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惠芬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 常州 213161)
常州市作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针对劳动教育重视劳动技能、劳动体验、劳动方式,却轻视劳动情感、劳动锻炼、劳动素养的发展, 改变观光式的劳动基地、被动式的劳动要求、惩罚性的劳动实践的现状, 着力创新实践机制,探索出“一“魂”贯穿、三“场”贯通、“五向”贯连的“贯通式劳动课程群”模式,构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素养发展的劳动教育育人范式。
当下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内涵有着深浅不一的认识,劳动教育有其形,更需要赋予其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有着“灵魂”,即缺少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正确清晰的劳动价值观。如何抵达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挑战,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着中国的文化烙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确立,有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勤劳、踏实、智慧的劳动品格文化传承意义;通过劳动教育,让人发现自己、回归自我的初心,习得劳动素养、涵育创造精神,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厚植社会根基,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有着学校的价值根脉。每一所学校都有着不一样的办学理念,但一定都有着同样的教育价值追求,那就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情感、优秀的劳动精神、扎实的劳动技能。在五育并举的过程中,劳动教育是桥梁,有着贯通的价值,劳动教育是目的也是手段,在五育并举中目的和手段相互发力、相互影响、相互交织,促进五育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有着四个维度的属性。
内在的价值属性。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的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内在价值属性,它犹如一座桥梁,架设起抵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桥梁。劳动教育中目标的抵达,指向青少年当下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创生。
广泛的社会属性。劳动教育是每个学生的第一堂人生大课,劳动链接着真实的生活、联通教育的世界、关乎职业的未来。劳动教育不是温室里的栽培,而是走向广阔世界的劳作,它指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经验属性、生产属性、创造属性。
深远的审美属性。常州市推进市域劳动教育指向青少年从小树立用劳动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创造美好的生活的观念。让劳动成为未来劳动大军创造幸福生活的源泉,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劳动的美好、美丽和美妙。在劳动创造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促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实践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需要站在不同学段、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立体地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需要探索贯穿在人生中的劳动目标线索,我们从五个维度来进行建构:
劳动的正确观念维度。通过勤劳的双手能够创造财富、创造未来;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无论是身体劳动、智力劳动,个体劳作还是集体耕耘,都值得尊重和认同。
立体的劳动知识维度。在有系统的劳动知识,需要在文本学习、生活学习、实践学习、场景学习、生产学习中习得立体的劳动知识,积累丰富的劳动经验。
积极的劳动情感维度。激发劳动兴趣、点燃劳动自信、发展劳动价值、提升劳动品质,多维的劳动实践磨炼意志、培养情趣、体会辛劳、体验生活。
劳动的必备品格维度,在劳动中是一个综合性的全身反应、具身成长, 习得的不仅仅是劳动的技能,还有在劳动中涵育合作、担当、踏实勤劳、智慧坚毅等劳动品格。
劳动的关键能力维度,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体验、观察、对比,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劳动技能、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生活的经验。
当然在制定各个学段劳动教育目标的同时,我们也要兼顾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本土文化,需要有系统思维、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实证意识,着力做好劳动教育目标的科学制定并付之于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针对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碎片化、零散化、活动化问题,我们常州市的劳动教育从劳动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三重向度出发,以课程群的方式统筹,建立多元化、系统化课程体系。
积极的劳动源自家庭的影响,因此我们开启家庭场景的“铿锵三人行”,第一个“三人行”是指地区、家庭、学生三个维度需要形成贯通性的劳动目标认知; 第二个“三人行”是指家庭中父亲、母亲、学生三个成员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相互影响; 第三个“三人行”是指祖辈、父辈、儿辈三代人的劳动文化、劳动素养的传承与创新。
1. 地区:编制“市域家庭劳动教育清单”
通过分年龄段编制家庭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践路径,将家庭劳动纳入日常生活的境遇中,让家庭这一劳动阵地成为最日常、最方便、最持久的劳动实践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注重与学校劳动课程的衔接、立足习惯培养与生活技能的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见表1)。
表1 市域2—13 岁家务劳动清单(部分)
2. 家长:编研“家庭劳动课程菜单”
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劳动课程的家庭建构,让孩子的劳动教育符合家庭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且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劳动自我示范,家长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真实影响着学生的劳动成长; 第三方面是家校的协同教育机制,支持配合协作,支持青少年家庭劳动素养发展。
自理习惯类课程。不同阶段的孩子学会自我生活各个维度的自理劳动,比如缝扣子、洗衣服、整理床铺(衣物),锻炼自我管理、自我生活的能力。
家庭卫生类课程。建立家庭大扫除日,学会制定卫生间、卧室、餐厅、厨房等卫生标准,同时能使用笤帚、吸尘器、拖把等工具,掌握打扫不同房间卫生的方法,比如打扫厕所、清理油烟机等等。
食育营养类课程。小学阶段的“我学会做十二道菜”,不仅仅是烹饪技能课,更是食育课、美学课、营养学课等等,在劳动中养成健康饮食的意识与方法。
家务劳动类课程。学习与生活起居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如学会使用各种洗涤用品、节约用水,合理使用峰谷电、天然气等资源;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承担在家庭中的责任,让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身心陶冶类课程。除养花、插花、栽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还将植物学、文化学、历史学的知识纳入其中,在陶冶身心的同时促进美学生长。
理财启蒙类课程。理解恩格尔系数,学会做家庭的预算与决算,合理安排家庭收入和支出,学会合理使用压岁钱或理财,学会负责地选择与决定,了解金钱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等。
家庭是劳动的启蒙场域,家长是劳动教育的同行者,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在家庭生活空间里过一种自在轻松的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所在。
3. 学生:编制“家庭劳动实践订单”
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有很多家务劳动习得方式值得尝试,以下是幼儿园到小学的家庭劳动实践订单(见表2)。
表2 家庭劳动实践订单
通过开启不同维度的“三人行”劳动启蒙课程,在熟悉而又不一般的家务劳动场域中,不断引导学生陶铸个体的公共理性。 父亲、母亲和孩子的三种角色的融汇, 祖辈、父辈、孙辈的三人行,是一种家风、家情、家族的精神传承,让家务劳动教育不仅追求一般社会生活技能等劳动能力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学会交往、学会关心、学会责任,涵养德性。
学生生活的场景除了家庭外,更多的是在学校,重构校园中的“四季田”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这个课程体系中提升勇于探索、科学创造等品格,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能力与态度,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1. 底色田
个人劳动责任岗。每个人存在这个世界的底色就是自己应有的担当, 在校园的底色田中,淡化劳动的强制性,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劳动责任岗位, 在每一天的劳动岗位锻炼中学会负责、学会成长,让劳动成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求、一种自觉的劳动习惯,一种自尊的体现。
2. 原色田
班级劳动责任区。每个班级,都有着班级的责任区间。 在这个区间里,学生不再是一个劳动的个体,而是团队的担当、彼此的合作伙伴。这个劳动场域中的“同伴关系”,对学生行为具有极强的约束与同化作用。班级劳动责任区可以让同伴结为“劳动友谊”小组,在劳动责任区中实现团队价值。
3. 本色田
学校劳动责任田。学校人人有劳动岗位、时时有劳动担当、处处有劳动责任,这一块劳动责任田不仅在小小农场中,而是弥漫在校园每一个角落:大厅、场馆、园林、厕所、厨房等等,特别是公益服务,集体劳动时。清扫过校园的孩子一定会爱惜校园、打扫过厕所的孩子一定会优雅如厕、保持厨房干净的孩子一定懂得珍惜食物。
4. 彩色田
校际劳动责任园。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校园劳动教育基地,如礼河实验学校的“范蠡农耕园”、虹景小学的种植田园基地、旅游商贸职高烹饪实践基地、刘国钧职教中心职业体验基地、西林实验学校平菇栽种基地、博爱小学气象科普基地、星河实验小学分校星星农场等一大批校内特色劳动教育基地。
在四色劳动责任岗建设中,通过中华文明发轫于农耕文化,在劳动情景中耕种、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在劳动创造中分享,让学生在勤勉耕作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基于社会劳动真实场景,以社会实践为补充,通过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建立指向真实情境、真实任务、真实问题、真实实践的各行业劳动实践基地。围绕劳动教育目标,匹配适合的内容。
1.“生态农业+”课程群
礼嘉镇的万亩良田、嘉泽镇的万亩花木、孟河镇的万亩稻画等都已经成为学生进行生态农业课程实践的场域,将生态农业、生态体验、生态文化有机结合,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创构者。 稻梦空间有水稻生态耕种区、稻田画景区、水稻收割加工区、稻米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展示区、鲜果乐园、种菜摘菜区、沟渠渔业漂流区、生产队大食堂、智能LED 植物工厂(无土种植)等。通过亲身实践,到市场链调查分析绿色农业的价值,扩大优质农产品的供给量,激发从学生时代就孕育提高生态农业竞争力的情感与信心。
2.“未来职业+”课程群
教育的出路、个人的出路与社会的发展是三位一体的,学校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推动社会的进步。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未来职业+”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目标:职业认识阶段(幼儿园),通过三十六行的职业体验,让孩子产生好奇;职业探索阶段(小学) ,通过职业探索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启蒙儿童的职业认知;职业选择阶段(初中)深入某些职业领域展开探索、逐步形成感兴趣的职业方向;职业搭建阶段(高中):参与职业大师公开课,选择生涯规划导师设计生涯规划。各行各业都有其不同价值,无高低贵贱之分,将课程与生活联结、与未来联结、与社会联结、与创造联结。
3.“文化产业+”课程群
“文化产业”劳动启蒙课。通过文化大师课、文化品鉴课、文化市场的调查等认识文化消费样态,让大学阶段的学生了解当代人的消费观与价值观;“文化产业”劳动演进课。在常州范围内的博物馆、文化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均建立起了劳动实践基地,经历变革文创内容的传播方式、分享方式和体验方式;“文化产业”劳动常识课。在文化产业的常识课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驱动特点、内容的传播方式、消费方式、分享方式的变化产生兴趣,为未来对行业的判断奠基。
4.“智能制造业+”课程群
“智造百科书”劳动博览,让学生了解“智能制造”“人工智能”“PLC”“工业互联网”“数字化双胞胎”等专业知识;“智造动感带”劳动实践,开设了“智能动感带”十二工坊,让学生体验实景式的木工、金工、车工等操作;“智造创意网”劳动平台,学生经历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条件改造到产品呈现的全过程,并与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生活习俗等构思创意相结合;创造“接起来”与“活起来” 在真实的劳动创生中激发起对科技元素、结构力学、人机工学、综合材料和时尚潮流等关注和联结。
5.“现代实业+”课程群
我们以“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精于智造”“勤于实践”“善于改善”等关键目标作为“工匠精神”,勤于实践、讲求精到的作风,专注、诚恳、尽善尽美的态度就是这种精神的核心内涵。“现代实业+”课程群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现代劳动实践的兴趣、产生生产技能的学习情感、促进实践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培养劳动精神。开启“店小二式”的学徒实践,融入“现代实业+”的课程实践中,真正体会融情、融景、融人、融智、融业、融市的方式与样态,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劳动教育是立体的、宽泛的、也是交错发展的,我们按照“一根主线贯穿,各个学段缤纷”的原则,贯穿幼小中大各个阶段,校内外各个领域。建构劳动实践时间、劳动实践范式、劳动评价体系、市域劳动机制四个向度,确保劳动教育体系贯通式建构。
1. 劳动课:必修的劳动时间
我们市域劳动教育的课时专门做了安排:幼儿园到小学劳动自理课、技术课、家政课;初中到高中的家政课、技术课、五业+专题劳动课。从课时上来看,幼儿园到小学注重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自理等维度;中学注重劳动技术、职业启蒙、社会劳动实践等维度,激发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等教育。
2. 劳动周:专设的劳动时光
在不同学段不同学期均设立劳动周,劳动周时间有三个选择:放假第一周、开学前一周或者学期结束前一周; 劳动周主题一般指向年段的问题解决、技能习得、项目制劳动等等; 劳动周的组织采用导师(校内外)+伙伴+家庭的协同方式”,以集体劳动为主、小组劳动和个体劳动为辅; 劳动周会根据不同年段编制相应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指导手册。
3. 劳动派:定制的劳动时刻
建立劳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在学习与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的联结时刻:如每周五下午有一课时的校园劳动时刻、每年五月为劳动教育实践月,依托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习得劳动技能; 创意劳动时长,通过校内外的STEM 空间、五业+的创意区间,在不断的定制劳动卷入中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自我的劳动价值。
1. 全学科贯通
点亮每一位教师的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复合型”教师为劳动教育的全学科贯通奠定基础;形成“劳动精品课程+层次”的模式,有序展开、层次递进、合成系统,建成不同层次的劳动精品课程; 同时科教相融,打造“优势学科+劳动实践平台”模式,以科研态度对待劳动教育, 以劳动教育科研成果反哺实践,实现科教行融合,建构劳动教育“必修+选修”“普及+进阶”“普适+个性”模式。
2. 全学段贯通
以劳动价值观为魂,以劳动素养为桥,促进全学段的贯通。幼儿园阶段侧重感知体验,体会劳动的兴趣;小学阶段注重训练,学会劳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中阶段侧重融合,在劳动技能的十八般武艺中修习;高中阶段鼓励创造,学会计划、设计、项目选择,将蓝图变为创造。推动市域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渠道。
3. 全过程贯通
围绕不同学段、不同场域、不同课程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从劳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维度展开,按照“资源循环利用、系统螺旋式上升”的劳动教育理念, 构建了劳动精品课程群建设新模式,通过共建共享、引培结合、据典引新、科教融合等措施, 使劳动课程由单一的“技能”课程,拓展从科学素养到人文精神、从职业启蒙到高新技术创造、从专题学习到实践探究的系列课程群。
内隐性评价。通过不同学生参与劳动的频次、习得劳动的素养高低,以及获得的劳动技能等维度可以看出其显性的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依据参加劳动次数的多少、劳动行为水平高低、劳动成果多少来评价劳动教育的成效。还要看劳动情感投入度、实践参与度、劳动自觉提升度与劳动行为稳定一贯的体现来设计评价的指标。
轨迹性评价。设立了全年度大数据评价的“常州爱劳动”App(小程序),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注册登录,每一次劳动都可以及时登记、记录积分,坚持分年段、分场域、分主体的评价,采用大数据管理,对劳动实践的内容、时长、效度、劳动技能的习得进行智慧评价,对每一个学生的劳动智能与劳动兴趣作解剖分析。还可采用过程性典型评价,如实行家务“劳动奖状”、社区劳动积分、基地劳动徽章等家校社多元评价。
展示性评价。这一类评价主要指向于项目化劳动实践,通过设计项目书、编制劳动计划、技术制图绘图、制作项目模型、测算成本、检测质量、发布广告等培养经济观念,有形的劳动成果有模型、物件、工具、农产品、食品等等;可以在各种劳动实践成果的分享与展示并加以评价。
第一,建立“中心+共同体+平台”的组织体系。依托常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常州市劳动实践中心,进行常州大中小学幼儿园全年度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绘制常州劳动教育蓝图;第二,建立行政、中心、学校、研究院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共同体,采用常州劳动教育宏观设计与微观实践联通,进行劳动课程标准的研制、课程群的研发、课程实施与评价、劳动课程实施的督导等; 第三,建立中小学、高校、企事业、行政劳动教育的交流共享平台,促进劳动教育的合力。
建构“基地+样板+联盟”的实践机制。常州市从全市各个市域通过自我申报、双向选择、自主定向成立了467 个“五业+”劳动课程基地,也从五个维度遴选了100 多所有着开拓精神、研发能力的劳动教育基地学校。率先促进这些学校自我建构、发展、完善,真正成为高标准的学校劳动教育先行样板。这些基地、学校再形成劳动教育联盟,共同研发劳动教育基地指导手册、学校劳动指导手册、教务劳动指导手册,并通过结对共建的方式,整合基地优势资源和优势课程,让这些基地、基地学校关联更多的基地群的叠加,常州市以市域推进的方式全学段、立体化、系统性建立劳动教育体系, 在劳动目标的厘定中丰富认识,在贯通式的劳动课程中的建立、实践、评价以及机制的创新建构中形成了中国劳动教育的“常州样本”。无论在过去、当下还是未来,定能形成“常州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中的中国思维、探寻劳动教育发展中的中国道路、形成中国国情中劳动教育的常州经验, 承担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共同来开启贯通式劳动教育课程群的价值与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