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新媒体讲活高校思政课的理念和对策探究

2022-10-03 12:11:19王妍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有效对策挑战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应运而生并逐渐在各行业领域得到应用,在给当前社会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高校思政课是当代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文章采用调查研究与网络查询法,深入分析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明确得出新媒体应用可讲活高校思政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结论,并结合实况提出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话语权限等建议,旨在将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加快教育工作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并展现新媒体的价值优势,搭建完善的数字化、信息化新媒体教学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氛围,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挑战;讲活思政课;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177-03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移动电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产生的且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媒形式,能为民众提供信息服务,其受众较多,传播范围较广。网络电台、手机电视、网站平台、数码广播、微博、社区网站等都是新媒体的代表[1]。

(二)新媒体的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与群众生活联系密切,人们也愈发青睐新媒体。从多个层面出发,对新媒体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新媒体具备明显优势,如互动性、开放性、共享性、即时性等,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各类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

1.开放性

我国互联网发展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网络群众尤其是手机用户的规模逐步扩张,而在教育体系中,网络工具也实现了多样化的创新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上网情况逐渐趋向于便捷化与随时性,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另外在信息传播方面,用户可随时随地运用手机、平板等接收、传播、观看并转载各类信息,不再受限于空间与时间。

2.互动性

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信息单向传播、面对面交流的限制,其有别于传统媒体,具备更强的互动性。网络受众可借助新媒体平台等进行实时的信息转载、交互沟通、点评探讨与意见交流等,如运用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颠覆传统沟通形式,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针对某个事件信息表达观点。

另外,高校还可借助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并针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时事政治等发表意见,通过互动拓展思维视野,促进自我教育与反思。

3.共享性

新媒体信息资源从应用层面分析具备明显的共享性优势,其具备互联互通性。网络民众及当代大学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中搜索相关教学资源与信息资源,并借助转载功能将媒体信息与教育资源等进行共享。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可积极发挥新媒体信息的优势,将媒体信息资源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关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思考与表述,从而拓展其思想政治思路与视野,在丰富思政课资源内容的同时,增强课堂活力。

4.即时性

传播媒体如报刊、信件等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发送、传递、接收、回复的耗时相对较长,不利于信息的即时、快速分享。新媒体视域下的信息传播是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为依托的新型传播形式,有利于公众第一时间掌握突发事件相关信息。

另外,新媒体的应用还可推动双向信息沟通的即时性与便捷性,让网络民众既可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又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从而推动新媒体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即时共享。

5.虚拟性

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是以无形的数字信息为媒介进行客观的传播、交流与沟通,网络民众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虚拟信息媒介进行观点发表、意见表达与互动沟通,在彰显个人思路与魅力的同时,获得自由感与独特性。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教师可引导大学生发挥新媒体虚拟性特征优势,匿名针对社会时间、生活热点、时事政治等合理表达观点[2]。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教育主体特征的挑战

在新媒体发展視域下,00后已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网民群体,其处于社会经济迅猛提升、国家实力快速提高的发展阶段,具备较强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具备较强的自信心与自我意识,更追求自由与个性,更注重参与体验,更青睐于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碎片化学习与快速化阅读。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信息需求,并且大学生在信息接收方面具备较强的广度,但缺乏对信息的深度分析,这对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需求的挑战

在当前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教师尽管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与线上教学资源,但仍采用被动灌输式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度依赖课件或教学视频,讲解方式单一枯燥、教学内容晦涩单调,缺乏交流互动环节,致使学生内容代入感偏弱、课堂参与度偏低。另外,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心理特征不同于以往,导致思政课教学模式与学生接受方式产生了冲突。从课堂学习层面出发,学生更热衷于自主学习与自由交流;从学习目标层面出发,学生更需要深层次的思维发展与观念培养;从人才培养层面出发,教育改革呼吁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教学,更强调实践教学的落实与发展。这都是当前思政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三)教育资源内容的挑战

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大幅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与选择空间,使其教学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也导致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舆论导向环节的教学难度。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容易给大学生错误的思想引导与观念分享,给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带来严峻挑战。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更为便捷、快速,致使师生互动时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追求平等的新媒体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网络舆论引导与个人判断影响,导致教师的信息优势逐渐弱化,这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不利于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与良好发展。因此,教师应合理运用新媒体信息,有效甄别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内容与教育资源并将其渗透思政教育工作中,从而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与成长需求。

(四)教学模式规划的挑战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不断探索、创新更为高效的多元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应用并规划教学模式时,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协调规划线上、线下教学,高校思政课在应用新媒体时,创新优化出了多种教学模式,如线上线下协同混合教育、网络在线直播教育、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些教学模式的课程内容与适用范围存在限制。随着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深入应用,如何规划并分配多种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互动性,也成了当前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挑战[3]。

三、应用新媒体技术讲活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对策

(一)运用新媒体树立正确的高校思政教育理念

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中,应运用新媒体技术确保讲活效果,高校教育工作者需树立先进的融合理念,探索如何将新媒体与思政课有效融合,如何利用新媒体提升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考勤率、抬头率与活跃度,有效推动教学主体的塑造,并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完善教学结构与教育内容。

各高校应重视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中的融合应用,明确教育工作者是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作用的核心条件,利用现有的新媒体资源与组织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教育与实践培训,并结合相应的新媒体考核机制确保其新媒体技术素养符合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帮助教师逐步改变以往专注专业知识研究的狭隘观念,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切实提高思想水平与媒体素质。高校还应针对新媒体应用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加大对新媒体教学的扶持力度,从资金、人才、资源方面提供支持,合理制定奖惩机制与考核评价,从而体现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

(二)结合新媒体拓展教学内容与形式

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讲活思政课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科学设计,保障其内在关联性、社会关联性等,以新媒体信息资源为依据,设计新颖趣味且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课堂抬头情况。高校教师应充分考虑新媒体的适应性及学生的兴趣,合理利用新媒体相关资源,创造趣味、生动的新媒体环境,从而加深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4]。

聚焦新媒体时代将互联网信息、新媒体学习资源与思政课程教育内容相融合,实现混合式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有效发挥网络育人的正向价值,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

另外,在选择互联网信息与案例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强调关联性与热点性。其中,关联性是指选取的信息、案例等与教学知识的关联度,热点性是指信息、案例等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在应用新媒体技术讲活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收集具有热点性与关联性的新媒体案例素材与信息资源,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有效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强化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自由性与权威性

在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思政教学素材为依据,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大量拓展子教学资源与案例素材,提升当代话语与传统话语的协调性,实现网络话语、文本话语的关联性,并显著增强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的话语权威性。

1.科学丰富话语资源

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真假难辨,在应用新媒体渗透思政课的过程中,应针对网络信息与舆论话语进行过滤筛选,确保所选信息的积极性与正确性,通过线上教育、课程教学、校内网站等多渠道,不断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与理念信念教育,在丰富话语资源的同时,确保其传播方向积极、正确。同时,还应以引导为主,强化网络舆论的权威发布与信息疏导,引导学生乐于接受话语,显著强化新媒体思政话语资源的价值影响。

2.强调大学生话语权

当代大学生追求平等,在运用新媒体讲活思政课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短视频软件等,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积极发言,尊重其话语权与主体性。应针对社会突发事件与舆论信息进行正确引导,确保所应用的新媒体平台上言论的积极性与思想的正确性,充分体现“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作用。

(四)以新媒体为依托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媒体应用背景下,应从教育主体出发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规划设计。其主要指以新媒体应用为基础的“教”与“学”,主要体现为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新媒体平台为渠道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

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民众能够自由使用各类新媒体,也让更多人尤其是富有活力的当代大学生更为期望成为新时代生活的体验主角。在当前高校思政课中,教师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声光电技术等,构建多感官刺激的体验式教学情境,为学生主角体验与生活实践提供学习机会与发展平台,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認同。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还可以新媒体为依托,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撰写革命剧本、创编舞台表演、自主制作视频、改变生活事件等,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场景体验、视频体验与案例体验等,加深对社会主义及共产党的认同与了解,感悟思政教学知识背后的时代故事与社会特征,从而增强教学的活跃性与实效性,有效实现融合新媒体技术讲活思政课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等开展思政专题活动,围绕社会舆论信息与时事热点展开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真假,形成正确观念,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与学生思政素养。

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慕课教育、微课教学、线上直播教学等,并将其与传统课程教学相融合,构建智慧型高效课堂;或利用随机点名、线上游戏、课堂红包、热门信息等形式增强信息互动与学生交流,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针对性,以优势互补为依据,推动新媒体思政教育协调发展[5]。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逐渐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较大的教育优势与价值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立足实际并合理采取多种对策,充分发挥出新媒体优势与作用,从而推动思政教育体系与教学资源的创新与优化,提升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与融合性,有效担负起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职责与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帆,赵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自主学习的实施路径[J].人民论坛,2022(9):65-67.

[2] 赵泽宇,代兴梅.新媒体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职业教育,2022(19):17-19.

[3] 甘珣.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成才之路,2022(2):4-6.

[4] 张啸.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1(4):63-65.

[5] 向荣,唐瑾.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38(5):124-128.

作者简介?王妍,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有效对策挑战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1:01:07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2:36:50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04:36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30:52
房地产土地拓展模式的探索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1:46:18
叽咕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