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倩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随着社会工业、建筑业与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创伤性骨折患者逐渐增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1-2]。创伤性骨折主要是由于外力或突发性意外事故所引起的骨损伤或骨折,目前在临床上,针对此类病患一般采用手术的治疗方法,其术后常见的临床症状就是由于组织受损所导致的疼痛。疼痛可轻可重,一旦护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护理不到位,很容易导致患者因疼痛引起精神紧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从而影响术后康复效果[3]。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近1年在我院进行创伤性骨折手术的患者,研究疼痛控制护理对其术后康复的质量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入我院的8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为40例。其中,对照组有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26例,年龄均在24-56岁,平均值为(36.01±2.4)岁。观察组有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19例,年龄均在19-61岁,平均值为(38.13±1.8)岁。由此可见,2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上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及科室支持,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按照一般康复科的护理方法,需要注意床上创伤固定物的松紧,注意被固定处的血液与淋巴循环;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宜清淡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不利于康复。而且需要根据不同的创伤部位采用相应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疼痛控制护理。(1)护理人员可以采用药物控制,可以利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来缓解疼痛;(2)护理人员可以利用食物控制,可以让患者多食用有消肿止痛效果的食物,如:黄瓜、酸奶、西红柿、黑木耳等;(3)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按摩的方法来控制疼痛,针对患者的康复状况选择相对的穴位进行按摩刺激,缓解疼痛程度与肿胀程度;(4)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营造清新舒适的休息环境,在出现疼痛难忍的情况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了解疼痛方面的知识,有效缓解因疼痛所引起的不安与焦躁等情绪。在患者康复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短时间的在医院附近环境好的场所进行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进而转移注意力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3 观察指标:针对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共10分,在临床评定一般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以上为差。针对2组患者的术后患处肿胀程度进行对比,共计10分,评分越高肿胀越严重。针对2组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优”为无后遗症和并发症、生活可自理;“良”为无后遗症和并发症、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可”为无严重后遗症和并发症,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差”为有严重后遗症和并发症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5 结果
5.1 护理前后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对比:观察组在护理前的疼痛评分与肿胀评分分别为(6.21±2.41)分,(7.51±2.27)分,对照组在护理前的疼痛评分与肿胀评分分别为(6.33±2.16)分,(7.96±2.58)分。观察组在护理后的疼痛评分与肿胀评分分别为(4.62±1.70)分,(5.02±1.13)分,对照组在护理后的疼痛评分与肿胀评分分别为(5.94±2.78)分,(6.71±2.04)分。由此可见,2组数据差异明显,护理后观察组的术后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5、t2=0.808、t3=2.562、t4=4.583,P1=0.815、P2=0.410、P3=0.012、P4=0.000)。
5.2 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程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康复优良率为90%(36/40),其中优为42.5%(17/40);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康复优良率为77.5%(31/40),其中优为35%(14/40)。由此可见,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74,P=0.021)。
创伤性骨折是当代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手术。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发现,有的患者之所以术后恢复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伤口较大,康复期较为漫长,所产生的疼痛难以忍受导致的。因此,怎样通过护理来改善患者康复期间的疼痛成为护理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4-5]。本研究将疼痛控制护理应用到创伤性骨折术后康复过程,结果表明,采用疼痛控制护理比常规护理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期,有效减轻康复期间的疼痛与肿胀程度,对于康复效果也有明显提升,患者出院后的后遗症与并发症发生概率也有明显降低,具有应用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