寿光、淄川、桓台、利津、沂水、莒南等县、市、区

对于“女佛山后寺萧涧秋”寄来的信,个个奇怪,连阿荣和学生。看完信后,陶慕侃“怅怅”,“他失望地将信交给陶岚,陶岚发抖地读了一遍,默了一忽,眼含泪说:‘哥哥,请你到上海去找萧先生回来。’”

《山东方言研究》中所说二分系统中的“乜”,分布地区大体位于山东半岛胶莱河流域及其以东,跨有烟台、威海、青岛等地级市,本文称之为“胶东型‘乜’”。三分系统中“乜”的分布地区大体位于山东省中部和北部,跨有潍坊、淄博、滨州、东营等地级市和临沂市东北部,本文称之为“鲁中北型‘乜’”。据张金圈考察,二分系统中的“乜”在地处鲁北的无棣方言里,相当于表示近指的“这”,而不是表示远指的“那”

。无棣方言“乜”跟胶东型“乜”虽然同属二分系统,但指称对象正好相反。

鲁中北型三分系统的“乜”,其表示中指也只是个大体的或糢糊的说法,实际情形要更为复杂一些。据冯荣昌对潍坊方言的调查研究,在“这、乜、那”三者并举使用时,“乜”表示介于“这”与“那”中间的人或事物

。例如:

(1)这是俺娘,乜是俺大,那是俺哥哥。

不过,这种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对举或单举。当“乜”与“这”对举使用时,它是远指,相当于“那”;当“乜”与“那”对举使用时,它是近指,相当于“这”。例如:

单举也是如此。比如,有人说某人练气功已经一个月没吃饭了,听者冲口而出:“乜是胡扯!”其意思即“那是胡扯”,“乜”表示远指。

(3)那是运动场,乜是学生公寓。(乜=这)

(2)这是图书馆,乜是实验室。(乜=那)

张树铮

、杨秋泽

、史冠新

、董绍克

等学者,也分别指出寿光、桓台、利津(属东营市)、滨州和淄博方言中存在着这个“指代不近不远的人或事物的中指代词‘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胶东型二分系统中,远指代词虽然口头上大体说成niè,但在书面上却极少写作“乜”,一般还是写作“那”。这种情形跟普通话中“那”虽然在口语中说成nèi或nè,但仍写作“那”的情况有点类似。在鲁中北型三分系统中,“乜”到底表示远指、近指还是不远不近的中指,在口语中由于借助说话人的手势等肢体动作和其他语言环境,辨别起来还比较容易,但在书面文献中,倘若没有语言环境的交代或暗示,辨别起来则并非易事。

(二)以往对指代词“乜”的溯源研究

现代山东方言中的指代词“乜”所来有自,学界也对此进行了一些探源性的研究。一般认为,其用例始见于清代蒲松龄的聊斋俚曲。这可以以《山东方言研究》作代表,该书还认为聊斋俚曲中的“乜”主要有三种用法:

(6)仇祜说:“你乜女人家,出头露面的怎么告状?”(《翻魇殃》)

1.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例如:

(4)乜丫头居然是代把夫人做,他给了俺儿圆下房,如今又产麟儿落了肚。(《禳妒咒》)

(5)不是说句啦咀的话,你有那心没乜胆。(《俊夜叉》)

在读书时期,赖尔就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短篇评论。关于“灵感是写作的基石”这一观点,赖尔有独到的见解。在她看来,写作是日常工作,可灵感却不是时时都有。赖尔在授课时,同样如此告诫自己的学生,“如果只靠灵感,你可能一辈子都完不成一本长篇小说。但如果你每天坚持写1000字,哪怕不完美,它也是你的作品”。

本研究采用单一颈内静脉入路血管内根治性栓塞法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治疗前需分析患者的出血部位、脑血管畸形Spetzler-Martin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等信息;再采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三维图像重组技术,准确定位引流硬膜窦位置,并根据供血动脉的数量差异,采取降压和(或)Onyx措施。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完成根治性栓塞,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3分降至治疗后的0~1分。

刘清,字嘉兴,和州(即今安徽省和县、含山县一带)人,约生于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年,少从父兄起兵,置身行伍,戎马倥偬,屡建战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担任富峪卫(即今河北省平泉县北)千户。

(28)月娘做了一梦,天明告诉西门庆说道:“敢是我日里看见他林太太穿着大红绒袍儿,我黑夜就梦见你李大姐,厢子内寻出一件大红绒袍儿,与我穿在身,被潘六姐匹手夺了去,披在他身上。”(第七十九回)

2.加在主语或宾语前,意义虚泛。例如:

(7)难道乜孩子着虎衔了去,还有活的么?(《慈悲曲》)

(8)俺姐姐,你说起来我就不是乜人!(《姑妇曲》)

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为1个月,内容包括入院宣教、饮食指导,护理人员于病人住院期间为其分发血液透析相关宣传手册等。

3.用在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如:

(9)乌龟头你比那囊包的还赛,自家乜小厮还叫不了来。(《慈悲曲》)

(10)你真是个老杂毛,老杂毛,我把你乜小筋抽一条!(《慈悲曲》)

(36)俺这里荒山不晓周公礼,你再要之乎也者俺就不依。你纵然男儿奋志冲霄汉,撞着你无知女子把头低。(清代佚名《石猴演寿图说唱鼓儿词》卷三)

先请看稍晚于聊斋俚曲的用例:

听力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难度上有梯度性,阶段突破与系统提高相结合。教师应该有个总的系统计划,然后拆分成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

笔者也曾对指代词“乜”的溯源问题做过一些探索,有些新的发现和思考。下面,就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二、指代词“乜”溯源研究再探

(一)聊斋俚曲之后或稍前文献中的指代词“乜”

自蒲松龄写作聊斋俚曲至现在已有三百年,在这期间,指代词“乜”按理是应该留下一些使用痕迹的。不过,很少有人论及这一问题。徐复岭曾指出,该时期有同治年间临淄八仙戏剧本《西游记》“乜”的一些用例和民国初年某些山东方志的零星记载

;嗣后,魏红的《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也曾援用《西游记》剧本中的一些语料

。现在看来,这还不能完整地、连续地呈现指代词“乜”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在包括蒲松龄创作聊斋俚曲在内的整个清朝时期,指代词“乜”的使用从未间断过。

冯春田认为,在明清山东方言中,“‘乜’既可用于近指,又可用于远指,可以看成是个‘兼指指示词’”;作者还明确表示,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作品中,并没有指示词“乜”的用例

。冯之所谓“兼指指示词”,是基于“乜”既可远指、又可近指的事实,“乜”其实还可以表示不近不远的中指,作者并没有把这一用法包括进去。

(11)你看那像松荫之下乘凉的乜个书生?定是衣冠门第、诗礼人家的子弟。(清代佚名《石猴演寿图说唱鼓儿词》卷三)

1.1 一般资料 选取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复杂肾囊肿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通过常规CT检查;观察组通过双能量后处理软件Liver-VNC对皮髓交界期图像进行处理,测量感兴趣区碘值。常规组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3.3±7.1)岁。观察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43.3±8.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挽起你乜眉目正看一看,你好生仔细认认你亲妈。(清代佚名《石猴演寿图说唱鼓儿词》卷三)

(13)这小姐怒气冲冲摔碎盅,故意的大骂贼奴不住声。那知道留心连肠难分手,你斟乜寒茶给的还不中。(清代佚名《石猴演寿图说唱鼓儿词》卷三)

《石猴演寿图说唱鼓儿词》,是一部演唱《西游记》和“仙凡匹配”故事的“拟鼓词”作品,有些情节与临淄八仙戏《西游记》相同,二者很可能具有某种渊源关系。从该书避“玄”字讳来看,其成书时间应在康熙朝中后期或清中叶

,与聊斋俚曲大致同时或稍后。

(14)[对乌蛇唱]捣你乜败龟板补心益肾。(清代佚名梆子腔《草木传》第三回)

针对学生整体英语基础差、听力能力普遍较低、听力训练投入时间不足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课时锐减、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分值比例增加的严峻现实,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按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营造多渠道、多方面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应积极配合老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积极进行听力练习,来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能力。

(15)我看乜个人好像金石斛,一身棍气,最是不善。(清代佚名梆子腔《草木传》第四回)

《草木传》,又名《药性梆子腔》。梆子腔大约自清中叶开始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流行开来。梆子腔《草木传》应该是乾隆年间或稍后的作品。

再看与聊斋俚曲同时期或比之稍早的用例:

(16)盼的他中了秀才把官做,挪出乜一片场园好盖大堂。(清代佚名《田家乐》鼓词)

日式唐草风格来源于谢里丹风格,但比之构图更加严谨,细节上更加较真。日式唐草风格对图案线稿的要求近乎苛刻。线条通常不会溢到边线外,对图案的完整性要求特别高。日式唐草风格偏爱涡旋图案,其涡旋图案的内外线条方向多为相反走向。刀线方面,日式唐草比美式唐草更加深,因此选皮也相对较厚,结合特殊的皮面处理方法,图案的浮雕效果较之美式唐草更为立体。其代表人物是漥田敦司、小屋敷清一、大冢孝幸等名家。

《田家乐》鼓词的写作时间大约与聊斋俚曲同时,作者佚名,刘阶平《清初鼓词俚曲选·编选提要》认为,作者应是鲁东一带人

(17)待说买着吃,那有乜些铜?(清代邱二斋《东郭传》鼓词)

(18)快把乜棉花车子拾掇了,休等着报子进来他看见。(清代邱二斋《东郭传》鼓词)

(19)那些人看不上他乜下贱样,赏给他一盅黄酒俩馍馍。(清代邱二斋《东郭传》鼓词)

(20)他这里咽口唾沫住了嘴,才知道他婆子骂的他乜捣鬼精。(清代邱二斋《东郭传》鼓词)

《东郭传》,或题作《东阁传》《东郭箫鼓儿词》,邱二斋著。邱二斋本名邱欀,字澂翠,以号行,青州府乐安县石辛镇(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镇)人。他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为明清鼎革之际人,终生不仕,善作鼓词。邱二斋较蒲松龄(1640—1715)生年、卒年均早十余年。

(21)倒不如捱上几天拥撮他走,那有乜水磨工夫和他缠!(清代丁耀亢《齐景公待孔子五章》鼓词)

《齐景公待孔子五章》鼓词,亦收入刘阶平编选的《清初鼓词俚曲选》。刘氏在《编选提要》中说:“著者丁野鹤,亦有题作贾凫西著者。”从创作题材和语言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贾凫西原著,后又经过丁耀亢(号野鹤)的修改、加工。贾凫西、丁耀亢都是明末清初人,比蒲松龄早约半个世纪。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指代词“乜”的最早用例。

由上所举文献例证可以看出,“乜”作为特殊指代词的书写形式,已经得到明清交替之际和此后包括蒲松龄在内的清代众多作家的普遍认同。

(二)《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中的指代词“你”

现在的问题是,指代词“乜”是否还存在比明清交替之际文献更早的用例呢?笔者虽竭力搜寻,目前尚未获取确证。指代词“乜”在山东方言中也算是一个常用词、基本词,按理说应当有个较长时期的发展、使用过程,一般不会由明入清后“横空出世”,突然之间就冒了出来。词汇发展史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有这样一条规律:不少词语的词形往往经历一个由多种形体到单一形体的固化过程,即在其使用的初期阶段,词形往往不够固定,同一个词往往存在不同的写法(借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有人、有时这样写,有人、有时又那样写。这类情形在方言口语词中尤为常见。那么,山东方言中的指代词“乜”是否也有这种情况,即在明清交替之前,它还以另外一种或几种记写形式存在着呢?我们认为,这是极有可能的。笔者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

等文献中,发现了一个用法十分特殊的“你”字,它并不表示第二人称(对称),而是表示指示,很像山东方言指示代词“乜”或通语中的“那”。

先看《醒世姻缘传》中的两处例句:

(22)[狄希陈]却将那包儿填在裤裆里面,夺门而出。素姐拦住房门……口里还说:“你是甚么?你敢不与我看,我敢这一会子立劈了你!”狄希陈还待支吾,素姐跑到跟前,从腰间抽开他的裤子,掏出那个包来。(第五十二回)

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关节退变、囊性变、关节面塌陷、坏死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5%(5/5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4%(15/59)(P<0.05)。见表3。

(23)[素姐]说道:“你没的扯那臭淡!丫头……打杀了,我替他偿命,没的累着你那腿哩!”老狄婆子道:“素姐,你醉了么?我是你婆婆呀。你是对你婆婆说的话么?”(第四十八回)

《醒世姻缘传》一般认为创作于明清之际而成书于顺治年间,该书语言特别是书中人物的说白呈现出鲜明的山东方言特色。例(22)中,“你是甚么”中的“你”,是指代藏在狄希陈“裤裆里面”的“那包儿”,并不是第二人称代词,跟其后的两个“你”用法迥异。例(23)中,“你是对你婆婆说的话么”中的第一个“你”,也不是对称,而是回指前边素姐所说的话,这个“你”跟该例句中其他“你”的用法也截然不同。以上两例“你”,用法都很像指示词“乜”。

一般认为,《金瓶梅词话》成书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书中人物说白亦多用当时的山东土白。该书中,“你”用如“乜”的这类用例就更多了:

(24)西门庆那日往李瓶儿房里睡去了。金莲……问[春梅]:“你没廉耻货进他屋里去来没有?”春梅道:“六娘来家,爹往他房里还走了两遭。”(第三十五回)

旅游业作为一种关联带动性较强的服务性行业,是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城镇化的发展也为旅游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因此,旅游经济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其耦合作用强度的测评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构建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26)[来旺儿喝醉后说要杀西门庆,]被宋惠莲骂了他几句:“你咬人的狗儿不露齿。是言不是语,墙有缝壁有耳。噇了那黄汤,挺他两觉。”(第二十六回)

(27)金莲便说道:“陈姐夫,你好人儿!昨日教你送送韩嫂儿,你就不动,只当还教你小厮送去了。”(第二十四回)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引发了外语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乃至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等诸多教学模式要素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语言教学应利用一切符号手段促进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让交际不再是利用一种感官进行,而是两种或多种感官同时进行。接下来将针对目前高职外贸函电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构建多模态课堂。

(29)蔡攸道:“你去到天汉桥迤北高坡大门楼处,问声当朝右相、资政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名讳邦彦的,你李爷谁是不知道!”(第十八回)

(30)老婆甚是埋怨西门庆,说道:“……把你到明日盖个庙儿,立起个旗杆来,就是个谎神爷。你谎干净顺屁股喇喇,我再不信你说话了。”(第二十六回)

例(24)中,“你”指示限定“没廉耻货”,即西门庆,而非指称听话人春梅,因此,它并不是对称之“你”。例(25)中,倒数第二个“他”指春梅,其余的“他”均指宋惠莲,“你春梅贼小肉儿”意即“那春梅贼小肉儿”。例(26)中,“你咬人的狗儿”意即“那咬人的狗儿”。这两处中的“你”也都是起指示限定作用,不表示对称。例(27)~例(29)中的“你小厮”“你李大姐”和“你李爷”,分别相当于“那小厮”“那李大姐”和“那李爷”,并非“你的小厮”“你的李大姐”和“你的李爷”。例(30)中,“你谎”是“那谎话”的意思,而不是“你的谎话”或“你说的谎话”。这四个“你”也都表示指示,不是用作定语的人称代词。

与《金瓶梅词话》作者差不多同时的其他山东籍作家的笔下也有类似用例:

(31)[小旦上,见介]嫂嫂,你梅香来此,说甚的话?[旦]这丫鬟,传言家父,今抱采薪艰。(明代李开先《断发记》第三十出)

(32)[梅香]我小姐因你老夫人临终之言不敢去,没奈何,烦姑娘同去也罢。(明代李开先《断发记》第三十出)

喀什噶尔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总体建设内容包括应用交互、业务应用、采集与传输、数据资源、通信网络、应用支持六个方面,以及信息安全系统、标准系统以干为保障,向主管行政部门、科研规划机构、社会公众、取水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服务这六个方面、两个保障体系、服务对象构成喀什噶尔河流域水利枢纽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

(33)霎时间直嚷你参儿落,把一个瓮头清撇到糟。(明代王克笃《南北双调合套·得胜令》曲)

以上各例中的“你”均不可能表示对称,而是一个相当于“那”即“乜”的指示词。

时间再往前推,元明之际山东籍作家的杂剧中也有此类用例:

(34)[卜儿云]李玉壶……你也知法度,你要娶俺女孩儿,你姓李,俺也姓李,同姓不可成亲。你晓的么,李婉儿为甚复落娼?皆因为李府尹的儿子也姓李的缘故。现放着断下一首[南柯子]词,便是个大证见。[正末唱]你又不是判宰府的“南柯子”,这的是玉壶生小词章……(明代贾仲明《玉壶春》第二折)

例(34)中,正末(李玉壶)唱词中的“南柯子”,即卜儿所云的[南柯子]词;“小词章”则指李玉壶(即玉壶生)所作的“玉壶春”词曲,都是说的事物,而非指人。因此,正末唱词中的“你”,不会是表示对称的人称代词,而应是一个与其后边的“这”相对应的指示代词“乜”。贾仲明(1343—1422年后)系元明之际(主要生活在明初)的淄川人,淄川恰恰处于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鲁中地区。这一书证是笔者目前见到的与指代词“乜”有渊源关系的“你”的最早例证。

以上都是明代指示词“乜”借用“你”的例子。其实就是在以指示词用“乜”为“通例”的清代,也有不用“乜”而使用“你”的“特例”。例如:

(35)那书生见你姐姐多标致,俺姐姐爱那相公正聪明。(清代佚名《石猴演寿图说唱鼓儿词》卷三)

这三种用法在今天鲁中北型“乜”中仍然存在。前两种情形中的“乜”,其实仍是表示指示,只不过究竟是指远还是指近有时显得模糊,难于定夺;第三种情形中的“乜”,其指示意义已极不明显,实际上转化成了领属性定语的标志,相当于通语中的“的”。甄珍、陈蒙指出,今天淄博方言中的“那”和“乜”,已经语法化为领属性定语的标志“的”

。实际上,淄博方言指代词“乜”的这一语法化进程,在蒲松龄写作聊斋俚曲的时期就已经完成。

例(35)中,“你姐姐”不是“你的姐姐”之意,恰恰相反,它即是下文所说的“俺姐姐”,此处“你”用如指示词“乜”,与下文“那”同义并举,交替使用。例(36)中,“你无知女子”即“乜无知女子”,“你”亦为指示词“乜”/“那”。

我们还发现,在反映近代山东方言的文献中,不仅指代词“那(乜)”可以写成近音的“你”,而且表示对称的人称代词“你”有时也写成近音的“那”。例如:

(37)大妗子在傍劝[吴月娘]道:“姑娘,罢么,那看着孩儿的分上罢,自古宰相肚里好行船,当家人是个恶水缸儿。”(《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

(38)[月娘]即叫大姐:“你和那二娘送送三位师父出去,看狗。”于是打发三个姑子出门。(《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五回)

例(37)中,“那看着孩儿的分上罢”即“你看着孩儿的分上罢”;例(38)中,“你和那二娘”即“你和你二娘”。这两处“那”分别是用作主语和定语的对称代词“你”的近音借字。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近代山东方言文献中“你”与“那”是可以互相借用的。

总之,上述各例有关的“你”字,当是指示词“乜”的近音借字,相当于通语中的“那”(有时是“这”)。汉语中源自梵语的音译词“涅槃”(nirvāna),旧时也译作“泥畔”“泥洹”“泥桓”。源自阿拉伯语的音译词“乜贴”(niyah,意译决心、心愿),也译作“尼叶”

。由此可见,音nie的字(“乜、涅”)与音ni的字(“泥、尼、你”)近音相借并非孤证。实际上,现在有的胶东方言如莱州话,表示远指的“那个”“那样”便是说成“呢个”[ni

kə]、“呢样”[ni

iɑŋ]的

明代作家记写这个指代词“乜”之所以选用“你”而未采用同样音近的“尼”或“泥”“呢”,恐怕还与潜在的心理认知因素有关。在记写者看来,“你”原本就有表示代替(不过是称代)的功能,而指代也是一种代替,两者在意义上具有一定关联,记写者于是顺手牵羊,把表示称代的“你”顺便拿来让其兼表指代。汉语史上采用这种语义相关、连类而及的方法扩大或引申词义的例子并不鲜见。

(三)明清文献中指代词“乜”还可以写作“恁/您”

《金瓶梅词话》及其他明清文献中还有一些“恁/您”字,其作用相当于“乜”或“你”,用来表示指代。先看《金瓶梅词话》中“恁”的例子:

(39)金莲……骂[西门庆]道:“恁不逢好死三等九做贼强盗,这两日作死也怎的?”(第三十一回)

(40)孟玉楼便向金莲说:“刚才若不是我在旁边说着,李大姐恁哈帐行货,就要把银子交姑子拿了印经去。经也印不成,没脚蟹行货子藏在那大人家,你去那里寻他去?”(第五十八回)

(41)爱月便把李桂姐如今又和王三官儿子女一节说与西门庆。……西门庆听了,口中骂道:“恁小淫妇儿,我分付休和这小厮缠,他不听。”(第六十八回)

(42)西门庆道:“他也告我来,你到明日替他陪个礼儿便了。他是恁行货子,受不的人个甜枣儿就喜欢的。”(第七十四回)

(43)何太监道:“没的说,如今时年,早辰不做官,晚夕不唱喏。衙门是恁偶戏衙门,虽故当初与他同僚,今日前官已去,后官接管承行,与他就无干。”(第七十一回)

(44)虔婆道:“你还是这等快取笑,可可儿的来,自古有恁说没这事。”(第十五回)

在例(39)~例(44)中,“恁”的用法跟“乜/你”相同,大体相当于远指代词“那”。特别是例(44),“恁”与“这”并举使用,“恁”用如“乜/你”即“那”尤为明显。冯春田曾以上举《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八回为例,认为这里的“恁”是指称人的指示词

,这无疑是正确的;同时又认为指示词“恁”“只在《金瓶梅》中出现1例”,显然与实际情形不符。

其他文献中也有“恁”用如“乜”的例子。例如:

(45)凭着我三冬足用文章绝,挥翰墨,走龙蛇,穿宫锦,著朝靴,封官爵,享豪奢。那时分,恁时节,我可将仁兄结草的这衔环谢。(明代贾仲明《玉壶春》楔子)

(46)俺死了,和那阎罗王讲到玉帝面前,说道恁业镜无光,阴曹了帐。严贼呵,难道你降神贿鬼,还逃罗网!(清代丁耀亢《表忠记》第二十八出)

例(45)中,“那时分,恁时节”并列复说,“恁”用作“乜”,等同于“那”;例(46)中,“恁”亦用同“那”。

在明清文献中,指代词“乜”也有直接记作“您”的。例如:

(47)闭门不顾闲风月,任您梅花自主张。(《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八回)

(48)[卜云]好也!你放着家缘过活,您花枝般媳妇,老身又现在,却跟这个风和尚出家!快随我回去。(明末清初赵进美《立地成佛》第四折)

(49)叫杨蕃您脏货,百万兵待怎么?我竟不当人一个。(清代蒲松龄《磨难曲》第三十四回)

例(47)中,该诗句本出自宋代陈郁的《苦吟》:“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经兰陵笑笑生随手点窜,变成了“闭门不顾闲风月,任您梅花自主张。”这里的“任您梅花……”,即“任凭那梅花……”。例(48)中,“您花枝般媳妇”即“那花枝一般的媳妇”。例(49)中,“您脏货”即“那肮脏家伙”。这些用例中的“您”,均同“恁”,都是“乜/你”的近音借字。

作为口语中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宋元时期是借用表示指代的固有字“恁”来记写的,但它并非读rèn或nèn,而应读nín。据《集韵·侵韵》记载,“恁”有“尼心切”一读

,可知它的中古音当为nim(平声);根据音变规律,闭口韵尾-m变成前鼻音韵尾-n,其今音当为nín。《辞源》《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中,人称代词“恁”便是如此注音的。大约在元代以后,新出现了一个表示第二人称的专用字“您”。明代王文璧的《中州音韵》首次将该字收入辞书,列入“侵寻韵”:“您,或曰‘你’也。”

要之,用作第二人称的人称代词“恁”或“您”均音nín,二者同音同义,与“你”也音近义通。既然指示代词“乜”可以借用人称代词“你”来表示,那么借用与“你”音近义通的人称代词“恁/您”来表示,也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实际上,远指代词“那”读作nín(恁)仍保留在当今某些山东方言中,如威海话“那么着”便说成“恁么的”[nin

m ti]

(四)文献中表示中指的指代词“你(乜)”

在以上所举书证中,指代词“乜”或“你”“恁/您”都是对举或单举,相当于“那”或“这”,今胶东型二分系统和鲁中北型三分系统中都存在这一现象。需要指出的是,相关文献中鲜见该词表示中指的用例,这自然与这类用法本不多见有关,同时也与书面文献中语言环境模糊不清而导致这类用法不易被察觉的客观实际有关。笔者只从《金瓶梅词话》中发现一处“你”字表示中指的例子:

(50)[吴大妗子]因叫郁大姐:“你唱个好曲儿伏侍他众位娘说(听)。”你孟玉楼道:“他六娘好不恼他哩,不与他做生日。”郁大姐连忙下席来,与李瓶儿磕了四个头……那李瓶儿在旁只是笑,不做声。(第四十六回)

例(50)中,“你孟玉楼”中的“你”显然不会是对称。细揣文意,这段文字当以吴大妗子为叙事的坐标或基点,无疑在近处,李瓶儿距吴大妗子较远,孟玉楼则处在吴大妗子和李瓶儿之间。因此,指示孟玉楼用中指代词“你(乜)”,指示李瓶儿则用远指代词“那”。

吕叔湘曾提出一个假设,所谓“中指”指示代词,“是一个弱化的指示代词,是由近指指示代词或远指指示代词弱化而成”,吕先生还说:“从已知的指示代词三分法的方言的例子看,‘中指’指示代词的声母或者与近指指示代词相同,或者与远指指示代词相同,这也可以作为上述假设的一个佐证。”

鲁中北型三分系统的中指代词“你(乜)”,正与远指代词“那”声母相同,“那”弱化为“你(乜)”亦顺理成章。

三、余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山东方言中的指示代词“乜”,在元明之际或明初已有少量用例,至明代中期便大量使用开来,后经过清代、民国,一直延续至今。由于该指示代词有音无字,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笔下就产生了不同的语音变体或记写形式。大致说来,明代时期的作家多借用第二人称代词“恁”“您”或“你”来记写该词;从明清之际特别是从聊斋俚曲之后以至于今天,“乜”字逐渐取代了借用字“恁/您”“你”,成为该指示代词的固定记写形式。“乜”字之所以最后取代了“恁/您”“你”,其读音与该指示代词更为接近固然是重要原因,同时也与下述情况不无关系:书面上让“恁/您”或“你”兼表称代和指代,致使两种“代替”功能不易分清,有时甚至会造成歧义,客观上给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造成不便。从书写的角度来考虑,恁/您→你→乜,也更符合人们趋易避难、舍繁就简的书写习惯。

张惠英在《〈金瓶梅〉非山东方言补证》一文中,专门列有“山东话指示代词‘乜’《金瓶梅》中未见”一节,用以证明《金瓶梅词话》使用的不是山东方言

。现在看来,张文这一论断不尽符合事实,值得商榷。《金瓶梅词话》中虽然没有出现指示代词“乜”字本身,但是它的“替身”或“前身”——“你”与“恁/您”还是屡见不鲜的。

张惠英曾为《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山东方言的指示代词“乜”而感到不平。笔者亦颇有同感,这个表示指代的“乜”不仅是山东方言中的常用词,而且是山东方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特有词”,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指示代词“乜”及其语音变体“你”“恁/您”,亦应在大中型汉语语文辞书中有所反映。令人遗憾的是,《汉语大词典》和新版《辞源》只收录了“乜”(niè)的姓氏义,其指代义却付诸阙如。白维国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虽然收有“乜”的指代义,却将其读音标注为miē。至于指示代词“乜”的前期变体“你”“恁/您”,辞书中更是难觅踪影。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这些辞书的修订和完善有些微帮助。

从现有资料来看,作为表示“这、那”义的指代词,“恁”最早见于南唐冯延巳的《忆江南》词:“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后经宋、元皆有使用。冯春田曾指出,“乜”可能来源于五代时期出现的指示词“恁”

,但没有具体说明。魏红赞同这一观点,并对“恁”演变为“乜”的过程进行了推论

。诚如魏文所言,其推论能否成立,“还需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证明”。笔者认为,如果不能解决读音和实证这两个关键性问题,所有的推论和设想均将无法得到落实。就读音而言,表示“这、那”义的指代词“恁”音rèn(《广韵》如甚切,《汉语大词典》《辞源》注音)或nèn(《近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与人称代词“恁/您”或“你”读音不同,与“乜”读音相差更远,指代词“恁”演变为“乜”是否有语音支撑?更为重要的是,从南唐到明代足有四五百年之久,要坐实这个假设,至少得拿出唐、宋、元这一时期山东籍作家特别是鲁中北和胶东地区作家这方面的实际书证才行。

(本文在撰写时曾请教过刘俊一教授、张树铮教授,获益良多,谨致谢忱!)

[1]钱曾怡主编.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2]张金圈.无棣方言志[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3]冯荣昌.潍坊方言的代词[J].语言研究,1992,(2).

[4]张树铮.寿光方言的指示代词[J].中国语文,1989,(2).

[5]杨秋泽.利津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6]史冠新.山东淄博话的指代系统[A].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7]董绍克,张家芝.山东方言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8]甄珍,陈蒙.山东淄博方言指示词的三分现象[J].方言, 2018,(4).

[9]冯春田,等.明清山东方言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10]徐复岭.《金瓶梅词话》与《醒世姻缘传》中的指示代词“你”[J].济宁学院学报,2008,(4).

[11]魏红.明清山东方言特殊语法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2.

[12]胡胜.赵毓龙辑校.西游说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3]刘阶平.清初鼓词俚曲选[M].台北:正中书局,1968.

[14]刘正埮,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词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15]钱曾怡,太田斋,陈洪昕,杨秋泽.莱州方言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5.

[16][宋]丁度.集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17][明]王文璧.中州音韵[M].民国张汉重校本.

[18]吕叔湘.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J].中国语文, 1990,(6).

[19]张惠英.《金瓶梅》非山东方言补证[J].中国语文, 2016,(6).

猜你喜欢
金瓶梅代词方言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1949年后《金瓶梅》的几次出版情况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被视为“禁书”的《金瓶梅》将出版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