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与冷:新业态经济发展思考

2022-10-08 01:13:18王秋林胡紫祎邹慧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
科技中国 2022年9期
关键词:业态监管疫情

■文/王秋林 胡紫祎 邹慧(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

近年来,新业态经济发展迅速,在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个人信息保护、从业人员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冷静思考。为更好地引导新业态经济健康发展,本文从政府监管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由此衍生的经济形态称为新业态经济,如共享经济、直播经济、远程办公/教育、人工智能、社区团购、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为深入推进新业态经济发展,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2号),指出要充分认识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新型消费的重要意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些年伴随着信息技术普及,我国新经济迅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传统接触式线下消费受到影响,新业态经济在助力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新业态经济活力迸发

(一)吸引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市场受到巨大冲击,但我国在稳定和促进就业方面仍取得一定成效,其中新业态经济功不可没。一是就业人数多。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20年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平台企业员工数约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二是就业选择多。既有创意策划、软件设计、在线教育等脑力劳动就业岗位,也有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体力劳动就业岗位,为不同群体的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选择。三是就业更灵活。新业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灵活就业、居家就业、兼职就业、创业式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技能、时间及拥有的各种资源灵活就业,灵活的用工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求职者所接受。

(二)涉及面广

新业态经济涉及的领域宽、覆盖面广。一是“三产”都有涉及。既有“三产”中的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也有工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等,还涉及农业领域的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农业+互联网”,以及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二是打破行业限制。不论是国内国外、城市农村,新业态经济让跨界发展变成现实。以直播带货为例,主播可以是来自行政单位、企业公司、山区等的人群。三是参与人群面广。新业态经济的参与者,除了普通的求职人员,企业高管、白领、网红、明星、地方政府官员都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

(三)服务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都猝不及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其中新业态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防控方面:一是保障居民生活。疫情防控期间出行受限,但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网上下单、移动支付、快递收取,在配合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二是降低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等新业态的应用有效降低疫情对相关行业、企业、学校的影响。

经济发展方面:一是人工智能。用于疫情防控宣传的无人机和无人车、人脸识别、非接触式实时体温检测等人工智能设备,在助力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壮大了产业本身。二是零工经济。疫情改变了工作秩序,打碎了被规范好的时间,零工经济在万物皆可互联的环境下,变得更加贴近于个体生活——只需将自己拥有的技能信息发布在平台上,每个人就能分享闲置资源和特长,提高了劳动力供需匹配效率。三是共享用工。受疫情影响,线下餐饮、酒店等服务业企业大量员工待岗,而电商、物流快递等企业则出现短期内业务暴涨、人手严重不足,这便催生出新的就业方式——共享用工,使得劳动力资源得以有效流动,有效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二、新业态经济的冷静思考

(一)个人信息使用面临风险

网络新业态下,企业平台利用大数据实施精准营销、优化服务时,过度利用甚至是滥用个人信息,造成大量个人信息(隐私信息和交易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增加。一是过度收集。个人用户在注册使用软件时被要求填写个人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甚至银行卡号等非现有业务功能所必需的私人信息。二是强制授权。安装软件时,以默认、捆绑等方式被允许获取位置信息、发送通知、打开摄像头、使用话筒录音、访问设备照片、拨打电话、访问通讯录等无关的权限,用户为了可以正常使用软件不得不选择“允许”或“接受”。三是“内鬼”作怪。部分软件会内嵌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安装完成,这些“内鬼”也存在违规收集用户设备信息行为,如(包括但不限于)消息推送、支付、广告、行为分析统计、第三方登录等。四是管理不透明。平台对收集的海量用户信息管理、使用、保存、去向等内容不透明,极易造成信息泄漏,给用户带来人身财产风险。

(二)未成年人成长面临风险

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也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诸多潜在风险。一是部分内容不健康。各平台、短视频、直播等都存在大量涉嫌封建迷信、歧视、低俗、残忍、恐怖,甚至暴力色情的内容,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二是未成年人容易沉迷其中。未成年人出于“猎奇”心理极易沉迷网络视频或游戏,导致视力下降、学习受影响、性格脾气大变,甚至出现精神萎靡颓废、身心健康受损严重。三是价值观误导。伴随着直播、短视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网红出现在我们生活中,部分未成年人开始羡慕网红光鲜亮丽的生活,甚至有些人提出“读书不如当网红”的谬论。

(三)从业保障存在盲区

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自由的特点,导致相应的弊端就是责任、权利不清晰,无法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一是主观认识有差距。新业态经济从业门槛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从业人员对参加社会保险、保障个人权益方面的主观认识存在误区,出现了不愿参保或断保现象,甚至部分已参保人员因收入低而选择放弃社会保险。二是人员流动性大。松散、灵活、自由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新业态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造成参加社会保险时面临一定的困境。三是劳动关系不明确。相较于传统“雇主—雇员”稳定、明晰的劳动关系,大多数新业态从业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是劳务合作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大都存在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依法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这种劳动关系的弱化造成劳动监察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出现劳动争议纠纷时也很难寻求法律救助。

(四)政府监管还有难度

新业态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政府监管也带来挑战。一是传统监管方式不适用。新业态经济借助互联网具有打破时空界限、去中心化的特点,传统属地管理的监管方式明显不适用。二是违规隐蔽性。平台经济拥有海量数据,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业务创新极具隐藏性,许多违法违规的行为难以从表面直接察觉。如利用大数据进行价格歧视,监管部门很难通过常规监管工具发现和及时制止。三是信息壁垒。新业态经济涉及商务、工信、市监、网信、大数据局等多个单位,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数据壁垒制约了大数据监管、智能监管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四是制度漏洞。新业态经济属新生事物,且内涵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在对新业态经济的认识达成共识之前,新制度设计都面临艰难挑战,政策法规存在漏洞在所难免。

三、新业态经济政府监管建议

不可否认新业态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不能回避新业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强化政府监管、更好地引导新业态经济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研究,支撑决策

新业态经济是新生事物,也会衍生出一系列的情况和问题,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如何看待、如何监管、以何种方式介入等内容,都应该深入研究,为决策科学化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分类开展。新业态经济涉及的经济形态有多种,如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直播经济等,各不相同、各有特点,针对不同领域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研究。二是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相关人员面对面座谈来取得一手资料,客观掌握行业特点和实际状况,为后续评判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多方听取意见。从企业平台、管理者、从业者、服务对象、政府管理部门、利益不相关者(如学者、研究人员)等多方听取意见,认真了解各方的利益诉求。四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业态经济本身还在发展,还会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我们要多一点耐心,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业态经济发展的长期效果及出现的问题。

(二)强化统计,摸清家底

统计调查是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新业态经济的统计调查,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宏观分析与前景预测,及时发现并弥补可能存在的漏洞与潜在的威胁。一是针对新业态经济的现实特点与发展趋势,结合现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统计数据,修订完善现有统计标准体系,尽最大可能实现科学统计、精准统计。二是依据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实际,统计报表的设计既能满足国家层面的统计需要、又在基层能切实可行。三是推动大数据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制定专业统计使用大数据工作方案,推进大数据与政府统计工作的深度融合。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针对新业态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问题从制度设计层面做起,兼顾新业态经济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一是多角度全方位。针对新业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个人信息风险、未成年人保护、从业保障、税收管理等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完善制度,保障新业态经济在政府的监管下健康发展。二是健全服务标准。完善新业态经济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制定/修订,支持和鼓励平台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制定出台相关服务标准,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包容审慎。政府对新业态经济的监管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秉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对新经济既鼓励、支持,又监管、规范。

(四)全国统一,部门联动

新业态经济,如共享经济、远程教育、直播经济等具有跨行业、跨区域的特点,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受到严峻挑战,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区域进行监管已力不从心。一是“全国一盘棋”。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监管理念,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健全跨行政区域网络监管协作机制,实现标准统一、执法统一。二是部门联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实现政府内多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深化跨部门协同监管方式,加强各类监管的衔接配合。三是政企沟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建立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形成政府监管、平台自律、行业自治、社会监督的多元治理新模式。

猜你喜欢
业态监管疫情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公民与法治(2023年1期)2023-03-31 06:02:54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05:58:52
“智”造升级 引领模具新业态
模具工程(2016年7期)2016-06-15 20:28:52
监管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监管和扶持并行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52
新业态 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