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娣
(宜兴 214221)
相传世界上第一把紫砂壶是由明朝正德年间的书童供春所创作的“供春壶”,若以现代眼光来看,此壶或许稍显朴素,但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尤其是其参考自然植物设计的理念对后来的紫砂壶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花器、筋纹器均可见紫砂壶创作对于自然美的珍视。“树桩壶”(见图1)便是一件有着典型自然美的紫砂壶作品,树桩是树木的生命之源,创作选择树桩进行表现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象征着紫砂壶的艺术之源。作品通过此件作品展示了紫砂泥的独特与紫砂壶工艺的精湛,也讴歌了自然,在带给人们希望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紫砂壶艺术的美好希望。
图1 树桩壶
此壶的主要创作理念便是写实,在此基础上又融合了个人的审美视角,从而树立起作品的艺术个性,凸显作品的艺术特质。泥料决定着作品的颜色与质感,这也是一把紫砂壶最吸引人的部分,在选择泥料时,一方面注重泥料色彩与树桩比较接近;另一方面则注重泥料的自然气质,使作品达到生动的同时,体现出紫砂泥的特点。
作品是浅棕色的,与泥土的颜色比较接近,也就有了朴素、清新的味道。树桩通常是深棕色的,创作采用此种泥料是有着独特的气质追求的,同时作品的细节也能得到更清晰的呈现。泥料色彩均匀、明亮,能够一扫观者心中的阴霾,如同沐浴在阳光之下,清新的泥土气息更平添一份舒适。壶的表面细腻、柔和,没有过于耀眼的光泽,反倒更显得朴素和自然,合乎作品的主题。此壶的泥料体现出工艺的精湛与紫砂泥的淳朴,两种特征均十分明显,充分彰显了紫砂壶艺术的与众不同。
如果说泥料侧重于体现艺术美,那么造型则主要表现自然美,是对紫砂壶花器特征最好的诠释。树桩的造型是比较统一的,通常都是低矮的圆柱形,由于历经风霜侵蚀,表面瘢痕密布,与翠绿的叶子或娇美的花朵相比,树桩绝对算不上美,但如若没有了树桩,绿叶、红花也无所依靠,所以树桩之美在于奉献,这是紫砂壶创作乐于表现树桩的重要原因。
此壶呈圆柱型,整体的形态娇小,体现了紫砂壶的精致感。壶身的底部平整,以保证壶身的稳定,顶部则左低右高,呈现出明显的斜面,这样的艺术处理更加符合树桩的自然特征,从整体的造型轮廓上为作品的栩栩如生打下了基础。身筒部分也不再如以往那样顺滑、平整,身筒的中部要明显更突出一些,带有不同大小的瘢痕,其中一块裂纹明显、深刻,象征着树桩所经历过的无数春夏秋冬,这些瘢痕由雕塑工艺打造而成,是体现作品主题、提升工艺价值的重要部分。纵向的纹线分布在身筒上,在深浅变化上配合完美,相当整齐、清爽,体现了紫砂壶纹线装饰的特点;壶盖与壶身顶面融为一体,构成了平整的顶面;壶盖中央镶嵌的壶钮是一段蜿蜒的树枝,其走向与壶身顶面一致,节奏协调;壶身一侧镶嵌着三弯流,转折较为硬朗,且带有枝节装饰;镶嵌在壶嘴对面壶身上的是耳状环形的把手,创作同样注重线条的硬朗感,并用枝节装饰加以点缀。把手的高度与壶钮右侧相一致,这样一来整件作品实际上就呈现出右高左低的姿态,但在整体上看又丝毫没有失衡之感,关键就在于壶嘴、壶钮与把手三者之间的搭配,三者的最高点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壶嘴根部与把手下端在同一条直线上,在壶中构建起一个隐形的三角形结构,有力地保证了作品的稳定。
从壶的造型设计上来看,是对自然的树桩进行了精心的“临摹”,稳重的树桩上有新发的枝条,代表新的生命,左低右高的造型也使树桩有向上生长之感,塑造出自然的生命力。艺人在把手上端的壶面上还进行了装饰,一条纤细的枝条上有一小片嫩绿的叶子,更让人们充满希望,甚至是令人感动于这自然生命的坚韧。此壶那看似朴拙的艺术表现中处处流露出精致和创作的匠心独运,创作所打造的不仅是一精美树桩,更是“树桩精神”,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的美好传递下去。
做精容易做拙难,那些最“粗糙”、最逼真的细节制作起来相当困难,稍不留意便会粗陋,此壶充分体现了紫砂壶工艺的精湛和创作的智慧。本文对此件作品的泥料与造型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其艺术特色,也揭示了此壶的内在文化精神,强调了紫砂壶花器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