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位类型中医研究生的“伤寒琢”教学比较研究

2022-10-08 08:59马俊杰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伤寒论医德专业学位

马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南京 210023

近年来,在网络化教学背景下混合式教学(blend- ing teaching)逐渐被普及,这种教学模式是随着对网络学习的思考及传统课堂的回归而被逐渐关注的一种学习策略和理念[1]。在此情况下,作为网络在线学习重要载体的慕课(MOOC)亦随之被引入高等教育中,其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主要有兴趣驱动、更大自主性及更多互动等,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2],故将 MOOC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或嵌入或引用的“相交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实践方式[3]。

《伤寒琢》为笔者多年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心得体会,所谓“琢”即是琢磨、思考之义,全书围绕张仲景辨证思想、理法方药及临证心得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讲授,获得良好反响。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以线下教育为主,亦有少量线上课程。为更好地探索课程适合的教育模式,该研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中展开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202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120名一年级在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1.2 教学过程设计

将学生按照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分成2班,每班各60名学生;此外,每班学生按照学号排列后,通过随机信封法分成两组,即线下教学组及线上线下联合教学组。

两个班的学生皆采用“伤寒琢”线下教学,教材统一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教材《伤寒琢》(由笔者独著),并以此制定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此外,每班中各有30名学生同时进行“伤寒琢”慕课(MOOC)线上教学。课程总课时皆为36学时,其中线上线下联合教学组的MOOC计12学时,线下教学计为24学时。课程围绕“精诚合一”思想展开教学,即医德与医术的联合培养。其中,医术方面除理论教学外,亦有围绕“伤寒论”思想的诊疗操作,而医德方面重点融入了“伤寒论”的思政思想,以培养学生“大医精诚”的医学观。

具体而言,线下组教师利用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理论知识,课下进行讨论答疑。而线上线下联合组则是运用学堂在线结合雨课堂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除与线下组相同的教学外,MOOC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教师主要负责上传教学资源(包括61课的课程PPT、300多分钟的课程视频及600多道课后习题等),开课后及时布置学习任务,在线互动讨论及安排课后练习等;学生则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端登录完成相应慕课视频学习和随堂作业练习,并可参与师生发起在讨论区版块的互动话题。

1.3 考核评价方法

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分别进行“伤寒琢”课程考核,即临床SP考核及试卷考试。其中,SP考核又分为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及医德考核两方面,采用百分制,且各占总成绩20%,由专门SP现场模拟,学生通过望、闻、问、切后出具相关诊疗方案。此外,SP的主观感受也占20%。

教师提前从题库选取5个经典病证,如太阳中风证、痞证、脾约、湿热黄疸及血虚寒凝厥证等。现场由学生随机抽取,若考生问及患者体型、舌苔与脉象等问题,则SP通过纸条告之。医术考核标准参考《中医临床教程》。

医德考核参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由其他三位非任课教师担任考官,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仅告知其为平时练习),通过学校电教中心课程视频监控,观察学生诊疗态度、问诊要点及操作规范等,并结合其最后诊疗方案进行评分,每个项目取三位教师的平均分;试卷考试亦由其他非任课教师命题并监考批阅,同样以百分制评分,占总成绩的40%;最后将医德、医术两大考核部分,四部分成绩(笔试、教师评医术、教师评医德、SP患者感受)按比例计算总成绩。

1.4 任课教师、学生对教学及考核评价模式的反馈

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教学及考核后,进行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反馈调查,反馈方法参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教学评价平台的相关评分机制,以百分制进行。其中,对教师的调查反馈主要围绕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教师自身教学体会等多方面进行;而对学生的调查反馈则主要围绕教师师德师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初步了解该课程床边教学模式利与弊、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及考核模式的优势。

1.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将研究对象按照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分成2班,每班各60名学生。其中,科学学位班年龄(24.32±2.83)岁,专业学位班年龄(25.06±2.78)岁(t=1.445,P=0.151);科学学位班男性21人,女性39人,专业学位班男性22人,女性38人(χ2=0.036,P=0.849);科学学位班应届生42人,往届生18人,专业学位班应届生40人,往届生20人(χ2=0.154,P=0.695)。如表1所示。

表1 科学学位班与专业学位班学生一般资料

此外,每班学生按照学号排列后,通过随机信封法分成两组,即线下教学组及线上线下联合教学组,每组各30名学生。两班各组一般资料(年龄、男女人数、应届往届人数)如表2、表3所示。

表2 科学学位班线下组与联合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

续表

表3 专业学位班线下组与联合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

由表1、2、3可见,两班学生之间,以及每班各自两组学生之间比较,年龄、男女比例及应届生比例等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个班的成绩比较

专业学位班级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SP打分、试卷考试及总成绩与科学学位班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班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SP打分、试卷考试及总成绩比较

2.3 每班不同教学方法成绩比较

由表5可见,线上线下联合组的各项成绩显著优于线下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线下组与线上线下联合组各项成绩比较

2.4 两班课程后反馈

教师教学体验评分,科学学位班为(93.38±5.46),专业学位班为(94.02±5.67)(t=0.63,P=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生学习体验评分,科学学位班为(96.36±5.68),专业学位班为(95.84±5.87)(t=0.493,P=0.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中医研究生教育中对经典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或者虽然课时并未减少,而课程内涵建设却略显不足,导致中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4],纯中医思维水平有所下降,甚至部分学生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中医思维模式[5],故在当代中医研究生培养中须引起重视。

“伤寒琢”为笔者多年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加之结合临证实践之总结。最初以网络视频形式上线,作为中医学生课后学习的参考内容,后不断整理修改,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伤寒学临证及教学理论体系,前期在中医学生教学过程中运用,收获颇丰。此书由60多个章节组成,围绕《伤寒论》临证思路及医德培养展开论述。

该研究以“伤寒琢”课程为核心,根植于“精诚合一”的思想,重视对学生“大医精诚”思想的培养。除医术教育外,笔者亦对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思政思想进行了梳理,尤其是对《伤寒论》自序中的“为医之道”进行了深入阐述,特别强调此序不仅交代了成书的历史背景,更是悬壶济世者的心灵洗礼之作,表达了作者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崇高思想。通过课程学习,教育学生医者当有怜悯之心、当有崇高理想及不为名利所羁绊之风骨、当心思缜密,性命所托,不可草草了事,此皆为培养良医之必须[6]。这些教育理念可触动学生内心深处,在此次研究的实际诊疗考核实践中有所体现。

中国医学研究生根据培养偏重的不同,存在科学学位及专业学位的差异[7],前者侧重科研能力培养,而后者培养目标主要为临床实践[8]。然关于两种培养方式的弊端亦多有报道,如两种学位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临床科研难兼顾等[9]。有学者认为分类教学对硕士生个人今后发展有一定影响[10]。

不管何种学位,南京中医药大学要求两类研究生在一年级上半年都要进行中医基础课程学习,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经典的理解。且两种学位研究生虽毕业后的去向可能有所差异,但不管何种学位,将来多数仍要从事中医临证工作[11],所以作为中医经典研究之作——《伤寒琢》是针对所有中医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再者此课程中“大医精诚”的医学观对任何中医医者而言,皆为研习之首要,故对不同学位类型的研究生皆可实施教学。

通过研究发现,此课程在科学学位班级及专业学位班级的教学过程皆可顺利进行;且关于生源质量问题,虽有学者认为科学学位生源质量可能低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12],然而,在该研究中并未发现。研究显示:专业学位班级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SP打分、试卷考试及总成绩与科学学位班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该课程不存在学位的偏向性,当为中医学生之公共课程,可在未来各种中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中推广。

此外,在研究生培养中,亦须重视对学生医术与医德的联合培养,此思想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之“道术合一”理念,亦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观相一致,即“术”与“德”之结合[13],此核心思想在笔者临证行医过程中甚为推崇[14],故在“伤寒琢”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亦有所体现。

且为更好促进“精诚合一”思想的教学考核,笔者对考核方式亦进行了适当改革。关于考核评价方式,目前部分中医学课程大多缺乏有效的临证实践考核评价,故笔者改革原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并选用SP患者[15],同时兼顾医术与医德的双重考量,探索更为适合“伤寒琢”的“精诚合一”教学考核新模式[16]。

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平时科研及临床实习时间比较紧凑,故如何将其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是提高学习成绩之关键[17]。针对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网络教学,笔者亦引入“伤寒琢”MOOC在线课程,探索线上线下联合教学的模式。研究发现,每班线上线下联合组的各项教学成绩皆高于传统线下组,说明MOOC可促进“伤寒琢”的线下教学,线上线下联合培养可能为该课程更适合的教学形式。

最后,笔者联系任课教师、学生,对教学及考核评价模式进行反馈,发现师生对此皆有较高的评价,并且在两班师生评价中皆未有差异。评价一门课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成绩的高低,而且须考虑师生的教学体会,因为只有好的教学体验,才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相互促进[18],在此“伤寒琢”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肯定的结果。

4 结束语

“伤寒琢”作为笔者多年研习张仲景《伤寒论》的心血之作,紧密围绕“精诚合一”之理念展开论述,为中医学子为医之参考书籍。目前,笔者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了人为区分。针对不同学位类型的中医研究生,虽然很多教育模式可能存在差异,然作为传统中医经典教育,不应该随之区别培养,因为“伤寒琢”是中医学子的基础课程,流虽有不同,源却一脉相承。该课程正是追求此中医源头之教育,虽目前仍有所不足,然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将日益完善,以期为中医经典教育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伤寒论医德专业学位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医德信念教育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