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志 阮大鹏
(合肥市伦先小学 安徽合肥 230013)
2021年2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三版)中强调:做好监测预警、加强场所和活动管理、均衡膳食营养、开展健康教育。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要落实健康报告、积极参加锻炼、落实个人防护、加强近视防控。在此基础上,我国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全民上下一心,将防疫作为常态化的工作贯彻落实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创新,大中小学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学,为贯彻《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明电〔2020〕14号)精神,学校体育教学也迎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小学体育教学以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与疫情防控关乎安全与健康的中心不谋而合。二者在某种层面上可以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在严格规范的防疫措施之下,“疫情”会渐渐淡化,健康阳光会洒向社会每一个角落,但生活中疫情防护不可松懈,疫情防护常态化,必然成为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在疫情期间,学校体育教学有时会处于停滞状态,体育课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所挤占,大课间活动也取消,为避免大规模的聚集,以及课间“一米间隔”的规定,导致了体育课上缩水严重,课下学生运动量就更少了。某些学校鼓励安排学生大课间在教室进行相应的体能练习,由于没有很好的监管,再加上空间有限,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不可否认有亮眼之处,但终归是“昙花一现”。只有操场等运动场地才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主要场所。
调查发现: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在0~10分钟的占绝大部分,锻炼10~30分钟的约占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一;锻炼30~60分钟大概占调查人数的八分之一;教育部要求的“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约占调查人数的十八分之一,此类情况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教育方针。通过访谈得知,复学之后,体育老师普遍发现,疫情之前的慢跑热身两圈(400米),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轻松完成,身体状态是体温上升,额头微微出汗,没有大口喘气的状态。复学后的慢跑准备活动,一部分学生会出现超大负荷的状态,学生的体质下降也导致了学生运动量的减少,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如何打破这一僵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校暂停开学以及开学后取消体育活动赛事等相关指向性教育方针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下滑。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7~13岁,对于运动锻炼理论知识的学习尚浅,理解不够透彻。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科学有效的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同样,在防疫常态化的影响下,体育活动的时间、空间受限,其主要地区的实时疫情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整体的锻炼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疫情下,学生的体能、技能、运动心理方面都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各项相比于疫情之前都有很大降低。体育课也受到诸多制约,利用有限的空间合理安排教学的难度较大,这使学生的锻炼量大大下降。如何合理有效运用场地空间值得我们加以思考探索。
疫情之下,体育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在某种情况下体育教学甚至面临“搁置”状态,此时体育老师也“不敢教,不去教”,学校的特色项目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特色氛围在慢慢消失。学生渐渐失去了“露一手”的兴趣与技能。
通过表1发现: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形式多样化程度降低归咎于特殊时期场地、时间、环境的改变。学生技能学习也受到影响,这就导致学生没有从体育课上体会到学到技能和本领的成就感,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运动兴趣的下降。而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形成一个梯队,源源不断为学校特色项目“添砖加瓦”。在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就会造成“空档”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去深思如何有效妥善安排好学校特色项目,使“特色”不掉队。
表1 疫情下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开展相关量表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疫情无小事,责任重在肩,科学防控、严格防疫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必要保障,在这一环节上要做到零疏漏。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时呈现出理解不够、条件不足、心理教育不足等缺点。小学生的年龄处于7~13岁,对生命安全教育理解模糊,没有意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更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些不足:(1)家庭教育中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2)学校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不足;(3)社会对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多方面影响;(4)学生的自我安全生命教育的认知不足。常态化的疫情防护面前,从外到里做好防护,外是政府调控,总领大的方向;学校亦可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开展有益的课程与活动,从学校层面让学生掌握保护生命安全的本领,加强自身防护。
譬如某市在疫情零星发散的情况下做出了以下举措:一方面,严格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以某市防疫现状为例:要把好“校门关”,严格核查“两码”,尤其是行程码;严格要求在食堂、校门口、上下学门口等重点场所少聚集,应急物资要落实到位;要抓好相关重点环节,对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要严格停止,对无证机构、小饭桌等要切实加强管理;要严格执行信息上报制度。加大信息规范性、及时性管理,对隔离、发热、核酸等信息要严格报告制度;要健全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各地各校要建立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寻找自身存在的漏洞,开展一次多场景应急演练、推演;防护服、N95口罩等物资要充足。这是政府从大的方向上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确保有一个正常的教学环境。
以上是基于防疫的初衷,保障学校学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如果辅之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在知、行、意方面更加注重防疫,重视生命,这样效果会更好。从生命安全教育角度出发,在硬件和软件上给予支持,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从小事做起,梳理好教学的框架,教会学生简单易懂的知识与可操作性强的技能。如何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学校该做些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随着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开放,可以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安排各种科学的体育运动。譬如某小学9:00是大课间活动;10:00~12:00是特色跆拳道课;12:10校队训练,15:00跆拳操大课间(特色项目),15:20是社团活动,包括跆拳道、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15:40是课后个性体育课程,有舞蹈、足球等。该校的体育氛围非常浓厚,体育活动种类多。在这种“少吃多餐”的体育节奏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激发,终身体育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双减”政策的实施,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肩负着提升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能的任务,布置科学的“健康力”体育作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体质。
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体育特色项目,体育老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学习,在疫情防控的有效合理安排下,使每一个学生练起来,以“赛”的形式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巩固运动技能;安排时间、空间科学合理的练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集体荣誉感等,从而使校园的特色体育文化氛围提升,从中学生收益了“体能”,更加敢于去“露一手”。
疫情常态化下,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对学生开展必要的生命安全教育,学校方面可以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开展生命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命的体验与理解,家校共育,校内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师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生命安全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给予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每周开展一到两次以年级为单位的生命安全讲座。通过视频短片的形式请班主任配合宣传,以阶段性时间为节点举行相关的实践性活动。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坚信疫情终会过去,当前,人人都是防疫员,个个都是战斗员。教育系统要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防控是校园安全的生命线,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安全为前提。
小学体育教学在常态化防疫的基础之上抓住机遇与挑战,勇于革新,积极探索。加入生命安全课程,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从我做起,做好自我防控,了解掌握防疫的知识与技能。体育课上摸清学生的体质状况,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安排体育活动,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优化扩充体育教学渠道,设计有趣生动的体育课后作业,课后体育作业是体育课的重要补充,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在家进行锻炼,学生会收获更多的“健康”;“教会、勤练、常赛”发展特色项目,让学生敢于“露一手”,使学生自信并自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