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伶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践行国家的教育理论,目的是以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性化青年,这就需要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以外,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而美育从属于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育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审美和和谐完善的人格,这与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统一的。近年来,多则条款规定了学校需完善舞蹈类的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给广大学生一个接触舞蹈的平台,因此,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已经把舞蹈通识教育课程与舞蹈艺术实践融合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并且将其纳入了学分制的管理制度里。
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作为全国教育的主导示范单位,一直以来秉承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宗旨为国家培养优秀教师。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北师大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素质教育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为了更好地了解到素质教育舞蹈在该校中实施的具体情况,以及受教育者对该项教育实施的真实感受与看法,依据国内外舞蹈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问卷共设置了26 道题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舞蹈基础情况和对于舞蹈的喜爱程度。二是舞蹈通识课的实施情况。包括学生对于舞蹈课程的内容、形式以及成果的评价,其中对于课程效果评价的调查采用了李克特5 级量表法,即将各项内容分为完全不符、基本不符、中立、较为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级别,并分别赋值1、2、3、4、5,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素质教育舞蹈课程内涵的情况。三是对于学校公共舞蹈活动的评价,其中包括校内舞蹈活动的开展数量、形势、宣传、本人参与程度等现状。同时,问卷设置了多个跳题逻辑,以保证不同基础、观点的同学可以更贴合其自身情况进行答题,对于未选择过舞蹈通识课程的同学,则设置了她们对于开设舞蹈课程的看法的相关题目,从不同角度了解同学们对于舞蹈课程的诉求。
为了能获得更精确的调查结果,获取对于舞蹈课程最准确的评估,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即在微信平台随机进行发放,面向的是北师大所有非舞蹈专业的在读学生,典型调查的调查对象为2020—2021 学年春季学期选择朝鲜舞蹈动律入门、中外舞蹈精品鉴赏、舞蹈身心训练这三节舞蹈通识课程的学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7 份,其中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典型调查回收问卷25 份。
为了更好地了解到素质教育舞蹈在高校中实施的具体情况,受教育者对该项教育实施的真实感受与看法,以及最终呈现的效果,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观摩学习的形式,对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建设进行了调研。
北师大秉承着素质教育的宗旨,构建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收获多种类型的知识,将学生塑造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表”的研究可以发现,北师大的本科生需至少修读2 学分,即一门艺术鉴赏与一门审美体验类课程。
通过统计“数字京师教务管理系统-课程安排明细”中近三年来(2018-2021 学年)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课程的开课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该类通识课程包含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育学部等学院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类和中文写作类两大类课程,其中艺术与传媒学院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占比54.32%,超过了五成,这说明学校非常重视艺术的普及教育。通过统计2018-2021 学年艺术与传媒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开课数量可知,舞蹈课程的数量明显少于音乐课程和戏剧与影视课程。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两类课程的开课难度较小,理论课偏多,师资也比较充足,相对而言舞蹈课程的开设难度较大,尤其是实践课程,不论是教师还是教室都比较紧缺;其次,按照现阶段艺术普及教育的发展情况,影视类和音乐类课程是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乐于学习的艺术科目,而舞蹈相对而言入门难,不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所以并未开设较多的舞蹈类课程;最后从学校层面来看,舞蹈是人通过肢体律动表情达意的艺术,教师需要从实践活动中即刻获得学生的反馈,课程人数太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参与人数太少又不利于学校通识课程的安排与管理,故总体来说,学校安排的舞蹈课程数量较少。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 学年春季学期舞蹈通识课程的数量增加到了4 节。近三年来,共六个学期舞蹈系开设的舞蹈通识课程,可以看出,2021 学年春季学期学校大大增加了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并开设了全新的课程,分别是“朝鲜舞蹈动律入门”“舞蹈身心训练”“中外舞蹈精品鉴赏”。
在对学生进行舞蹈通识课程满意度的调查时,随机调查的被调查者对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总体呈满意态度,但持“比较满意”态度的人数较多,在总人数五成以上;而在典型调查中,被调查者均持满意态度,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都非常满意课程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
继续对上述选择了舞蹈通识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中问题设置为“以下问题反映您修读该舞蹈通识课程后的收获”。问卷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提问,并设置了技能和素质两个方向,如技能方面,设置了“掌握该舞种最基本的动律”等舞蹈知识类的问题;素质方面,有“增强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等对自身精神层面的提升类的问题。每一种“收获”的程度采用了李克特5 级量表法,即将各项内容分为完全不符、基本不符、中立、较为符合、完全符合五个级别,并分别赋值1、2、3、4、5。最终按比例算出每项的平均值,来判断课程的教学成果。图1、图2 分别为舞蹈通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调查结果,总体来看,每项平均值均在“3”以上,故整体教学效果较好。
图1 舞蹈通识理论课教学成果
图2 舞蹈通识实践课教学成果
在舞蹈通识理论课的教学成果调研结果中,“能够分清舞蹈的基本类型”和“丰富兴趣爱好”的分值较高,即在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方面均有提升。理论课的课堂应当实现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承认学生的主体性。高校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应秉承着这样的观念,满足学生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的心理需求,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的关怀。在课堂上,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者,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索的学习伙伴。在课堂中采用引导的方式,设定相应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学生的表现中寻找其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放大,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氛围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获得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由此也可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舞蹈通识实践课的教学成果调研结果中,“身体更加协调、柔韧性提高”“纠正不良姿态,使举止更文雅”的选项分值较高,但很多学生对于“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却了解不深,也就是说技能的提升大于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并未完全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高校学生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的高峰期,需要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所以课程的最终目标不能停留在学生“感受”到了舞蹈的美、随着音乐无目的的舞动,而是应该让她们懂得如何欣赏美,因何而舞。教师应将学生对舞蹈的直观感受加以引导,传授其一些基础的舞蹈概念知识,将其转化为理性的认识,最终让学生形成独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除了舞蹈系开设的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之外,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也开设了“初级芭蕾”“体育舞蹈”“大众交际舞”“女子形体” 等舞蹈类或和舞蹈相关的课程,在收集到的调查数据中也有许多学生选择了这一类的课程。其中“女子形体”是所有本科生(女)的必修课程,但有不少被调查者反映,该课程较乏味,课堂内容流于形式,并未达到塑造优美形体的作用,压腿等动作反而成为了学生的负担,也有同学因此对舞蹈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让学生加深了“只有柔韧度好的人才可以学习舞蹈”这一错误思想观念。由此可见,单纯的基本功训练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并不友好,她们更希望简单、易入门,但又可以体验舞蹈美的课程,比如其中的“初级芭蕾”和“体育舞蹈”课程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形体美并不等同于身体柔软,教师需要灌输给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才是我们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最终目的之一。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各类线下舞蹈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晚会和比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以及校团委分管下的社团主办。舞蹈系在校内主办的舞蹈晚会主要有各年级专场晚会、研究生个人专场晚会、舞蹈系教学成果展演等。社团主办的舞蹈晚会有北师大艺术团舞蹈团专场演出、街舞社专场演出等;第二类是由舞蹈系、美育中心举办的各大舞蹈专家讲座以及由艺术团、舞蹈社团组织的专题舞蹈课程。在讲座和课程方面,舞蹈系每周三都会举行舞蹈学专家讲座,学校会邀请舞蹈界的专家来给大家传授经验。美育中心每周会举办“京师美育大讲堂”系列课程,其中也会有舞蹈专题的讲座。北师大艺术团下属的舞蹈团和街舞社均会不定期组织各种主题的舞蹈课程,校内同学可以免费报名参加。
除线下舞蹈文化的普及活动外,网络媒介的发展给舞蹈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技术。北京师范大学紧跟时尚潮流,开办了许多网络媒介下的公共舞蹈教育平台,发布相关舞蹈活动咨询,提供丰富的舞蹈线上资源,大大降低学生了解舞蹈的门槛。第一类是舞蹈相关公众号,有“BNU 北师大舞蹈系”“BNU街舞社”“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美育师大”等。第二类是舞蹈MOOC《一舞一世界——世界经典舞蹈赏析》,有教师在“中国大学MOOC 网”进行授课。该系列教学课程以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为出发点,涵盖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蹈等,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的芭蕾舞、性格舞。通过教师讲解,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化背景、艺术价值及其表现方式,并与国外的舞蹈进行对比性学习。
2020 年12 月24 日,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与艺术与传媒学院创新打造的“BNU 美育”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BNU 美育”是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出的美育类微信小程序,主要展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艺术研究成果以及美育建设成果,旨在通过微信小程序这种更轻松、更便捷、更年轻化的呈现方式,来满足校内外师生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的文化需求。目前“BNU 美育”微信小程序由美育微课、精彩回顾、作品展示、美育资讯、个人中心五大板块组成。“BNU美育” 这一微信小程序,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曾经未来得及现场观看的演出、没机会欣赏的美术书法作品,或是想了解最基本的艺术理论、鉴赏经典作品,都可以在“BNU 美育”中实现。
从上述的调研结果可知,北师大学生对于舞蹈通识课程的满意度较高,但发展还不够成熟。为更好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素质教育舞蹈,本文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
针对开课不足的问题,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可以在不影响本专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舞蹈通识课程的数量。并且依据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学校可在春秋两学期开设涉及不同舞种的实践、鉴赏类课程,丰富课程种类。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学科,不管是欣赏舞蹈作品还是舞动身体本身,都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功能来共同作用。“音乐(听觉)、空间(视觉)、躯体运动(动觉)、肌肉工作(本体感觉)等更多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作用,需要更多大脑区域的支配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整合。”舞蹈时,体内多巴胺水平会显著提高,多巴胺可以刺激机体兴奋,从而刺激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分别侧重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逻辑思维较多,舞蹈训练主要锻炼的是大脑右半球的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启发逻辑思维、培养创造力、增强记忆力等。因此开设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舞蹈课程,能有效增进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智力得到发展。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从“表”和“里”两个方向入手。“表”指的就是对舞蹈本身技能的掌握,如舞蹈动作、舞蹈动律、舞蹈的文化意蕴等,从而达到对身体形态以及协调性的改善,这是最表面也是最直接显著的能体现教学成果的内容,同样也是学生最想在课堂上收获的成果。而“里”则是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下得到改善的东西,即学生的审美观、个性、人格等,教师应该将“里”渗透在“表”的教学之中,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实现“表里合一”。
学科融合是实现“表里合一”教学方法的一个有利工具。在大学中有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三大类学科,但它们并不是互不交叉、完全相互独立的。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多学科的融合或综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舞蹈融合,将编程与舞蹈队形编排联系,既能提升学生对于舞蹈调度的理解,又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中,通过融合的力量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可以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对于课堂的建议问题中有人提到,“期待在(鉴赏)课堂上能通过本身感受、体会动作,更深刻地了解舞蹈”,这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教学方向。学生观看了舞蹈作品以后,产生了舞动肢体的冲动,由此了解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动律,从而获得了一定的身体感知,之后他们又可以将这种身体的感受带入到作品的观看中,由浅入深地理解舞蹈作品。
高校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不局限在舞蹈课堂中,丰富的校园活动、海量的网络资源都可以是素质教育舞蹈的一部分。舞蹈是一门用肢体表达的艺术,用再多的语言去描述都不足以让人感受其中一二。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影像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从视觉而非想象上来感受舞蹈艺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知名的剧团、剧目演出资讯,通过观看感兴趣的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场舞蹈表演的魅力;同时,校方应搭建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了舞蹈基础后,可以通过平台在更多人的面前展示自己,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锻炼自己。素质教育舞蹈不仅在舞蹈通识课程中体现,校园舞蹈文化的普及同样也是学校素质教育舞蹈的一部分。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舞蹈讲座、舞蹈演出等,扩大校园舞蹈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利用网络媒介的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等大学生常用网络平台普及舞蹈艺术,让舞蹈艺术渗入学生的生活。
在对北师大素质教育舞蹈的调研中可以发现,该校舞蹈通识课程在近年的发展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但也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素质教育舞蹈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艺术素养的提升、健康心态的保持有着诸多好处,不仅能通过身体的舞动塑造学生的形体美,更能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心灵美。学生在认识美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道德观。不管是北师大还是其他的高校,都应继续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使之真正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