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炳焱 刘 羽
位于四川省夹江县的九〇九基地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建院最初的基地,因地处“三线建设”的九号地区,从事“〇九”工程(即核潜艇工程)而得名“九〇九基地”。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第一座铀氢锆脉冲堆等科技丰碑,孕育了“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的“〇九”精神,培养了“时代楷模”彭士禄、两院院士赵仁恺等核动力领域知名科学家,见证了我国核动力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辉煌历程,为我国核动力与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新中国条件艰苦、技术落后,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毛主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铮铮誓言。1965 年8 月,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正式开始研制,为了核潜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须先建一个环境条件一模一样的陆上模式堆进行模拟实验,青衣江畔的九〇九基地四面环山、地形隐蔽,被选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制基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八千军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九〇九基地,在没有技术资料、没有援助专家、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条件下日夜奋战,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仅用短短5 年时间,建成了包括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研发实验设施、生活配套等设施在内的约32 万平方米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为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0 年8 月,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实现满功率运行,发出了中国核能第一度电。1970 年12 月26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成功下水,艇上4.6 万个零部件、1300 多种材料全部自主研制,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此后,针对第一代核潜艇的改进、完善和定型,九〇九基地又开展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工作。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运行十多年后实施了退役工程,获取了全套退役关键技术,为我国核动力技术从设计、建造、运行到退役的全寿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九〇九基地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三线”调整的历史机遇,成功撬开民用核电技术市场的大门,并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核电技术研发的国家队。先后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高通量工程实验堆、第一座铀氢锆脉冲反应堆,以及岷江堆和两座零功率装置等七座核设施;先后承担了秦山二扩、方家山、福清、岭澳二期、红沿河一期、宁德、阳江、昌江等核电工程设计任务;成功研发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核心关键技术,自主核燃料CF 系列实现工程应用;在超临界水冷堆、铅铋快堆、超临界二氧化碳核能系统等第四代核反应堆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先后建成了三代国家核动力研发平台,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制过程中,九〇九基地孕育形成了“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的“〇九”精神,这是核动力人不断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比登天还难!无图样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谁也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从报纸上翻拍的两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在这种状况下,研制核潜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没有老师,就自学自悟;没有资料,就现学现译;没有设备,就用算盘卷尺,凭借对家国的一腔热血、对科学的钻研精神,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研制团队从零开始、自力更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硬是在短短五年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任务。
在以“时代楷模”、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等为代表的核动力人身上,“〇九”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并激励着一代代核动力人知难而进、奋勇拼搏。在这里,彭士禄和当年的科研人员、建设者们一起变成了“搞水电的”神秘人,和家里联系只剩一个“成都291 信箱”的地址;那时候基地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彭士禄便带领八千军民发扬“大会战”的精神,吃住在工地;当时,大多数科技人员只会俄语不会英语,而外文资料大多为英文 ,彭士禄便组织科技人员集体学习英语,大家从早晨5 点多起床起就背英语单词,甚至上厕所时也在背。就这样,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他们逐渐掌握了核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默默攻关,这些“门外汉”悄无声息地站在了核动力科学研究的前沿。
事业代代相传,精神历久弥坚。“〇九”精神不仅展示了老一辈核动力人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而且成为激励新一代核动力人奋勇拼搏的精神动力,一代代核动力人在传承“〇九”精神、砥砺爱国情怀、矢志拼搏奉献、建功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涌现出彭士禄、赵仁恺等核动力领域两院院士7 人,培养出一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对我国核动力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制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强自立、求真务实、创新协同、拼搏奉献”的“〇九”精神。
50 多年来,几代核动力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的九〇九基地依旧繁忙,作为我国从事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和运行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基地,在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和先进能源开发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九〇九基地也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军工文化和科普文化,成为核动力人的精神家园。近年来,核动力院充分发掘和利用九〇九基地红色资源,持续深耕军工文化育人土壤,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2018 年,国家奖励办组织何梁何利基金杰出获奖科学家科技成就报告会,“彭士禄先进事迹宣讲团”先后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进行宣讲。2021 年,组建“时代楷模”彭士禄先进事迹宣讲团,在中央电视台完成报告会全网直播后赴北京理工大学、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等地开展巡回宣讲。
在坚持“兼顾保护与开发”的原则指导下,每年安排一定经费,持续开展九〇九基地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兼顾保密与开放”的原则指导下,将九〇九基地划分为文化建设区、核材料研制区、试验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四个区域,并在文化建设区与其他区域之间设置物理隔离。
近年来,九〇九基地已陆续申报成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未来,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致力于将九〇九基地打造为一个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开设干部培训课程,将九〇九基地打造为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弘扬革命传统的干部教育基地;通过开展核能科普教育、国防教育和素质拓展,打造为青少年科普研学基地;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打造为旅游文创基地。
2022 年,核动力院制订了《中国核动力院九〇九基地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431”规划目标,即将九〇九基地打造成一个集文物保护、教育培训、科普研学、旅游文创为一体的,具有核工业特色、传承军工文化、发扬“三线精神”的,全国唯一以“核动力”为主题的科技文化基地。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新时代,核工业迎来“两弹一艇”以来最好的历史机遇期,核动力院将以“赓续红色血脉,弘扬‘〇九’精神”为目标,持续加强九〇九基地的文化建设,深入挖掘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并推动九〇九基地文化建设与科研生产深度融合,使九〇九基地成为推动中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军工文化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