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艺创作方法新探

2015-04-23 01:17吴光荣
创意设计源 2014年5期
关键词:泥料成型紫砂壶

吴光荣

[摘要]在晚清的一些史料记载中,宜兴紫砂陶艺种类丰富,造型优美,做工精致,令世人赞赏。与传统紫砂陶艺比较,今日紫砂陶艺的发展种类并不算多,唯紫砂壶艺独秀。紫砂壶艺成型方法基本延续传统的制作方法,方器镶身筒、圆器打身筒,大多采用手工成型,有个别异形的造型,则采用模具搪身筒成型。传统的成型方法已很难满足当代紫砂陶艺的表现需求,为了突破传统的成型方法,笔者做了多种成型方法尝试,以期在创作成型方法上有新的探索。

[关键词]紫砂壶艺 创作方法

紫砂壶艺在传统紫砂陶艺中最具代表性。因与茶文化完美结合,在晚明时就有评“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紫砂壶艺也以此名扬天下。

今日紫砂壶艺的发展,与过去并无很大区别,人们仍以使用为目的,延续着传统的造型。文化人的欣赏把玩与百姓喜爱的紫砂壶艺,各行其道。笔者多年留心,聚书潜研,关注当代紫砂陶艺的发展,也对紫砂陶艺的历史极感兴趣,尤其是对宜兴特有的泥片成型工艺更是情有独钟,查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与紫砂陶相关的文献资料。利用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出土作品、传器及古窑址发掘的出土残器标本,分析、研究紫砂泥料的可塑性,探究其成型创作方法、辅助成型与加工工具之间的关系,尝试多种成型创作方法的可行性,徒手制作或与传统制作方式相结合,进行多次试验。力求从制作工艺角度介入,在紫砂壶艺的成型上有所创新与突破。

一、泥片成型创作工艺

何谓泥片成型?就是将加工好的泥料,拍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来制作各种器皿,或制作一些其它相关作品。今天所谈泥片成型,大都以宜兴为准。不过,国内其他地区也有一些零星的制作日用器皿的泥片成型工艺,但远不如宜兴成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期,宜兴陶瓷生产的产品,分成六大类,青、黄、溪、砂、粗、黑,均为泥片成型,这里的“青”便是指的紫砂类。紫砂类的泥片成型,是宜兴泥片成型中的典型代表,紫砂壶的制作技巧,也在紫砂陶泥片成型中最具代表性。

这种制陶技术或方法,在中国陶瓷史较早时期,有出现过,但不普遍;直至明中期,才在宜兴制陶业中形成体系,并保留延续至今。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宜兴,大部分日用陶器产品的制作,几乎都采用手工泥片成型,包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种类之多,品种之全,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在紫砂壶制作的过程中,不同的造型,会用不同的成型方法,圆器打身筒,方器镶身筒,这些是比较典型的。还有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一般会采取先打制母模,翻出模具,然后再根据模具搪坯成型。筋纹类型器的造型徒手制作,工艺也非常成熟。只是在批量生产时,会使用一些模具,用来辅助成型。

近些年来,笔者在研究紫砂壶泥片成型创作方法时,发现它在多方面有突破的可能。前提是需要对紫砂泥料的性能有所了解,更要做大量的尝试性成型创作试验。

二、创作探索:摔身筒成型

何为摔身筒?围好的壶体,通常称之为“身筒”。在身筒上端嵌入口片,下端嵌入底片,待稍干后,在台面上摔制。当身筒受到外力的作用,会发生变化。因为身筒内有气体,摔的力度不同,身筒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在此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把握住形态。否则,欠一点不美,过一点则前功尽弃。

在传统壶艺造型的过程中,壶体的曲线变化丰富,非常有趣。稳重、飘逸、秀气、敦厚尽在曲线的变化之中。几百年来,聪明且想象力丰富的陶工,发明了各种材质的制陶工具,用于辅助成型,以实现对壶艺的塑造。久而久之,出现了加工各种曲线、弧度的不同材质的篦子,软硬兼有。今日的传统壶艺造型,特别是圆球体形,在打好大概形状或是身筒后,后续的整形加工都需要篦子来规范其形态直至完成。传统的篦子,一方面有利于加工弧面,但另一方面却又限制了曲线的变化。

初学壶艺时,首先学做圆壶。由于需要对泥料的干湿变化有所认知,就用各种软硬不同的泥料制作身筒。用较软的泥料成型时,往往很难控制。打好的身筒,虽然将口片、底片装上,依然容易变形。在观察这种变化时,便会产生诸多想法,如用木拍用力拍打,或者干脆在工作台上将身筒再摔一摔,观察整个过程的变化。这一摔,让我发现了壶体曲线变化的奥秘,真是让人兴奋不已,便开始对这种成型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尝试。最初对干湿、软硬泥料的认知理解不同,再用软硬不同的泥料做各种试验,以探究不同软硬泥料的可塑性。

在试验过程中,设定想法和没想法之间的结果区别会是怎样?所谓有想法,就是在摔身筒之前,手中的身筒应该是何种形态,将想要出现的形态,事先做出大概估算。做好预想,便开始摔。同时也可以做好几个相似的形态,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摔,以期待想要的形态出现。结果有想法与没想法之间区别很大,也就是说有意识或无意识,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在反复试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泥料的干湿变化以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以适应不同的造型。确定何种状态下,最容易把握。好的泥料韧性都比较好,待泥性熟悉后,做起来就方便多了。先将想要形态做好,再决定摔的力度大小。有些情况下,制做特别的形态,需要较软的泥料,就需要借助一些其他材料来辅助成型。比如说太软的泥料,打好泥片后可能拿不起来,这时候泥料下面最好铺上一层布,就可以拿起来了。不过布亦有软硬之分,形态的不同变化,需选择软硬不同的布。软的泥料用布包起,辅助成型。待想要的形态做好后,因泥料太软,无法稳定,这时需要用电吹风,快速将整体表面吹一吹,略干一些,凭感觉将形态固定下来,稍后再做调整,根据自己预先想好的大概形态,再去完成每一个细节。

每次做作品想法也都不一样,有时也会用一些比较干的泥料。用略干的泥料创作作品,可以大胆地去摔,比较自由,竖摔、横摔或多个角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这种形态的创作方式一般多为从整体考虑,但容易缺少细节。endprint

创作大件作品时,泥料却是要略干一些,待身筒形态完成后,再做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尤其是嘴、把、钮的一些形态处理,要与身筒形态吻合,这就需要依靠自己对审美的认知。在这类作品的表现中,作品中的许多原始细节、局部以及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自然变化的痕迹,往往大多都会保留下来,不去做过份的加工。另一方面,此种方法成型的作品,表面会出现许多凹凸面及自然的变化,泥料在摔的过程中,泥料自身的涨力、肌理变化都极为丰富,视觉效果极好,也没有必要处理掉。有些作品根据造型需要,需表面加工处理,若是用传统的明针来加工,要比加工传统壶艺难度大得多。摔制所形成的壶艺形态,在可控与非可控之间游荡。所出现的形态,经常会超出我们想象,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应该就是做陶的乐趣吧。至于此种方法做出的形态,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摔身筒成型系列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小气球”,因为球内有气,可以任意变形。不管何种形态的紫砂壶,制作过程中的壶身筒,都是封死的,壶身筒内有气,通常状态下,壶口片中心有一小孔是调整壶艺形态用的。使用篦子篦壶身筒时,小孔一定是要开的,否则无法调整壶的形态。

根据这一原理,打好身筒,嵌入口片、底片后,因壶身筒中有气,壶体不大容易变形。待壶身筒接缝处泥浆少许干后,打开小孔(若不打开小孔,摔壶身筒时,壶体接缝处就会开裂),将壶身筒悬空,用一定的力,将壶身筒摔在台面上,会使壶体变形,变形的程度,取决于用力的大小。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曲线变化极其自然,是人工打身筒或使用篦子无法加工出来的。

此种方法的前提是,要掌握好泥料的干湿变化,对壶形的塑造,要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在摔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美,留住美。待壶身筒大形固定好后,再做细部的加工处理,壶嘴、把形、盖钮等,都要根据壶身筒的形态加工出相协调的形态。

三、创作探索:捏壶成型

捏壶成型的方法,灵感来源于传统饮食中的面食制作方法。如包包子、包水饺之类的加工方法。可塑性非常好的紫砂泥料,在掌握好泥料的干湿变化后,可以采取多种类似面食制作的方法成型。

打好的泥片软硬适中,根据形态的需求,先将用作口片的片子确定好大小、位置,然后用泥浆贴上,做好记号,再将身筒捏起来。捏的时候要有整体形态的想象,要考虑到捏的折痕以及折痕之间的疏密关系:是紧是松,是多是少,其形态结果是不一样的;以多少为比较理想形态,需要自己的审美眼光来决定。以多少捏痕较为好看,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做。在捏的过程中,造型相对扁一些的,会比较好做,高一些的略有难度,若再大一些的,还需要其他一些桶、盆、碗之类的器皿辅助成型。

难度较大的是,因造型需要,有时会用特别软的泥料成型,此时就需要在布上加工泥片,将打好的泥片用布拎起来,进行成型加工,将形态捏好后要用电吹风快速吹一吹,将形态固定下来,将布揭去。待略干后,将身筒内的折痕空间处一一填上软泥,整理好,将粘接底片的部位裁整齐。将裁好大小适中的底片嵌入,待少许干后,再将整个身筒翻过来加工处理细节,同时也可以对身筒的整体形态做些调整。必要时根据形态需求,也可以将捏好的身筒做些摔打处理。在摔、拍、打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切记不可硬摔。待整个身筒处理好后,再将嘴、把、钮及相关的部位做好,其形态及加工方法,要与身筒方法相同,要考虑到整体间的协调关系。各个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要把握好,切不可出现谨毛失貌的现象,当然这也在体现作者的审美修养及造型能力。

在上述制作身筒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住每一个制作过程,因为这种制作方法多为即兴创作,每一个形态的前后变化,究竟会发生怎样的不同,都充满着不确定性。经常会出现是否再加点力度,或者是再捏紧点可能会更好……但做到这一点往往很难。因此所有过程必须是及时把握,否则将前功尽弃。

大自然所给予的恩赐——即听话又不听话的紫砂泥料,其实非常有个性。有的时候会让你捉摸不定,但有的时候又会百依百顺。在尝试摔壶、捏壶的制作方法过程中,熟练掌握成型方法后,也可将这两种方法,用在同一创作作品上,该需要捏的时候去捏,该需要摔的时候去摔。

①有的捏壶系列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面食中的饺子、包子的制作。将泥片加工成圆形,与包包子的方法相同,将壶的身筒捏好,捏起时要留有空间,当作壶口或是壶底。将壶口或是壶底边缘的折皱缝隙,用水或用泥浆捏紧粘牢,再将有缝隙的地方用软的紫砂泥料填起,要衔接自然。口部嵌入厚薄均匀的满片,在底部将底片嵌入,待壶身筒少许干后再将口片或是假底片装上,再根据身筒的形态,加工出壶嘴、壶把、盖钮等。

此种形态的壶,压盖、嵌盖、或截盖均可。根据壶的形态变化要求,来选择盖子,做到造型协调。若是与传统包子制作相反的造型过程,则要在打好的圆形泥片还未捏形之前,在泥片中心处贴上一层裁好尺寸、略大于壶口并相吻合的圆片,以留作当壶子口片用。中心点对准,待壶形态加工好后,以中心点为圆心,定好尺寸,将该片开出。此时开出的盖面,可能会有一定的抛物面,需要将盖面内边缘敷上软紫砂泥,让其抛物面有所支撑,待其稍干后将边缘的软泥料加工平整,粘上子口圈,待稍干后再将子口内加工好。后续的加工方法,跟传统的制壶加工方法一致。

用此种方法捏制壶身筒,与传统不太相同的就是用的泥料都比较软,一般情况下都是将壶身筒形态捏好后,先用电吹风吹,将其形快速固定后,再将其满片或底片装上。

此种成型方法,制作壶艺随意自然。前提是对壶形态的把握一定要自信,且胸有成竹。形态美与不美,要看个人的修养及对壶艺审美的理解与认识。需多做练习,熟中生巧。

②也有的“捏制”成型创作系列作品按照传统的成型方法,将打好的泥片,围成圆筒形状,将接缝处粘接上,里外修整好。先将圆筒的上端,捏成正四方形,将裁好的方形满片嵌入其中,将上端方形固定好。再将壶身筒翻过来,用小的半圆形汤勺,从壶身筒内敲打壶壁,使壶身筒形态饱满自然,并有一定的抛物面,再按四方棱角的延伸位置,用扁平的工具,将壶身筒向内压捏,根据壶的形态所需,捏出形的大小,再用泥浆粘接紧,处理干净。使壶底形似海棠花形,将裁好的相同的底片嵌入粘接上。待壶身筒少许干后,再将壶身筒上端的盖片粘上,翻过来,再将壶的假底片装上。endprint

此种形态的壶身筒,一般适合装软提梁,若装环形,整体效果会打折扣。可做多种尝试,选择最佳形态。提梁也可选用其它材料,金属、藤、竹、木都可以。关键是两种材料的组合,要自然、美观、实用。软提梁耳形式也是要认真考虑的,或方形,或圆条形,加工好后,放在壶肩上,看何种形式好看,再做选择。我个人感觉圆条形好些,虽然有些粗犷,但非常协调。与身筒的粘接方法,采用了许多民窑装耳、系的加工方法,与紫砂壶艺的做法看似有些“语言不通”,但这恰恰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没什么可以或不可以,有想法就去做,看最后的整体形态是否合理、协调。壶嘴的做法,要有想象力,要注意功能因素,还要保持与壶身筒的整体统一。最终选择将捏好的壶嘴根部,用摔的方法将其变形,与壶身协调,再将壶身筒上的出水孔挖好,将其壶嘴粘上。盖钮的处理,选择了较随意切成的四方体块,用木搭子略微敲打一下,使之有点变形,再将方形钮中多余的泥料挖掉,挖出出气孔,整理干净,居中粘接上即可,整体再做细致加工。

③有时候,“捏制”成型的壶身筒多半按照传统的壶形去做,或方或圆。待壶身筒加工好后,壶嘴、把、盖钮的造型,要极具有想象力,大胆尝试,形式要新颖,还要注意到使用功能。握住壶把时,横把、直把均可,只是要使用方便,出水顺畅。壶嘴装在身筒上的部位要特别在意,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可取的。要恰到好处,使用起来比较轻松自然。

四、创作探索之三:借助辅助模具成型

今天许多人对模具成型可能有些误解(生产商品壶,不在讨论之列),使人们不太去谈论或是研究传统泥片成型工艺中如何使用模具。所谓“辅助模具”,即为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同材料的日用器皿,或是用来包装器皿的硬质材料的盒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在宜兴,明清两代所有生产的日用陶器,基本上都是泥片成型,在作批量生产时,陶工们往往会制作一些模具,有内模和外模,也有一些局部细节的专用模具,来批量生产或是加工器皿上的小部件,用模具辅助成型可规范产品的大小、形态及统一尺寸等。

在我们研究宜兴传统的泥片成型工艺过程中,无论是宜兴的釉陶,还是制做生产紫砂壶等,都有许多模具存在,大部分都是用来辅助成型的。大形出来后再做一些加工处理。受传统模具启发,我们利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器皿,方形、圆形都有,尝试着用来辅助成型。这种看似与模具无关的东西,其实所起到的作用与传统模具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看似无关的东西,可作内模亦可做外模,这要看如何使用。

通常情况下这些“辅助模具”的大小跟想要做的作品大小相似即可。这些辅助模具与传统的模具在概念及使用上有些不同,这里只是借助它来完成一个大概的形态,或方或圆,形态中的细节完全要靠手的能力去创作体现。即使是同一个辅助模具,每次使用其成型所出现的形态都会有所变化,也绝对不会相同。另一方面,每次所使用的泥料干湿变化也会不一样,形态出来就会有些差异。利用这些辅助模具成型制作出来的作品形态,亦可做到多种多样,细节上的一些变化可随心所欲。待形态确定后再加上局部形态,如嘴、把、钮等形态,但需整体协调统一。必要时做一些特别形态,或泥料太软时同样需要辅助模具,铺上一层布或是多层布,可根据形态需要而变化。

借助辅助模具成型,制作时采用了外模。这种外模不是特意制作的模具,而是利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盒子,这种盒子的大小很适合要作壶的尺寸。盒子的材质是不限的,纸质、木质、金属或塑料等都可以,有些硬度,不容易变形就行。在做模具使用时,首先要将盒内铺上一层质地较软的纯棉布,这样脱模时比较方便。接下来便可将打好的泥片做到厚薄均匀,大小适中。泥片的中心部位贴上一层子口圈圆片,再将整个泥片放入模具中,根据自己想要的形态,将其壶形搪出,在搪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壶身筒的上端是否饱满、居中,部分部位泥片还要打折,还会形成多道折痕;捏的时候,要把握好折痕之间的疏密关系,上下、左右要有变化。自然痕迹的保留,事先都是要考虑到的。盒子的深浅,会直接影响到壶身筒的高低,在制作身筒之前,要将模具的高度规定好。将身筒搪好和捏好后,要用电吹风略吹一下,让泥料略为硬一点,然后将其高出模具的部分裁掉,将壶的底片嵌上,待壶身筒稍许干后,再将壶的假底片装上。其他的壶嘴、把、钮根据壶身筒的形态加工出来,与壶身筒形态相协调,装好后直至加工完成。这种成型方法,一定要事先想好其大概形态,并能够把握住壶形的多种变化。也可以事先画些草图,加强形态的概念,完成其成型。后续的加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风格特点。要将制作过程中的一些自然痕迹,有意识地保留一些,千万不要面面俱到,将壶体表面处理得干干净净。这样会使壶体显得僵硬、呆板又毫无生气。

将摔、捏两种技巧掌握好后,作起壶来便可随心所欲。打好后的身筒,或方或圆,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大小的力,不同角度去摔,使其变形,在控制与非控制两方面,寻找变化,完成其成型。再根据身筒的形态,加工好壶嘴、把、钮等,为使其形态自然,壶嘴、把的处理,要与壶的整体相协调,切不可生搬硬套地模仿。此种方法也可使壶身筒与壶嘴、把之间有对比。要注重壶的整体造型,局部的嘴、把可夸张变形,但不可喧宾夺主。

上述创作方法,是我近些年来在创作紫砂壶艺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与传统壶艺最大的不同点是没有了传统作壶的规矩,方法自由,随意性较大,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传统,而是在传统之上进行研究。这种创作方法,可边做边想,任意发挥。写出其中一些成型制作过程中的细节,提供给大家,期待相互交流,为未来紫砂陶艺的发展提供一种探索。

①〔明〕文震亨著, 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4endprint

猜你喜欢
泥料成型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大型缠绕成型玻璃钢容器的优化设计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乐在紫砂壶
拉铆销冷镦成型工艺研究
拉铆销冷镦成型工艺研究
Go with the Flow
泡壶
购买紫砂壶4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