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应佳铃(温州医科大学)
微凉的风在我耳边作响,我正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骑着“小电驴”飞驰。这时间,就连路边草丛里的蛐蛐都在做梦,空荡荡的马路上只剩路灯在呼吸。一拉到底的油门,微伏的姿势和刚戴上的头盔,我活脱脱一个凌晨“飙车侠”。
而我不得不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都是因为一通简短的电话。
“半小时后8号台等我。”
这九个字来自我的带教老师。
穿过即使是凌晨也依然人头攒动的急诊大厅,我在消防通道里逆着所有亮绿色“紧急出口”的小人指示牌,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楼。
实习医生的挂牌刷开了手术室泛着冷光的厚重金属封闭门。封闭门后是手术室的登记处,从写下自己名字的这一刻开始,我将以一名手术助手医生的身份与那台手术的病人绑定在一起。
“8号台的助手吧?急性阑尾炎,已经在麻了。”登记处的护士一边招呼我一边将提前准备好的洗手衣递给我。
要正式进入手术室是有严格流程的,首先我需要换上手术室专用的绿色“洞洞鞋”,然后将自身所有的衣物留在更衣柜中,再换上经过无菌处理的绿色洗手衣,最后戴上一次性手术帽和医用外科口罩,完成这一系列防护后方可进入手术间外走廊。
在走廊尽头,有一扇跟封闭门差不多的金属门,这道门后才是真正的手术区,一间间被按标准隔开的无菌手术室是医生与疾病较量的战场。
在这个时间段需要手术紧急处理的通常是急性阑尾炎、卵巢蒂扭转等经保守治疗失败、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急症,或是异位妊娠破裂、车祸大出血等可能危及生命的重症。
以蓝绿色为主色调的手术间走廊冷气开得很足,不停有像我一样的“小绿人”在洗手房和器械室里走动,各种仪器的平稳运作是医生能够“冲锋陷阵”的基础保障。
8号台的病人此时已在麻药的作用下失去意识。我的带教老师陈医生正拿着一只黑色马克笔在病人身上做标记,主刀医生依靠这些标记来确定手术时腹腔镜进入人体的具体入路位置。
“去洗手吧。”陈医生再次确认了体表标记的位置后大步走向了洗手房。
洗手是正式进入手术流程的标志。医生要用符合标准的消毒洗手液配合专业的七步洗手法,三次清洗从手部指尖至肘部上方10厘米的范围,洗净擦干后再使用专用的消毒液涂抹,以此最大程度做到手部的无菌处理。
“考考你,反麦氏点在哪?”流水声中还夹杂着陈老师的随机小考。
好歹是经“蓝色生死恋”(医学生教材)锤炼过的,麦氏点和反麦氏点这种最低级别的小问题怎么可能难得倒我。
我脱口而出:“麦氏点又称阑尾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反麦氏点就是在左侧相同位置,与麦氏点对称的那个点。”
陈医生听后轻“嗯”了一声,然后一边挤消毒液一边在思考着什么。
凌晨的手术间走廊
“气腹造好后,反麦氏点的孔你来打吧。”他顿了一下,接着说:“位置没背错,那个点我已经做好标记了,试试看上手操作。”
这下换我愣神了。我们被称作手术助理,名字也会被存入病人的手术电子档案中,有时还需要在术后亲笔签名。但作为实习医生,通常是不会获得上手机会的,实际上只是个扶着腹腔镜镜头,为主刀医生提供手术视野的“工具人”而已。
“铁打的扶镜,流水的主刀”一直是我们实习医生之间的戏言。
我当然曾幻想过上台实操的感觉,但当机会真正摆在眼前,比起激动,更多的是紧张。我用比往常更认真的态度完成了消毒液的涂抹,回8号台后熟练地按顺序穿上一次性无菌手术衣,戴上一次性无菌外科手套,配合陈医生完成手术铺巾、体表消毒等操作。
手术室内墙壁上方醒目的电子钟上正显示着03:47:54,而手术台前用以记录手术时长的电子钟仍是00:00:00。它将于手术刀作出手术切口的那一刻开始走秒计时,直到切口缝合完毕的那一刻停止。
陈医生按照自己的习惯,将急性阑尾炎切除手术需要用到的仪器在操作台上依次摆开。
“你不用太紧张。”下一秒,视野前方的电子钟开始走秒。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流程并不难,首先于脐孔上方作一个约1cm的切口,穿刺锥将通过此切口进入人体腹腔内,并在气腹机的作用下建立人造气腹,再经穿刺锥孔送入已连接显示屏的腹腔镜镜头,调整腹腔镜镜头可实时获得不同的手术视野。
我扶住腹腔镜镜头,将视野调整至右侧腹壁区,很快一个尖锐的锥形物就轻松突破了腹壁,接着陈医生将一个穿刺套管放入我手中。他顺手扶住腹腔镜镜头,对准了左侧腹壁区。
“你用整个手包住这个穿刺套管,腕部发力旋转着捅进去,直到出现明确的突破感。”我深吸了一口气,按照他的指导尝试在反麦氏点上进行打孔的操作。
腹部四层肌肉和筋膜层的阻力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困扰。我好歹也曾是女生掰手腕大赛的冠军,甚至是学校实心球纪录的保持者,但看起来软乎乎的人类组织,竟然有如此大的阻力。
我来回扭转、施力,不一会儿,掌中的感觉从阻力逐渐变成一种弹韧感,突然之间所有的力都消失了,而显示屏中央多了一个尖锐的锥形物。
“做得不错。”陈医生的夸赞打断了我对突破感的回味,我瞬间端正了自己扶镜“工具人”的身份,配合着陈医生的动作和指示不断提供着最佳的手术视野。
装上引流袋并缝合完最后一个孔洞,电子钟上正显示着01:26:37,这是陈医生完成一台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常规时长,显然凌晨这个时间段并不影响他的稳定发挥。
待我走出医院大门,天边已经出现朝霞,来时心中的抱怨早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消散。一边回味着第一次打孔操作时的突破感,一边骑上“小电驴”,我踏上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