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国庆 郑晓
(1.乳山市大孤山镇卫生院外科,山东 威海 264507)
(2.乳山市午极镇卫生院外科,山东 威海 26450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病症,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针对该类患者,需要及时予以治疗,西医大多以药物治疗为主,症状严重者则可实施手术治疗,但是上述西医治疗方式所带来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注意到针刀疗法、整脊方式在该类患者中的治疗有效性,尤其是两种方式的联合应用,对改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等症状,以及促进血流动力学有突出治疗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次研究特对常规药物治疗和联合针刀、整脊治疗的效果展开对比分析,并做如下报告。
本次研究中的对象均是本院接收治疗的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从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筛选,共纳入100例,分组依据为患者住院编号,将编号末位单数者归至对照组(50例),将编号末位的双数者归至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对比无差异(>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s)]
纳入标准:(1)均已经中医、西医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2)年龄为25~75岁;(3)均为本次研究知情者,且为自愿参与,中途不退出,签订相关协议。
排除标准:(1)除椎动脉型颈椎病外还存在其他骨科疾病,或者伴有器质性等病症者;(2)对研究中所用治疗药物有过敏反应,或者有针刀、整脊治疗禁忌征者。
两组患者到本院治疗时,均由相关工作人员指导其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并在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后制定相关治疗方案。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提供药物治疗法,研究选用盐酸氟桂利嗪(山东方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3094,规格30 粒/瓶、60 粒/瓶)、颈复康颗粒(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3022204,规格5 g×14袋/盒)两种药物联用,前者为睡前服用,每次5 mg,后者则为中、晚两餐后服用,每次5 g。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提供针刀、整脊联合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1)针刀。本次研究对患者实施针刀治疗时选用针刀闭合松解疗法,正式实施之前需要结合临床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等,对其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此选取针刀治疗点。通常情况下,治疗点的选取应结合患者病灶部位和感受确定,比如病变颈椎节段的椎间关节等,确定之后需定点标记,用甲紫即可。在开始进行相关操作时,工作人员需提前配戴好无菌衣帽、口罩和手套;对患者确定好的定点区域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并对标记点位置进行局部麻醉,研究中通过0.2%盐酸利多卡(陕西顿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1843,规格5 mL∶0.1 g)因实现注射浸润麻醉。完成上述准备工作之后,使用0.8 mm×50 mm的4号无菌针刀,参照针刀操作常规原则-四步进针法,从患者头上斜肌、头半棘肌等部位确定实施剥离松解的点,一般是枕骨附着压痛点。其次,需要将标记点定在寰椎后结节、枢椎棘突这两个部位,在刺入针刀的时候要将皮肤看成一个直面,然后垂直进入,期间还要保证刀口县的方向是和机体纵轴方向一致的,朝着骨面刺入,导致规定位置之后就需要将角度调整一下,确保能够和寰椎后结节、枢椎棘突骨面贴在一起,最后切开,2次。同时,对于寰椎横突的位置,需要从颈侧方向刺入,然后用左手拇指甲部对横突周围皮肤肌肉进行按压,直达横突后结节骨面,将针刀循左手拇指甲部刺入骨面,这时刺入的过程要缓慢一些,并切开3~6刀;或者是让针体和人体矢状面呈现出45°角,以此刺入到靠近横突椎板骨面,并向横突后结节后移动,然后进行切开剥离3~6刀处理,以小幅度为宜。最后,在病变颈椎节段椎间关节等部位投影点定点的位置,需要保证针刀刀口线的方向能够与人体纵轴方向平行,然后将针刀倾斜着刺入到椎板骨面,并向椎体的椎间关节囊位置移动,将刀口线调整为与椎间小关节方向相同,然后切割剥离处理即可,3刀。在出针之后,要进行及时的刀口压迫止血,用创可贴对针眼进行覆盖固定。
(2)整脊。该种方式有多种,需要在对患者实施针刀治疗之后,对患者的状态及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挑选最佳方式完成整脊治疗。本次以卧位下整脊为例:该种整脊可通过两点一面的复位手法整复完成,比如钩椎关节向左侧旋转。期间,需要指导患者在治疗床上取仰卧位;操作人员用左手将患者的枕项部拖住,同时用右手将右手放在患者的下颌处进行托扶。另外一名操作人员需要将双手固定在患者的双肩部,并实施对抗牵引,大概进行1 min;上述操作完成后,用左手拇指将患椎左侧横突推顶住,然后食指将患椎棘突钩住,同时用右手将患者下颌部托住,并指导患者将头部向右侧进行缓慢地旋转。此时,前一名操作人员需要将右手的手掌放在患者面部左侧,并向右侧进行按压;当患者头部旋转到最大幅度时,操作人员双手进行瞬间协助操作,同时用力,并用左手的食指将棘突用力向左侧钩拉,用拇指指腹将横突用力地向颈前上方推顶;用右手对患者的左侧面颊进行弹压。上述一套操作完成后,将患者头颈摆正,此时实施对抗牵引就算完成整套操作。如果是钩椎关节向右侧旋转,那么只需要将相关的方向操作调转即可。
两组患者均通过相应的治疗方式连续治疗15 d后,进行相关指标测量或测定。
(1)对两组患者经半个月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估,所参考的评估标准为《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经由治疗前、后各项积分的改变可计算出疗效指数,也就是治疗后与治疗前积分之差与治疗前积分之差的比值。其中,如果治疗后患者症状都已经消失,或者基本上消失,轻微不适可忽略不计,并且疗效指数在90%及以上,则为治愈;如果治疗后症状仍存在,但较治疗前肉眼可见改善,且疗效指数在30%及以上,但未达到90%,则为好转;如果未能满足上述条件,甚至有加重的迹象,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1-无效率。
(2)治疗前后对病灶及相关部位实施拍照,比如颈椎的全方位摄片,寰枢关节张口位的X线片等。另外,也开展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研究人员对上述检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归纳,以此掌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以及X线片影像学变化情况,实施对比分析。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治疗后的X线影像学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X线影像学改善情况对比[(%)例]
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对比(±s)
随着现代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大量中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治疗中,对于一些西医疗法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中医技术的融入可使得整体治疗效果增强,尤其是在一些骨折疾病中。颈椎病就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在该类病症中占比较高,常规西药等方式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医疗法则可实现对该类患者的有效治愈。
从中医角度看,颈椎病应该是在“眩晕”“项强”等相关疾病范畴里,如果是椎动脉型颈椎病,那么可将其安置在“眩晕”中。而这一问题多是气血亏虚等原因引起的,所以在进行该类病症治疗中应该以调补气血等对症治疗为主,加之进行散寒通络等操作,就能够大大降低对患者机体的损伤,促使其机体逐渐恢复。
针刀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已被众多研究所证实效果突出,通过针刀能够实现对粘连组织、肌肉等部位的快速松解,这样就能够让一些“站错了位置”的关节、软组织等恢复到原位,并促使颈椎动态平衡恢复,最终促使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压迫能够减轻。除此以外,针刀也继承了我国传统针灸疗法的优势,也就是能够疏通经络,并且可调节气血,简而言之就是在针刀的治疗下可让血液粘稠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进而降低对颈部交感神经节的刺激,促进供血恢复。而整脊手法的加入,则对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平衡状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促使颈部软组织黏连问题得到进一步松解,改善颈部交感神经功能,避免血管痉挛加重,最终使得者血流动力学改善,临床症状得到更快速的消除。
本研究中,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0.05)。治疗后的X线影像学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0.05)。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0.05)。
综上可知,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较于常规药物治疗,进行针刀、整脊联合治疗的效果更突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等症状,以此促进寰枢关节紊乱等问题的康复,使得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