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
——以怀化学院《专题片创作》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2022-10-07 07:36石光辉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题片思政创作

石光辉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论述给高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使命和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提出,要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要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加强国情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建设一批“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新闻传播实践育人项目,推动师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专题片创作》课程是怀化学院新闻专业社会实践类必修课,融合了专题片策划、写作、拍摄、剪辑等内容。根据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实践课程《专题片创作》在课程理念、教学设计、社会实践各方面,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又要结合当地实际,通过扎根当地、校媒融合、强化支撑等来实现课程建设与思政教育的融通,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一、扎根当地,挖掘课程思政资源

专题片是综合运用影像表现手段,对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生活,如典型人物、事件、新生事物进行集中深入报道的形式。一部好的专题片关键在于把握主题,主题是专题片创作的核心,是从素材中整理、提炼出的思想精华。地方本科院校社会实践课程《专题片创作》需要充分挖掘好当地的文化资源,做好主题把握工作。

(一) 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

怀化地处五溪腹地,不仅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民族风情浓郁,还是一片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红土地”。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丰碑绽放夺目的时代光辉,确保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怀化学院积极与怀化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合作,在《专题片创作》课程建设中深入探寻地方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述党员先进事迹,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红色脉络为轴线的专题片创作,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鼓舞身边人,实现“小故事”凝聚“大能量”的创作效果[2]。

近年来,怀化学院在《专题片创作》课程建设中创作了红色经典专题系列片:电视政论片《通道转兵》之《长征中党中央实现军事战略转向的开端》《长征中党中央恢复民主集中制的开端》 《长征中党中央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开端》 《毛泽东走向红军和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开端》,纪录片《战神是怎样炼成的》 《走近警予感悟初心》等;创作了课堂讲授专题系列片之《一粒种子从怀化走向世界》 《一声承诺一生奉献——侗族大医杨文钦》 《通道记忆中的鱼水情深》 《芷江受降》等;拍摄了“两优一先”优秀党员专题系列片之《向往的生活》 《“联创、创业”闯出振兴路》 《唱着侗歌摘“穷帽”》 《“急性子”扶贫队长向培章》 《锦绣匠心致富梦》等。一段段红色记忆,一个个优秀人物,一堂堂鲜活的思政课如春风雨露,流淌在学生心间。

(二) 深入挖掘当地主题教育资源

地方现实生活中代表着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真人真事是专题片主题创作的重要资源。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可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这些新闻时代感强,社会关注度高,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作用和示范意义,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学生采用专题纪实语言,挖掘当地主题教育资源,通过真实感人的细节展现人物的魅力,表达对典型人物的高度敬重,并以鲜活的声画语言实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在创作传播的同时,也受到深刻教育[3]。

近年来,学生创作了扶贫主题系列片《山花烂漫山果甜》之《自主产业脱贫路》 《“四有四安”织密易地扶贫搬迁保障网》 《我在国宝村扶贫》 《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精准扶贫路上的“五郎溪样本”》 《关爱日记》 《稻花禾鱼香田湾》,乡村振兴主题系列片《振兴在乡村》之《映日荷花长坡红》《电商“巧妹子”助农记》 《四支队伍带我们走出无声世界》 《菖蒲村的致富经》等,文化旅游主题系列片《小鹤小城嗨鹤城》 之《高大上的白马游》《探索九丰科普之旅》 《叠翠兰亭怡养温汤》 《溪谷休闲登凉山》 《林业科普中坡游》 《舞水嘻游记》等。在专题片创作中,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在“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唱响乡村振兴旋律”中肩负的责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

(三) 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

开展地方文化主题的专题片创作,要深度理解地方文化,在理念上有效提升专题片创作意识;要有机融合地方文化,在实践上积极探索专题片创作途径;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在内涵上体现以人为本;要积极传播地方文化,实现专题片传播的最大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怀化市位于湘鄂渝黔桂五省区的结合部,拥有以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龙溪古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集中连片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被誉为“全国最大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和“古建筑博物馆”,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数40%,形成了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怀化学院在《专题片创作》课程建设中对地方性的民族文化选题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确立了一系列专题片创作主题,每年按计划推出作品。

2016 年学生创作了22 集系列文化纪录片《千年湘西·古城古镇古村行》——黔阳古城、辰阳古城、龙潭古镇、渠阳古镇、高椅古村、阳雀坡古村、荆坪古村、五宝田古村、坪坦侗寨、地笋苗寨、豪侠坪古村等;2017 年创作了8 集非遗传统技艺系列纪录片《武陵匠心》——沅洲石雕、通道侗锦织造、靖州雕花蜜饯、麻阳苗族纸扎、溆浦花瑶挑花、中方斗笠、鹤城傅氏木雕、会同竹编技艺等;2018 年创作了8 集非遗传统戏剧纪录片《怀化有戏》——通道侗戏、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会同傩戏杠菩萨、沅陵辰州傩戏、麻阳花灯戏、辰溪辰河高腔、溆浦辰河目连戏、怀化上河阳戏等;2021 年创作了16集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留住乡愁》——黄溪村、凤冲村、江边村、胡家溪村、张家溜村、道丁村、墓脚村、翁高村、洒溪村、兵书阁村、坪南村、龚家湾村、岩口山村等。

在《专题片创作》课程实践中,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四维融合”的新闻人才育人模式,扎根当地,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聚焦地方红色经典、主题教育、传统文化等,引导学生下到基层、深入群众,在真实的专题片创作中了解社会,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4]。

二、校媒融合,整合课程思政力量

《专题片创作》课程从开设之初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训拓展为依托,项目指导为抓手”的教学模式,到学科竞赛驱动、突出课程实践应用和社会服务功能、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训教学项目,到目前形成的“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践平台+校媒校地融合实践+真实实训项目”“课程思政化、技能专业化、实践项目化、评价多元化”的“四级四化”体验式专题片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得益于课程在实践中整合了校媒课程思政力量,得益于校媒协同育人体系的建立。

(一) 校媒融合协同育人

针对学生在专题片创作中“好像能写、好像能拍、好像能剪辑”,但实际上手却“动不了笔、不知如何拍、如何剪辑”的问题,如何结合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主题要求,开展专题片创作的问题,如何将专题片创作成果和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校媒校地“双融合”的等问题,课程以问题为导向,重塑课程内容,将课程划分为基础理论课、校媒校地实践课、校内平台实践三个部分。

在探索中,我们选择了武陵山片区特色文化、乡村振兴故事、红色党教活动三大项目,六个模块,通过真实工作场景和生产任务,做到实训项目与生产项目、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保持一致。

组织学生进入校媒校地实践教育基地。党台、党报新媒体记者作为实践指导老师,不仅带领他们参加真实的专题片策划、拍摄、撰稿、剪辑全流程工作,还要在实践中融入思政内容,由媒体记者根据专业表现和思想表现给出实践成绩。学生在专题片创作实践的前、中、后期要将策划、拍摄、撰稿、剪辑任务及时分发给小组其他成员,让他们以相同进度在学校完成实践任务。作品播出后要进行经验分享,并写出参访手记与心得。校媒思政协同育人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专题片创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专题片策划、解说词写作、拍摄剪辑技能的生产实践与社会体验紧密结合,回归专题片创作的本质。

(二) 校媒共建互利共赢

2019 年以来,中共鹤城区委宣传部与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融媒体中心建设方面深度合作,整合校媒课程思政力量,探索开展校媒共建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了高校人才资源和地方实践资源优势,提高了《专题片创作》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1.着眼优势和需求,明确合作共建内容

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惠、合作双赢的原则,精准确定双方深度合作的内容。一方面,鹤城区作为怀化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专题片创作提供实训场地、教学服务,并将双方合作作为柔性引才引智的重要内容,每年合作完成若干个专题片项目。另一方面,怀化学院在融媒体内容生产、专题片创作、后期包装制作等方面为中心提供人才、技术支持,提供新闻传播相关业务培训及日常技术服务,并通过前瞻性研究为平台建设及其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2.坚持系统化设计,积极创新共建机制

建立诚信互动的协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校媒双方有效对接鹤城区宣传工作需要与怀化学院教学实践需求,系统设计了全过程、层级性的合作体系,即大一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训,观摩专题片生产流程;大二学生分批实践,参与新闻专题采编;大三学生在做深做精上聚力,全流程参与“拳头”系列专题片创作;大四学生把毕业创作专题片与鹤城宣传重点有机结合,创作精品力作。学生在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有效解决了鹤城融媒人才匮乏、活力不足等问题。

3.策划重大项目,拓展共建深度广度

怀化学院师生直接参与怀化市鹤城融媒体中心建设。校媒双方围绕怀化市鹤城区中心大局策划项目,鼓励学生走进鹤城,创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作品。如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校媒共同策划摄制了10 集《小鹤小城嗨鹤城》旅游文化专题片,专题片以小鹤(女青年)、小城(男青年) 主持人带队实地“嗨游”体验的形式,通过系列融媒产品生产推送,展示鹤城主要景区景点特色亮点。

近年来的共建实践表明,校媒共建是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活力不足、人才匮乏、内容不精、传播乏力等难题的有效举措,真实的专题片创作经历和现实的思政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将来成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传播人才打好了基础。

表1 校媒协同育人体系的模块

三、强化支撑,保障课程思政效果

校内实践平台是新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学校宣传统战部的指导下,建立的融媒体中心、短视频部、校报校刊等组成的校内一体化新闻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专题片创作能力,保障了课程思政效果。

(一) 强化实践平台支撑

《专题片创作》课程校内实践平台包括校级融媒体中心平台、校内社会服务平台和学科竞赛创作平台。课程由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长具体负责,完成宣传统战部的宣传任务、地方专题片服务、学科竞赛和影像艺术节专题片创作项目。

1.校融媒体中心平台

在学校宣传统战部指导下,以新闻专业学生为核心,分组参加校融媒体中心实践,全流程参与专题片选题、策划、拍摄、制作、合成剪辑等环节。按照融媒体中心的生产流程和实践机制,各小组按计划举行专题片策划会、主题讨论会、岗位协调会、优秀作品分享会等一系列活动,全部按校外媒体机制运行,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专题片策划、解说词写作、拍摄剪辑技能与实际人物紧密结合,完成真实的专题片创作任务,尤其对学校重点宣传任务和各院部对外专题片宣传任务,重点服务、重点创作。近年来学生创作完成了风景园林学院招生宣传片《风景这边独好》、继续教育学院宣传片《大学之道》等专题片,导演策划了学校“青春奋进,榜样同行”优秀学生颁奖晚会、院部毕业晚会和音乐MV 等作品。

2.校内社会服务平台

《专题片创作》课程主要依托“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文化传媒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湖南省普通高校文艺创作与创意传播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怀化市五溪文化传播中心”等平台开展专题片创作实践。这些平台既对学校内部进行专题片服务,也对外进行地方服务。地方服务项目包含专题片项目、共建共创栏目、文化活动项目、创新创业项目4 个部分。近三年来,积极整合校媒校内资源,构建地方服务专题片创作真实工作场景,学生完成地方服务专题片28 个。

3.学科竞赛创作平台

依托学科竞赛和获得过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的怀化学院影像艺术节创作平台,突出学生中心地位,通过全流程专题片创作实践和展播评选,检验课程学习效果,学生专题片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0 项,省级150 项。怀化学院影像艺术节目前已举办十四届,完成专题片作品800 多部。

(二) 强化评价体系支撑

真实、科学、联动的课程考核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专题片创作》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不断强化评价体系支撑,探索出形成性评价+校媒校地社会实践成果评价+影像艺术节和学科竞赛项目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包含:作品研习(20%) +选题报告撰写 (20%) + 拉片实训 (20%) + 策划文案(20%) +课堂互动(20%),通过者计0.5 学分。校媒校地社会实践成果评价包含:实践计划(10%) +策划文案(20%) +拍摄制作(40%) +思想政治表现(20%) +项目汇报(10%),通过者计1 学分。影像艺术节+学科竞赛项目评价包含:用真实的实训项目进行考查和评定等级,作品展播、获奖、立项计0.5 学分。

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怀化学院-怀化市广播电视台文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校内实践平台,在校内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学校安排的实践项目和地方服务项目;在校外实践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参加真实的专题片策划、拍摄、撰稿、剪辑全流程工作,播出后进行经验分享,并写出参访手记与心得。强化实践平台和评价体系支撑,不仅保障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还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拓展了专题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怀化学院的社会实践课《专题片创作》在课程思政建设引领下,依托地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等创作主题,对接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紧扣学校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贯通,建立了扎根当地、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校媒融合、整合课程思政力量,强化支撑、保障课程思政效果等的教学过程。《专题片创作》的教学实施,提高了学生专题片创作热情,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创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专题片;实现了学生与课堂的双向互动,从“要我听”转向“我要听”,从“我要听”转向了“我来做”;形成了“政治素养高,传播创新强,地方服务优”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新时代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

猜你喜欢
专题片思政创作
浅论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细节把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