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萍
(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1225)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女性,常由外界暴力导致,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和功能丧失等,若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可并发股骨头坏死、髋关节活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其发生与骨质疏松,受低暴力即可导致骨折有关,患者伤后因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加之手术本身是重大应激事件,常致患者焦虑、痛苦等,而且术后疼痛,可进一步加重负性情绪,影响患者依从性和术后康复[2]。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是发生便秘的高危人群,加之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患者需绝对卧床,麻醉药使肠道植物神经受累,肠蠕动功能减弱,以及术前术后禁食等因素,常致便秘发生或加重。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西医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是目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最有效方法,但西医在防治术后便秘和负性情绪等方面,疗效往往不甚理想,如何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降低骨折术后并发症,改善术后便秘、疼痛和焦虑,是骨科每位医护人员努力的方向。中药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治疗手段,与通便、止痛类西药合用,能提高镇痛镇静效果,促进肠道功能恢复[3-4]。笔者采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34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21例;年龄53~79岁,平均(71.25±6.8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8~70 h,平均(36.82±5.47) h;致伤原因:摔伤15例,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7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51~76岁,平均(71.34±6.9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0~72 h,平均(36.73±5.58) h;致伤原因:摔伤17例,车祸伤11例,高处坠落伤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胥少汀等编撰的《实用骨科学》[5]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均均经X线或CT检查确诊。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50~80岁,且受伤至手术时间≤72 h;3)无手术和麻醉禁忌症,处于围手术期;4)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重度骨质疏松不能承受内或外固定者;2)手术部位皮肤软组织感染,或伴有骨髓炎者;3)粉碎性骨折预计不能成功重建者;4)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伴有糖尿病,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者;5)对麻醉药物过敏,或预计不能耐受麻醉者;6)所选择穴位处有皮炎或瘢痕者;7)既往有习惯性便秘者。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术前完善相关检查,督促患者培养清晨排便的习惯,指导饮食搭配、腹部按摩和收腹等功能锻炼,促进肠蠕动;采用注意力转移法、放松疗法和心理疏导等缓解疼痛和负性情绪;口服乳果糖口服液(四川健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621,规格:60 mL:40.02 g/瓶),10 mL/次,3次/日;口服氨酚曲马多片(多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40,规格:盐酸曲马多37.5 mg:对乙酰氨基酚325 mg/片),1片/6 h,两种药物均服用到术后第7天。观察组加用穴位贴敷治疗,取川芎9 g、乳香9 g、没药9 g、红花10 g、桃仁10 g、玄参15 g、生地黄15g 、大黄15 g、芒硝15 g、生白术30 g,研成细末,加入蜂蜜,调成糊状,制成1.5 cm*1.5 cm大小的药饼,置于穴位贴片正中,然后贴敷于神阙、涌泉、血海、中脘、关元、足三里6个穴位上,每次贴敷8 h,1次/日,连续贴敷到术后第7天;同时采用耳穴压豆,选取交感、神门、皮质下、髋、心、肝、大肠、便秘点8个穴位,消毒后贴敷王不留行籽,每次每穴按压3 min,以耳部发热、得气为宜,3次/d,两耳交替进行,术后第7天结束耳穴压豆。
2.2 观察指标 1)记录2组患者术后出现便秘的病例数,计算便秘发生率并比较2组便秘患者每次排便时间和1周排便次数;2)2 组患者手术后12、24、36 h疼痛VAS评分;3)采用自评焦虑量表(SAS)[6]和自评抑郁量表(SDS)[7]分别对患者术后1 、7 d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50分表示有焦虑、抑郁,得分越高,则病情越严重。
3.1 2 组患者术后便秘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术后便秘发生情况比较(例)
3.2 2 组便秘患者治疗后每次排便时间和1周排便次数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时间和排便次数比较
3.3 2 组患者手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手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分)
3.4 2 组患者手术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因间接或直接暴力所致,是老年人髋部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骨折后生存质量的要求也相应增高,尽早恢复髋关节功能,尽快恢复生活自理,减少骨折后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临床的难点和重点[8]。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时,若采取保守治疗,患者采取外固定制动,往往需长时间卧床,易并发坠积性肺炎、受压区压疮等,且固定效果差,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病死率高,远期预后差[9]。针对该类骨折患者,在排除手术、麻醉禁忌和确保生命安全等情况下,外科内固定手术则是目前首选的干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能达到有效复位和固定,加快骨折愈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手术存在相应的风险,尤其老年人群基础疾病多,心肺基础功能差,肠道生理机能减退,睡眠质量普遍下降,术后气管插管和拔管困难风险高,且易出现吸入性肺炎、便秘、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等并发症[10-11]。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肠道蠕动功能,缓解各种负性情绪,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
便秘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祖国医学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加之跌扑伤折和手术金刃损伤血脉,血溢脉外,气血亏虚,肠失濡养,推动无力;或因伤后气血运行紊乱,气机郁滞大肠,大肠传导失职,腑气闭塞不通,故而便秘[12]。患者突遭暴力,筋骨折损,引发焦虑、恐惧,加之手术创伤,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气滞血凝,引发疼痛,而疼痛又会加重患者不良情绪。本研究观察组在常规手术、口服西药、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等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选择川芎、红花等中药,贴敷于神阙、中脘等穴。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常用治跌扑肿痛;乳香、没药、红花、桃仁散瘀定痛,常用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玄参苦咸而凉,启肾水以滋肠燥,生地甘苦而寒,壮水生津,助玄参滋阴润燥之力,两者常用治津伤便秘;大黄凉血逐瘀,芒硝润燥软坚,两者均有泄热通便之功效,常用治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生白术味甘苦,健脾益气,大剂量服用可通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通便止痛之功效。中药贴敷所选神阙穴,为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具有收降浊气的作用,常用治腹痛便秘;涌泉穴是是肾经的首穴,具有散热生气的作用,常用治神经衰弱、便秘;血海穴生血和活血化瘀的要穴,常用治血症;中脘穴和胃降逆,健脾利水,常用治便秘腹胀;关元穴培补元气,常用治羸瘦无力、腹痛、不寐;足三里为强壮身心的大穴,常用治失眠、肠梗阻、胃下垂。
耳为宗脉之所聚,中医学认为,耳穴与人体脏腑经络和四肢关系密切,耳穴压豆是一种中医特色疗法,具有镇痛镇静、减轻术后应激反应等作用[13],而且具有无创伤、操作简单等优点。该研究观察组在中药穴位贴敷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穴取交感、大肠等穴。交感耳穴乃内脏止痛要穴,能调节胃肠植物神经功能;神门耳穴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用于一切痛症,此外尚有镇静、安眠、消炎等作用;皮质下耳穴升清利窍、益心安神,主治痛症、神经衰弱等;髋耳穴行气活血,疏经止痛,常用治髋关节疼痛;心耳穴养血安神、通络止痛,主治心脏病、胃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肝耳穴养血疏郁,缓急止痛,常用治情绪郁抑、肝胆疾患;大肠耳穴清热通便,与便秘点耳穴合用,用治各种便秘。诸耳穴配伍,具有镇静安神、清热通便、通络止痛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发生便秘数为26例,便秘发生率76.5%,观察组治疗后发生便秘数为15例,便秘发生率44.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每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研究表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患者术后便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同时又可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负性情绪,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