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霞(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并进行了大量探索,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难以满足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难的问题与症结进行了分析,提出其核心在于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生态多样化严重不足,亟须进一步营造多元、开放的教育生态,加快培养各种各样、不拘一格、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创新发展和人才强国的大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和讲话中提到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特别是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他站在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强调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锚定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远景目标,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但从人才生态系统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的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在理念和制度设计上趋同化、模式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多样化严重不足,这极不利于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顺利成长和脱颖而出,应从根源上予以厘清和矫正。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并进行了大量探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强化实践培养和职业教育方面加大了力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前沿基础研究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国际顶尖人才不足等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2005年,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曾震撼了全社会,16年之后,2021年3月1日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印俄美四国大学STEM教育的技能水平和收获》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对几万名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进步的跟踪统计发现,在入学初期,中国大学生在数学、物理和工程专业方面的表现是领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高于印度和俄罗斯学生,与美国学生差距不大;但经过四年大学学习,中国学生的数学和物理成绩、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技能水平均出现了下降,表现垫底。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难的症结和解决方向到底在哪里?
笔者认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难的核心在于,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生态多样化严重不足,十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从自然界来说,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也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化对于人类的存续和发展至关重要。人才系统也是如此,建设一个具有异质性、多样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整个教育生态一直围绕应试和分数打转,各高校的培养模式严重趋同,非常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具体表现有:
一是以分数、应试为核心的升学体系以及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标准化教学模式,长期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这种广为学校和教师习惯和接受的模式,使得我国的教育资源、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过度耗费在分数竞争上,它持续强化、固化着学生的思维定式,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不断消耗着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的兴趣和突破既有框架的勇气,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创造性思维普遍不足。当前,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也广泛存在,甚至主导着一些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不利于创新人才涌现。
二是片面理解和追求教育公平,弱化了对有天赋学生、“怪才”“偏才”学生的选拔和针对性培养。一个突出的表现是,近年来随着高考题目难度降低,学科竞赛、高校自主招生等的地位和作用下降甚至被取消,高考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区分度下降,选拔优秀人才的功能减弱。例如,自2020年起,高校自主招生被取消,而代之以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的“强基计划”,但由于高校在“强基计划”招生中自主权不足,并且规定考生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一些不够拔尖的学生为了进入名校选择报考该计划,而那些在某方面拔尖、具有创新潜质的“偏才”学生却难以进入,“强基计划”难以真正起到吸引和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基础学科的作用。在研究生招生中,保送生资格与平时的考试分数(绩点)紧密挂钩,在某方面有天赋的偏科学生难以有机会进入,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仍过于看重书本学习和考试分数。
三是高校改革探索空间较小,多元式发展和特色教育不足。与美、日等国家的大学教育具有高度自主性不同,我国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配、学科设置和调整等主要由教育部门主导,高校自主权十分有限,进行改革探索的政策空间较小,特色化发展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趋向于单一化和趋同化。特别是在学科评估、“双一流”评估等压力下,高校普遍更重视科研工作,看重论文、项目等科研指标,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拔尖人才、特别人才、新兴科技人才等方面重视和投入不够。一些高校师资队伍素质更新缓慢,人才培养急功近利,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教学走形式、不深入,难以实现因人施教和差异性、个性化培养。
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进一步营造多元、开放的教育生态,加快培养各种各样、不拘一格、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技人才,解决我国科技人员队伍的结构性短缺。为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有关工作:
一是应在现有应试选拔体系之外,创设多样化的赛道和相应的招生机制,增加高校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灵活度。在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学生发展机会平等的基础上,承认和尊重学生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先天差异性的客观现实,鼓励高校以及中小学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探索,发展丰富的特色教育、特殊人才教育等。进一步扩大高校特别是“985”“双一流”等高水平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招生方面的自主权,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自主招生,拓宽人才选拔空间,积极发现各类“偏才”“怪才”。例如,允许高校通过学科竞赛等赛事、综合考试和名师名校推荐结合方式等选拔优秀学生,但应严格相关条件和程序,同时加强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做到完全的公开透明。
二是应鼓励高校在学科设置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分门别类培养各类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大胆改革探索,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条件,围绕不同类型人才的特征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例如:高校可自主进行前沿学科、交叉学科、新兴技术学科等方面的学科建设试点,建立诸如清华“钱班”“姚班”之类的特殊培养机制;大幅增加学制的弹性,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领域学习;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与产业实践相统一”培养工程性人才和职业性人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培养复合型人才等,避免“一刀切”和“一个模子”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应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中学等成立教育联合体,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鼓励高校、研究所、科技型企业等和中学联合设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把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环节前移到中学阶段,及早发现和选拔一批有研究兴趣和天赋的学生,使其提前进入某些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和研究体验阶段。大力发展产教协同、研教协同培养人才模式,在继续深化双导师制、产业实践基地、联合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鼓励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人才进入高校,开设新兴科技和产业科技研发方面的课程或担任研究生导师;鼓励学生进入高科技企业开展较长时间的实习,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并根据自愿原则允许其延长学制。
四是应在加强国际化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大门不但不应关上,还应进一步扩大。应更大力度推进高校的国际化,鼓励高校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各种合作,加强师资、学生的交换和往来,充分吸收和融合各种先进的知识和思想,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研究环境。同时,针对美国等对我国科技发展和高端人才的封锁和打压,高校应树立高度的危机感和使命感,根据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和人才培养布局,不拘一格使用和培养人才,加快提高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