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玥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而提出的一项综合性前瞻战略[1]。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座谈会上曾指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指引。”[2]由此足以见得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价值和潜在意义,而兵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鲜艳亮丽的奇葩,尤其应当向世人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李兴斌选编的《兵家名言》一书从《孙子兵法》《司马法》《三略》《三十六计》等八十种兵书中精选出346 条兵家名言,通过历时法将先秦至清朝的代表性兵法一一列出。读者足以管中窥豹,以小见大,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古代兵法的智慧,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不二选择。但是。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兵家名言》的唯一英译文——苏易安译文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从“译内”和“译外”两个维度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分析苏氏翻译特点,更好地推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译者行为批评是中国学者周领顺于2009 年开始构建的翻译理论话语,并由此延展出了“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评价模式。整体而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主要涉及两大问题:一是内部和外部的视野问题;二是静态和动态的路径问题。所谓“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又称为“分野”[3]。内部研究可以简称为“译内”,即与翻译本身相关的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强调译文的求真效果;外部研究可以简称为“译外”,即与翻译本身无关的社会因素,强调译文的务实效果。译者作为意志体个人,需要同时面对原文和社会,兼及服务“作者/原文”和“读者/社会”的双重责任。而“求真”和“务实”则刚好处于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的两端,二者中间从“求真”端到“务实”侧还包括半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和半务实的渐变模式[4]。此外,传统译者研究多为静态研究,多表现为独立研究译者的思想、生平、技巧等;而动态研究的核心是互动关系研究,如发掘译者身份、译文特色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译内”和“译外”两个维度入手,借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对译文进行分析的同时,进一步探究造成上述译本问世的根本原因及相互关联。
《兵家名言》一书中分为“先秦—汉”“三国—元”“明—清”三大部分,共计14 万字,由李兴斌作中文今译,苏易安作英文翻译。全书精选兵法名言346 条,首发5000 册,曾荣获山东省济南市第三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版权已被黎巴嫩阿拉伯出版社和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社购买[5]。
本文借助冯智娇和吕文澎两位学者总结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下文化翻译策略分析[6],对苏氏《兵家名言》进行“求真”和“务实”两个维度的译内行为批评分析。
“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3],其对应的翻译策略即为异化。因为异化更靠近原文,更注重真实完整地再现原文。如《论语·颜渊》中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一句的苏译文为“Sufficient food supplies and adequate armed forces enable the people to have more confidence in the state.”。英译文不但将原文中每个字的意思全部通过直译方法译出,而且还保留原文语序:先译食物充分,再译军备充足,最后译出人民对国家有自信。苏易安通过使用异化策略下的直译方法,努力向原文求真,打造原汁原味的译语风格,引领英语读者更好地感受中华兵法魅力。再如《诸葛亮集·文集·论斩马稷》第二条“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一句中的“孙武”和“杨平”两个中文名字全部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译者并没有为了追求极端“务实”而将这些人名前面加上英文特有头衔,诸如“general”“captain”等,而是严格遵循原文的表达方式。不过,由于“杨平”在中英文社会中都不是很有名气,故而李兴斌在对其进行今译时选择了加译,解释了杨平究竟是何许人也;苏易安在对其进行英译时,为了保证译文的原汁原味也依照李兴斌今译版,尽量贴近原文风格,融入原语文化,在求真的基础上使用了增译(相较于文言文)技巧,体现出了“求真”与“务实”间的连续关系,展现出了“求真”中的“务实”成分,即务实性求真。
“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4],对应的翻译策略即为归化。因为归化更靠近译入语文化,更注意读者的感受和体验。如《周易·师卦》中的“时贞,丈人者,无咎。”一句的英译文为“There will be a complete success without any misfortune in the war, with justice and righteousness as well as a leader of age and experience.”。在翻译这句话时,苏易安充分考虑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并顾及了英汉读者的阅读感受。中文是话题突出型语言,一般先亮出话题,再进行评论。如原文先点出用兵打仗合乎正义以及德高望重之人统率作战这两个条件,二合一即为整句的话题;随后又对出现上述两例情况进行评论,即如果取得上述条件,作战将胜券在握。英文是主语突出型语言,习惯先表达最富有信息量的主语,而后是修饰该主语的谓语动词。为了符合英文语言特点,苏易安首先将源语本身所负载的意义全部译出,然后对译文语序进行了前后互置:将“顺利取胜”这一重点内容提到开头,而将“用兵打仗合乎正义”和“得到富有经验之师的指点”变成了修饰语,放到了句子最后。这样处理不但尊重了原文,而且也达到了“务实”的效果。上述求真性务实体现出“求真”使“务实”处于合理区间,“务实”使“求真”并非只局限于形式,展现了二者互为条件的关系[7]。让“求真”与“务实”和谐统一。
顾名思义,半求真半务实即在翻译行为中既表现出语言性“求真”的特点,又包含有社会性“务实”的特征,也就是部分“求真”,部分“务实”的译者行为[6]。其对应的翻译策略即为归化加异化。一方面,归化策略可以促进译文向原语的语言性“求真”;另一方面,异化策略可以促进译文向译入语社会的“社会性”务实。相比于上述务实性求真和求真性务实,半求真半务实的译者行为更加不偏不倚——既不重视“求真”,也不偏向“务实”,而是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中寻求一种中庸之道。如《通典》卷一六〇引《司马法》佚文中“上谋不斗。”一句的译文为“The best way in military operations refers to avoiding engaging a head—on enemy.”虽然这句话仅有四个字,却分为前后两个意群,足以考验译者的翻译功底。苏易安在翻译这句话的第一个意群(前两个字)时,采用了两种策略:对“上”采取异化策略;而对“谋”采取归化策略。在汉语中像“上”和“下”这类词既有动词用法,又有名词用法,属于汉语的特有词汇用法。如耳熟能详的“上学”“下班”“上厕所”“下厨房”等。这里的“上”作名词使用,意思是“等级或质量较高”,如“上级”。但这些词在英译中完全没有显露出半点“up”或“under”的痕迹。因此,苏易安在翻译“上”时也选择了归化策略,以目的语为导向,进行“务实”翻译:把“上”的内涵意思译出,即“the best way”。而“谋”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对应译法,因而苏易安选择异化策略,以原语为导向,进行“求真”翻译。这样,两个字的翻译一个选择“求真”,一个选择“务实”,很好地体现了“半求真半务实”的译者行为。
如前所述,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将翻译研究分为译内研究和译外研究。狭义上的译者行为是译内行为;广义上的译者行为是译内+译外行为[8]。本文第四部分将要分析的译外行为属于译者的社会性行为,位于翻译的最高层级,译者既是语言人又是社会人,其行为部分也会表现为参与社会活动时的普通人行为[8]。该部分从社会因素、译者因素和读者因素三方面入手,拟对苏易安作为社会人做出“求真”和“务实”的综合举措加以解释。
兵法不仅可以供驰骋疆场的指挥家研读和运用,而且也可以为外交家、企业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士提供宝贵经验。近现代有不少因利用兵法而大获成功的典型,如伊拉克战场上的巴格达之役因巧用孙子的“用间”思想而不战而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主席罗杰·史密斯,因研读中国兵法而拿下销售桂冠;原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林建超曾表示《孙子兵法》中阐述的军事理论对围棋的发展大有裨益[9]。因此,兵法英译不应过于空玄,而应以通俗易懂为导向,译出更普适的兵法。正因如此,苏易安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味“求真”,而是将“求真”与“务实”紧密结合,既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又保证了译文在译入语社会的普及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扩大读者队伍,让中国兵法造福于更多人。
苏易安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师从译界泰斗林克难教授;硕士毕业后,就业于山东女子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时代苏易安就系统学习了中外翻译理论,参加过多次口译实践,成绩优异,表现出色。林克难教授也曾多次称她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工作后,苏易安主要教授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笔译课程,治学严谨,因材施教,引导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爱上了翻译并在毕业后选择了翻译。本文笔者就是在苏易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下,选择了翻译学专业。可见,苏易安早在求学时就为翻译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外加从教后的教学输出,使得苏易安有足够的底气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苏易安本人曾表示,翻译《兵家名言》一书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其中有半年都在阅读有关兵法的书籍。前期的翻译基础再加上后期的兵法学习,使得苏易安选择了“求真”与“务实”紧密结合的翻译原则,单从目录中的书名即可看出,如《止止堂集》的英译文为“The collected books of Qi Jiguang”。所谓“止止堂”,其实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三间书房,命名出自《庄子》中“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典故。如果在英译文中只出现“止止堂”,定会造成中英文化交流障碍。苏易安这种译法既传达了原文的思想内涵,又构建起了中英交流的桥梁,可谓是英译的不二良法。
由于兵法本身较为艰深晦涩,加之又包含很多华夏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固而在西方世界并未普及。阅读群体也主要是军事领袖和企业高管,而非大部分普通读者。但是,精英毕竟只占据了社会的一小部分,芸芸众生才是真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强大力量。因此,为了扩大读者群体,避免兵书读者的精英化趋向,苏易安进行了“务实”化调整,适当采用意译方法将译文中晦涩的部分进行转化,并适当增加译文的趣味性,以期更好吸引读者眼球。如《三十六计·瞒天过海》中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的译文为“Sometimes secrets are hiding in the public instead of some so—called secure places. In a word, the biggest secrets are under your nose.”。这里,苏易安并没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和“阳”译为“Yin”和“Yang”,而是将其内在的意义翻译了出来,这种行为是向“务实”靠近的;此外,苏易安在译文中加入了英文习语“under your nose”(在你面前)来表示“阳”的本质内涵,可以说是尽可能地增加了译文的趣味性,让艰涩的兵法更加贴近生活,让更多的人渴望阅读并乐于阅读。
本文以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译内”和“译外”两大维度,对苏氏《兵家名言》进行了探析。首先从“求真”“务实”“半求真半务实”三个译内方面对译者进行了分析,发现苏译本的翻译风格偏向于对“求真—务实”连续统的综合应用,在确保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顾及译文接受者的感受,使译文更好地走出国门。其次归纳总结造成这一翻译现象的三种原因,即社会因素、译者因素和读者因素。上述三种因素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译者和读者都是社会人,都存在于社会之中;译者的译著供读者阅读,读者的感受又反过来激励译者;译者同时也是读者,在翻译前需要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原文……研究分析了《兵家名言》英译本的译者行为,发掘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因素,为兵法英译本的译者行为研究起到了一份绵薄之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尤其是兵家文化)向外传播。
但是,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选取了《兵家名言》这一汇集了80 多种兵法的兵书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后续学者可以研究单一兵法,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也可以为《兵家名言》建造语料库,用定量方法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为兵法的广泛传播以及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献上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