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在给传统电视新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给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采编人员要更新思维理念,优化采编流程,更好地服务电视新闻的创新发展。文章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别对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特征、电视新闻采编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信息载体多元化、新闻信息海量化、传播速度加快、互动性增强是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新闻采编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新闻业务流程整合与重组、对记者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的特点。文章提出意识创新、流程创新、技术创新三个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策略,旨在为推进电视新闻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电视新闻采编;特点;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5-0167-03
媒体融合时代,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跨介质、跨行业的使用体验,也引发新闻产品形态、生产流程、传播渠道、组织形式等变革。新闻传播呈现信息载体多元化、新闻信息海量化、互动性增强等特征。
(一)信息载体多元化
随着多元、多终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形融合更趋强化,并由此带来一系列变化。首先,新闻资源逐步向流量、数据资源聚焦,优质新闻的产生逐渐向优势平台汇聚。2021年,CTR对多家媒体进行评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粉丝量均在亿级以上,融合传播效果位列前三[1]。其次,移动化趋势明显。移动终端短时间内多次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大幅拓展了新闻信息传播空间和覆盖范围,用户从移动终端获取新闻已成趋势。全力打造移动客户端融媒报道产品,是当下传媒竞争的核心。
(二)新闻信息海量化
在媒体融合传播格局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的融合,既有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的同一性,也有根据各自需要传播不同信息的差异性。除主流媒体提供的新闻资讯外,自媒体、用户也在积极参与新闻生产与推送,海量化信息在满足受众多元化、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同时,也造成新闻同质化严重或出现信息过载。
(三)传播速度加快
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以毫秒计算,新闻传播效率和覆盖面大幅提升。例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搭建的我国第一个基于5G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上,新闻信息就以更低的延迟实现了更大量的传播。传播速度的加快,在充分满足民众便捷获取国内外重要新闻信息的同时,良莠混杂的新闻信息也大量涌现,新闻泛化现象已不可避免。
(四)互动性增强
媒体融合时代,长期困扰传统媒体难以与受众便捷互动的难题在移动技术带来的视、听、感信息环境中得到有效解决。例如,新华社客户端3.0版本智能终端的便捷多媒体采集,宽带网络现场信息实时回传,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使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实时发布个人观点、看法,既可以与新闻发布者交流,又可以与其他受众展开实时互动,新闻体验显著优化。
(一)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立体
在传统电视新闻报道中,呈现给受众的基本上都是依据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顺序,对新闻素材进行有选择的删减、重组后的内容,缺乏广度和深度。针对传统电视新闻擅长围绕主题性、成就性、仪式性等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却不擅长将分析、问题、民意以及解决之道融入报道中的不足,许多记者利用媒体融合提供的技术合成优势和信息多元发布优势,把单独新闻事件与社会因素关联起来,力求从全局性、整体性视角让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事件过程,并通过对事件本质所展开的分析解析事件真相、传递主流价值。这种在最大限度还原新闻事件的同时融入新闻内涵的采编理念越来越为新闻记者所重视,并得到有效应用,新闻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新闻采编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二)新闻采编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无论是云平台采集功能提供的自动“爬取”及推送,还是智能化对视频新闻收录、汇聚的支持,都给记者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新闻素材采编或回送条件。一方面,记者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终端,迅捷地获取大量新闻线索,并经过甄别、遴选,选定重点采编方向。另一方面,记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单元将所采集的新闻资料上传平台,便于同行浏览、查找和选择素材。此外,在“一次采访、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中央厨房”技术平台上,新闻采编根据新闻事件的不同关注点以及传播终端特色,灵活运用文字、图片、直播以及长、短视频相互切换等手段,对新闻热点和重要现场进行360度全覆盖式传播。这种将情景式新闻信息植入采编全过程、最大限度实现事件现场还原、满足受众强烈现场感需求的新闻采编模式,能够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强化新闻张力。
(三)新闻业务流程整合与重组
与传统电视新闻单一性组织结构不同,媒体融合时代强调的是各媒体之间共同发展、合作交流。电视新闻媒体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主动融入媒体融合之中,采用先进技术,原创新闻信息,使新闻报道有价值、有新意,从而被社会大众接受。基于数字网络的新闻业务,因为获取新闻有了更多的渠道,所以整合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新闻质量显著提升,新闻采编多利用先进媒体或科技手段全方位整合新闻资源,构建相应的新闻结构,提供给融媒体平台。同一新闻事件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体传播、报道,并通过不同的视角传播,以便与大众需求相符,从而影响受众。
(四)对记者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首先,在媒体融合互动性、体验性、交流性、沉浸式新闻传播模态中,每一位记者的每一个新闻采集点都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信息源。记者采编时不仅要考虑电视新闻的用稿需要,也要根据平面媒体、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的不同定位和特点,思考新闻稿件的使用价值,并且还要针对网络、手机客户端用户阅读新闻的习惯,优化采编流程,满足不同传播终端发稿需求[2]。
其次,传统新闻采编中对记者文字驾驭能力的强调,在由文字、图像、短视频组成的新的新闻传播模态中转化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字撰稿能力,还要具备摄像、录音、拍照、编程等综合编辑能力,以保证所提供的新闻产品既内涵深刻丰富,又形式新颖生动。
最后,自2018年起,我国主流媒体采用国际领先的“微服务”技术架构、集新闻APP系统全面集成的融媒体平台“智派云”投入使用,以及随着VR摄像头智能手机替代笨重的电视转播车技术的成熟,创建实时回传全景式、多维度新闻现场,打造全息直播客户端成为常态。记者由幕后走向台前,在坚守传统媒体人守正职责的同时,展现多样化直播风格,营造现场互动场景成为必需。央视记者“刘骁骞”的哔哩哔哩账号、浙江广电“新闻姐”的抖音号、“记者杨威”的快手号等,在拓展记者采编范围、展现记者的专业实力、加强记者与受众联系等方面树立了榜样。
(一)重要性
随着媒体融合的整体推进,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必然要求。作为新闻采编,坚持与时代发展相融合,在新型传播形态中把脉定向、善谋善为,守牢、守好主流媒体新闻传播领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党和国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
在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的时代课题,电视新闻采编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生产具有强大影响力、辐射力的优质新闻产品,对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继续提高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必要性
电视新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采编流程,在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以及传播重大政治、社会、经济新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为电视台赢得了“主流、权威、亲和”的媒体形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电视新闻采编流程难以及时、高效地捕捉最新信息,滞后性缺陷日益凸显[3]。倘若电视新闻采编继续故步自封,势必与时代脱节,无法改善电视新闻受众持续减少的现象,也无法更好履行为党和国家代言、为政府分忧、为市民解难的传媒重任。因此,要从媒体融合时代提升电视新闻采编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以所提供的优质新闻产品扩大电视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扭转电视新闻在互联网新闻传播领域的被动局面。
(一)意识创新
新闻业态无论怎样发展,“内容为王”始终是核心竞争力。在我国新闻媒体融合传播架构中,数字内容生产、高新视频发展、广电5G建设等新型信息传播端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电信专网、互联网已经成为用户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途径,IPTV、OTT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全国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用户超过3亿人,互联网电视(OTT)用户9.55亿人,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59%[4]。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新闻受众群体,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以创新的意识积极构建互联网思维,冷静应对搭载网络而风起云涌的自媒体凭借多终端传播优势嵌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为吸引更多流量,不是出现信息过载,就是出现报道失实甚至混淆黑白等问题。坚持“数字优先”策略,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在主流媒体融合传播矩阵中突出新闻特色,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丰富新闻内容,创新呈现方式,拓展传播渠道,给新闻媒体提供更多的优质新闻产品。
(二)流程创新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潮流中,电视新闻采编要以资源优化为抓手,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打通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交汇点,着力建设适应全媒体传播态势、传播规律、传播需求的新闻生产流程体系。
在指挥体系上,将原来相对独立的电视新闻系统融入新媒体体制下的编委会统一协调管理之中。在“频道+中心”新型复合式组织架构中,按照编委会统筹策划采写、编辑、制作、传播等全流程、一体化运作方案,建立渠道畅通的新闻资源融合共享机制。通过整合业内各部门分类资源,避免重复采访、内容重复等资源浪费,既要保证日常电视新闻的供稿,又要保证全媒体聚合运作的新闻稿件提供。新闻记者要在技术平台上统一发布新闻信息,方便各媒体依托数字技术采编系统有侧重地开发适合本媒体的新闻内容,实现媒介内容平台有效转移。
在队伍建设上,创新人才培育方式,重视媒体融合环境下采编人员队伍的培养,打造一支腿脚会跑、信息技术会摆弄、笔杆子会写,集采、写、编能力于一身的专业化采编队伍,适应新传媒环境的变化,增强新闻报道的软实力。在新闻采编中,记者要按照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资讯多元、多层面、多渠道、多人参与的趋势,从媒介形态需求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提升采编水平,丰富采编内容,提高新闻采编稿的使用率和黏合度。
在组织管理上,积极促进新机制和老机制的有效结合。全媒体是通过各个媒体之间的融合,现实媒体聚合传播效应最大化,而不是另成体系。因此,结合实际需要,在审稿签发、薪酬体系、部门机制作用的发挥等方面实现传统机制与创新机制的有效结合,既保持原有媒体的优势,又能通过“并联型”组织架构提升全媒体的整体运行功效。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新闻采编业务获得流程优化、实现新闻网络视频化的前提。记者在开展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时,一方面要秉承“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的理念,用好、用活新闻系统的“微服务”技术架构、融媒体平台的“智派云”数据,把新闻采集端嵌入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之中,实现与其他媒体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要以“互联网+”的思维看待电视新闻产品的制作与产出,把Photoshop、Firework、Premiere等制作软件用好、用活、用出成效,赋予电视新闻节目“有声有色”的视觉效果,通过“内容为王”和技术支撑的双轮驱动,在提升新闻阅读性、凸显新闻主体的同时,增强电视新闻的吸引力。
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要在意识创新方面积极构建互联网思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形势的需要;在流程创新方面,以资源优化为抓手,从指挥体系的构建、队伍建设的强化、组织管理的完善等方面着力建设适应全媒体传播态势、传播规律、传播需求的新闻生产组织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将新闻采集端嵌入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之中,做强、做优新闻产品,为主流媒体的主流价值输出提供优质的新闻资源。
参考文献:
[1] 腾讯新闻.年度榜单揭晓:2021主流媒体网络传播力究竟哪家强?[EB/OL].腾讯网,https://new.qq.com/omn/20220106/20220106 A005T200.html,2022-01-06.
[2] 林玉麒.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特点及创新措施[J].媒体论坛,2022(14):35-36.
[3] 王丽.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5):174-175.
[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1年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EB/OL].中商情报网,https://www. askci.com/news/chanye/20201225/1401281322987_2.shtml,2020-12-25.
作者簡介 王换珍,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