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素青
(灌云县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江苏 连云港 222200)
胆结石属于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结石性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部分患者会出现并发胆囊炎的情况。胆结石合并胆囊炎主要由于胆管阻塞以及细菌感染导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阵痛或绞痛,一旦患病会给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消极的影响。就目前而言,治疗胆结石合并胆囊炎的手段还是以腹腔镜手术治疗为主,但临床实践表明,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极易发生感染、出血、胆漏、腹胀以及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还需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目前临床上对于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主要以针对性护理为主,通过针对性护理来降低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为患者的术后恢复提供有效保障。为了探究针对性护理在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价值,本次实验将择选到灌云县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00例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探究,具体如下阐述。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1月灌云县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符合研究标准的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300 例,随机分为常规组150 例以及研究组150 例。常规组男性78 例,女性72 例,年龄25~68(51.32±1.28)岁;研究组男性79 例,女性71 例,年龄24~66(51.41±1.32)岁。两组临床基线资料予以比较结果显示数据差异较小(>0.05),能够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1)符合胆结石合并胆囊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均可以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予以治疗;(3)均知晓研究内容且自愿配合研究;(4)均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者;(2)手术禁忌症以及凝血功能障碍者;(3)转院治疗或拒绝接受治疗者;(4)个人信息与临床资料残缺不全者。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按照胆结石合并胆囊炎的护理流程与护理要求为患者开展病情监测以及基础疾病护理等护理干预。
研究组使用的护理手段为针对性护理。(1)术前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协助患者做好各项相关检查,并叮嘱患者术前4 小时禁水,12小时禁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对出现焦虑以及抑郁情绪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舒缓负性情绪,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进行专业且耐心的解答。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为患者进其讲解有关胆结石合并胆囊炎的知识,着重为其介绍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流程,提升患者认知以及治疗依从性与信心。(2)术中针对性护理。患者进行手术期间,护理人员需全程陪同,并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以及血压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上报主治医师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需做好患者的保暖干预。(3)术后针对性护理。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需将患者安全送至病房,并将病房温湿度调整至适宜状态,同时继续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护理人员还需加强病房巡视,密切监测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对于疼痛较为剧烈的患者,还需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同时针对饮食方面,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应该进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以便促进伤口快速愈合,并禁止患者食用具有刺激性食物。按时为患者进行换药,换药期间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保证动作轻柔。(4)出院指导。对于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帮助患者办理相应的出院手续,同时嘱咐患者出院后严格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告知患者可以结合实际恢复情况开展体育锻炼。
(1)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针对实验期间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出血、胆漏、腹胀以及恶心呕吐等。
(2)组间护理满意度区别对比:调查评估组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主要对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其中包含护理安全、护理效果、操作技能以及护理服务等,由患者本人亲自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3)组间生活质量对比:对两组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对比,评分选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分,量表中包含人际交往、躯体健康、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功能,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4)组间心理状态对比:调查评比组间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情况,指标有焦虑情绪及抑郁情绪,评分工具分别为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两个量表的分值介于30~50分,分数越高患者心理状态越差。
(5)组间舒适度情况对比:调查评比组间患者的舒适度情况,评分工具使用舒适度评分量表,量表中包含环境舒适、社会文化、心理舒适以及生理舒适,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舒适度越高。
(6)组间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对两组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护理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其中主要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其中hs-CRP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TNF-α与IL-6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s,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s,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舒适度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两组舒适度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评比(±s,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也导致人们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出现较大的变化,而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频发,其中胆结石合并胆囊炎就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且该病好发于胆道感染、长期禁食、高热量饮食以及高脂肪人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对于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来说,一旦患病需尽早接受诊治,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为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疼痛较轻以及创口较小的优势,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临床实践表明,腹腔镜手术仍存在有一定的弊端,例如患者术后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以及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还需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在以往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针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的护理主要以常规护理为主,常规护理中主要包括病情监测以及基础疾病护理,这样单一的护理模式与护理内容导致了其无法取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因此逐渐被目前的临床淘汰。目前临床上针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的护理主要以针对性护理为主,与常规护理相比,针对性护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且护理模式更加灵活,例如通过术前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舒缓患者的负性情绪,并提升患者对于胆结石合并胆囊炎的认知,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以及治疗信心。通过术中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为手术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从而降低手术风险。通过术后针对性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同时通过疼痛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感,提升患者舒适度。通过出院指导可以为患者提供居家指导,使患者出院后也可以进行科学有效的自我护理,并严格遵医嘱用药,从而为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保障。本次研究将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对比,对比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的研究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至5.33%,而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常规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2.67%。在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舒适度情况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等指标的对比中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在为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在其围手术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这种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