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肖丽 上海市奉贤区阳光外国语学校
所谓跨学科,是指超越单一学科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
各学科都有自己的“范式”,跨学科教学实质上是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范式”的边界或转换“范式”或建构新的“范式”,形成多元思维模型。它决非分科知识的简单拼凑及学习者个体独学所能完成,而是让学科之间进行对话、联结和融合统整,连通学生的知识与生活、学习与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界限分明,使得学生习得的知识较为片面,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调整了课程结构与内容,提出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单元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倡导整合学科知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个人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小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作为有效的应对策略,越来越被关注及应用。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技能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科学、适切地联结语文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开展多元智能教学活动,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面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乃至综合素养,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学段,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方法、目的也不同。小学阶段的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为低阶版,即围绕某一个主题,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将不同学科知识简单拼凑成“跨学科拼盘”,以此拓宽小学生的知识宽度与广度;初中阶段的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为中阶版,即围绕某一个主题或真实情境问题,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直接经验的获取,初步建立学科间的关联,以此拓宽初中学生的知识厚度,培养他们一定的思维能力与品质;高中阶段的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为高阶版,进入跨学科深度统整阶段,基于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关联其他学科核心素养,提炼跨学科主题,以此拓宽高中学生的知识深度,培养和锤炼学生的高阶思维;大学阶段的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为超高阶版,此时学科之间边界消失,混成一杯“跨学科果汁”,从而产生创新性研究成果。
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的是优化语文课程内容与结构,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与融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文及跨学科知识,提升能力。
其实,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并不鲜见,如语文与美术的跨学科相得益彰,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使得文史交融,增加语言文字背后的历史厚重感。笔者在《石壕吏》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中,基于“战争”问题,明确跨学科主题“人与战争”,运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让单一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史实故事,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审美创造,让人文与“五育”同行。
《石壕吏》一文编排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其中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内容和主题上说,有的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有的是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反思,表现了古人的哲思与情怀。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结合课下注释的注解以及自身的文言阅读积累,理解《石壕吏》文本内容并没有太大困难,所以,老师提前一周布置课前作业,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前预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立足文本,还原并补充相关情节,排练课本剧。同时,所需的服饰、场景等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后,亲自设计并动手制作。课堂上,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中进行课本剧片段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克服原本依赖译文、死抠语法的文言文教学顽疾,利用美术教学的多元化、操作性来丰富语文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美术因素(如绘画、手工制作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找准语文与美术之间的关联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让书本上的文字变为还原历史情境中的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初步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文字背后的情感。
“知人论世,感悟主旨”环节中,分析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原因时,必然绕不开“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在备课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唐朝,翻阅历史教材并找到“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中有涉及隋唐历史及唐朝文学艺术作品的政史价值的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补充介绍“安史之乱”事件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带领学生与历史对话,引发心灵共鸣,感受战争带给国家、人民的巨大灾难。在分析杜甫对老妇一家及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时,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出身世代“奉儒守官”家庭的杜甫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他的一生、他的诗作中传达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涵。此时,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思绪也已经打开,再补充介绍杜甫《三吏》《三别》中的节选诗句,让学生看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史实,感受到一个内心情感丰富又无比矛盾的杜甫,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以及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
正所谓“文史交融,文可为史添秀,史可为文之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本内容涉及历史问题和事件,恰当整合相关历史内容,如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知情议事,在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培养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文化自信。
课后,老师精心设计家庭作业题目,将本课文本内容与近当代世界局部战争相关事件相结合,除考查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结合时事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设计为“对所提供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另一题设计为“结合《石壕吏》与给定材料内容,请你谈谈对战争的看法”,让学生立足课内文本,基于给定材料,阐述自己观点。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考语文综合运用题的导向就是跨学科融合,将课内知识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语文教材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进行连接,将理论知识与生命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会从语文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评议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跨学科融合教学正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策略、新方法,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跨学科融合教学,同时在探索过程中要不断重现、反思、再实践跨学科教学,与时俱进、传承创新。
从以上《石壕吏》跨学科教学实践可见,跨学科融合教学是动态、生成性的教与学的过程,贯穿于课堂前后各个环节。从“教”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做到“统整”。教师要统整不同学生的已有图式,统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内容,统整语文学科中不同学段、同一单元等内容的关联,提炼跨学科主题或情境。其次要做到“融合”。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通过不同渠道去查找不同学科的辅助资料,根据设计好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学科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中,从而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关注社会热点,将外显的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内化,获得以语文学科为主、综合不同学科的新的图式,最终形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
跨学科融合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出:“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识记和背诵它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许多劳动而得来的知识。”可见,从“学”的角度来说,跨学科融合教学更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我创新性,以自主探究为主。经年累月,当学生养成自发、自觉、自主地进行学科内容的迁移、比较与融合的习惯,当深入思考、分析、解决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习惯,这种通过自己智慧的努力而获取的知识,决定了知识的深度,也决定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要我学”真正变成“我要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更加高效,更有利于创建开放、富有活力、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课堂。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是顺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是统整学科间、学科内知识与技能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