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的“好奇心”与“快乐感”

2022-10-06 07:12
东方企业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好奇心民俗文化民俗

仲富兰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导。现为华东师大“非遗”与传统文化应用与传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上 海“ 大 虹 桥” 的 概 念 自2009 年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布局和发展,大虹桥已经形成重点聚焦临空经济、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着力推进智慧出行、人工智能、数字贸易、大健康等产业发展,与“大浦东”交相辉映的经济引擎。这种态势表明,上海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给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首先要问,上海这样的特大型都市,人们生活在这里,为的是什么?上海发展到今天,新就新在:城市建设的重点是要更多地让她的居民感到“快乐”。而盖高楼大厦,建设新城,则是建设她的物质性空间。从城市的属性看,用文绉绉的学术语言说,城市不仅是物质性空间,更是精神性空间,而且后者的建设更加重要。

我有幸两次受邀去长宁现代艺术中心虹桥现代艺术馆参加活动,不仅感受了那里的文化空间,更感受到长宁现代艺术中心出色的组织力,尽管有疫情的困扰,主办方还是克服困难,组织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如“十二生肖”展演、乡土艺术展览、民俗节庆的欢愉,还有许多颇具浓烈的民俗特色的表演活动,让过年时的城市趣味带上浓厚的文化节日氛围,有幸参与其中,我顿时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不禁为之“点赞”。

现在上海的这个馆,那个馆好像不少,呈现出喜人情景,硬壳好像建设得不错,大数据也是助力甚大,总体上看,用一句流行语:看上去很美。但也不能不看到少数人办馆思路上旧习难改,喜欢端着个架子,显示大上海的阔气和高雅,好像越高雅就越能显示自己“艺术家”的气质,这种孤芳自赏的思路,远离民众、脱离实际,只会将群众文化引入死胡同。

同样的还有对“民俗文化”的理解,许多人一提起“民俗”就认为它土得掉渣,这也是完全错误的,谁说“民俗文化”是过去式?民俗文化也充满了“现代性”,生活在城市里,人的归属感往往源于城市的生活气息,烟火气、市井气、人情味,这都会带给一座城市难以描述的奇妙感和生活魅力,每一个生命的绽放都是一曲优美的乐章。作为群众文化艺术一类的场馆,服务的对象主要应该是青少年,而不是仅仅建设“老年俱乐部”,既然主要服务于青少年,我觉得这类场馆一是要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另一个就是能使他们从中找到“快乐感”。

现在上海在群众文化、民俗文化方面,已经展露出许多新的态势,积累了许多新鲜经验,如充满运动感的体育文化、充满氤氲香气的咖啡馆文化、充满诗化意境、回归个体感性的音乐文化,充满艺术审美性的博物馆文化……这些正在成为上海城市的“新民俗”,这些场所给予青少年的,不应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感到“好白相”,感到快乐。倘若我们的群文部门,能够服务于这种新民俗需求,发挥各种场、馆、厅乃至公共雕塑、咖啡馆、茶馆书店、文创园区等文化空间的作用,它的前景和作用就是不可估量的。

猜你喜欢
好奇心民俗文化民俗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