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骨科 , 重庆 402660)
胸腰椎骨折是一种骨质疏松并发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老年人群是该病的主要发作群体。当前,我国人群老龄化情况比较严重,所以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例数也是逐年增加,老年人患该病,其生活质量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1]。在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还是通过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术中骨水泥的应用量会对手术效果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2],所以,我院在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了200例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展开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20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了200例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2组患者均通过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的骨水泥注入量为少量,对照组患者术中的骨水泥注入量为多量,观察组中患者的年龄组成区间为52岁-72岁,年龄平均为(62.23±6.72)岁,男女比例为17:13。对照组患者的年龄组成区间为52岁-74岁,年龄平均为(63.16±6.77)岁,男女比例为18:12。患者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比较,P>0.05。纳入标准:通过X线等影像学方法确诊为压缩性胸腰椎骨折;在同意书上签字患者。排除标准:发生病理性骨折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出现凝血障碍患者。
2 方法:患者术中采用俯卧位,术中采用局部麻醉,通过心电图检测,在C臂机的帮助下,对手术部位进行确定,然后标记骨折椎体的椎弓根以及棘突的投影部位,于穿刺点做1个5mm的纵向切口,在透视设备的作用下,以皮下穿刺到伤椎上关节突的椎弓根、棘突作为投影点,在C臂机的帮助下,使用穿刺针经过伤椎的椎弓根进行穿刺,直至穿刺到椎体部位的前正中的1/3处,在伤椎的椎弓根和棘突的连线的1/2处,在该位置进行钻孔向注入器中注入用骨水泥,取出椎体钻尖,在工作套管的帮助下,将骨水泥注入到椎体内部,同时,对伤椎的恢复情况以及骨水泥的扩散情况进行观察,调节骨水泥的注入量,对照组将骨水泥的注入量控制在6ml以上,观察组将骨水泥的注入量控制在6ml以下,等到骨水泥凝固之后,拔除穿刺针,然后进行常规止血消毒,包扎伤口,手术1天后,下床运动。
3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的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椎体中央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对2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和再次骨折发生率进行比较。疼痛评分:分值区间在0-1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疼痛越重。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椎体中央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的比较: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椎体中央高度和后凸Cobb角分别为(3.31±0.59)分,(22.06±1.72)mm,7.58°±4.03°;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椎体中央高度和后凸Cobb角分别为(3.40±0.48)分,(21.89±2.06)mm,7.46°±3.89°,2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椎体中央高度和后凸Cobb角和术前相比,P<0.05,但是2组的以上治疗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椎体中央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的比较
5.2 2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以及再次骨折率比较:对照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率为20.0%(20/100),观察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率为4.0%(4/100),P<0.05,观察组患者的再次骨折率为13.0%(13/100),对照组患者的再次骨折率为11.0%(11/100),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以及再次骨折率比较
我国目前正处于老龄化时代,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发病概率也在逐年提升。临床中,通过保守方法以及开放性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保守治疗会引发静脉血栓和压疮,开放性手术则会增加出血量,增大创伤等情况,对于预后效果较为不利[3]。随着微创手术的逐渐流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治疗效果[4]。
临床学者认为[5],压缩性胸腰椎骨折骨折患者的椎体刚度和强度不足,再次骨折的概率相对较高,而通过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将骨水泥注入到椎体中,可以有助于椎体的刚度和强度的恢复[6]。早期研究结果表明[7]。在椎体中完全注入骨水泥,才能够得到最优良的治疗效果,患者的关节功能才会得以恢复。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向椎体中注入少量的骨水泥,即可恢复椎体的生理结构[8]。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术后,多量骨水泥和少量骨水泥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是观察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少量骨水泥的渗漏率要低于多量骨水泥。
综上所述,在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应用少量的骨水泥,可以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治疗效果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