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县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综合防控

2022-10-03 06:10宗志权
中国乳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体病虫体感染率

郭 峰,宗志权

1 汝南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驻马店 463300

2 定边县林草病虫害防治防火工作站,陕西榆林 718699

0 引言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 of Dairy Cows,EDC)是一种由寄生于奶牛红细胞、血浆内的牛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和黄疸等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1],是奶牛养殖业中的常见病。该病多发于春夏季节,既可通过血液接触(吸血昆虫等)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2]。该病通常表现隐性感染[3],不容易发现病情,但是随着病情发展,也会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继发其他疫病,导致奶牛泌乳量和乳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其繁殖性能和经济价值。

河南省汝南县地处豫南,多年来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以规模化饲养方式为主,成为拉动畜牧业经济增长的新热点。但是随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该病在汝南县每年也有7%~10%的发病率,且大多是混合感染,增加了诊治难度和饲养成本,给养牛场(户)带来了经济损失。为摸清汝南县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情况,降低该病发病率,减少奶牛养殖经济损失,

本研究于2020年3月到2021年2月通过实地调查疫病诊疗档案、询问有关发病信息,并通过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全县规模化奶牛场和散养奶牛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有效开展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待检奶牛血液

2020年3月到2021年2月,选取全县规模奶牛场、奶牛散养户共748 头奶牛,包括犊牛、青年牛和泌乳牛。

1.2 调查方法

采取实地调查,查看奶牛疾病防控档案、诊疗记录,询问每年该病流行情况;观察临床症状,剖检部分病死牛,统计有关数据和信息;现场采集血样,做好采集时间、场点等记录,进行血液镜检、吉姆萨染色等实验室诊断。

1.3 实验室诊断

1.3.1 血液压片镜检

耳静脉采集血液1 滴,置于载玻片上,再滴1 滴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盖上盖玻片,100×1 000 倍油镜镜检。

1.3.2 染色镜检

采集耳静脉血液制作成抗凝血片,吉姆萨染色,100×1 000 倍油镜下镜检。

1.3.3 红细胞溶解后镜检

在压片镜检和染色镜检为阳性的血液样品中加入0.1%稀盐酸,1~2 min后镜检。

1.3.4 碘制动试验

取阳性血液1 滴制作血片,先加入1 滴生理盐水镜检,观察虫体运动情况,然后滴入0.1%碘液,镜检再观察虫体运动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1.4 判定标准

每份血液样品观察200 个视野,有1 个虫体者即判定阳性,否则判定为阴性。根据红细胞感染率(Erythrocyte infection rate,EIR)进行感染强度判断[4],见表1。红细胞感染率(%)=(阳性视野个数/200)×100%。

表1 感染强度标准

2 结果

2.1 奶牛附红细胞体实验室诊断结果

在血液压片镜检下观察,可见阳性血液中红细胞在整个视野均匀分布,折射光能力比正常红细胞较强,表面附着数量不等的虫体,尤其以边缘居多,形态多变,多呈圆形、月牙形和杆状等。血浆中的虫体多数为白色亮光点状,偶见黑色,且运动自如,上下翻转,游动灵活。

在吉姆萨染色镜检下观察,可见虫体染色后呈蓝紫色,红细胞凹陷成空泡。附着虫体的红细胞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整体形态与血液压片下观察到的情况相似。部分阳性血片也可见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在溶解红细胞后镜检观察,可见视野内游离分散的虫体明显多于上述观察结果,且运动性增强。

在加入碘液后镜检观察,可见在所有观察的视野中,血浆中原来运动灵活的虫体呈现静止状态。

2.2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流行情况

表2 奶牛附红细胞体流行情况

汝南县被检测的748 头奶牛的附红细胞病总阳性率为10.03%,泌乳牛阳性率最高,为13.02%,分别比青年牛阳性率和犊牛阳性率高2.82 个百分点和7.11个百分点,高于平均阳性率2.99 个百分点。

2.3 不同月份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情况

从全年不同月份的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分布看,1月最低,为6.67%,随着月份增大,感染率也随之升高,7月达到最高值,为14.55%,8月与7月持平,随后呈下降趋势,到12月为7.35%。

图1 不同月份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

3 讨论

汝南县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感染率为10.03%,远低于黄占欣等[5]对邯郸地区报道的54.50%和李子平等[6]报道的冬季73.9%和夏季84.9%。泌乳牛感染率高于后备牛,感染率与奶牛年龄存在一定关系。全年感染率以7、8月为最高,以1、12月为最低,说明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蚊、蝇、螨、蜱等活跃,奶牛感染机会增加,冬季蚊蝇和媒介昆虫消失,感染率下降。关于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途径,已经有试验证实有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昆虫媒介传播和垂直传播。由此表明,附红细胞体病的感染率与体外寄生虫密切相关,此结果与有关文献报道[7,8]一致。

根据附红细胞体病的季节性发病规律,建议在每年3月,给奶牛预防性用药1 次,在5、6月感染高峰以前再用药1 次。除此之外,也应加强日常圈舍的卫生清理及消毒工作,合理调配饲料营养,增强奶牛免疫力;夏季及时清除圈舍及周围的粪尿和积水,防止蚊蝇及其他吸血昆虫滋生;加强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监控,发现带虫率普遍较高时,及时全群用药治疗,建议使用尼克苏、血虫净、土霉素等药物按预防剂量全群用药1 次,间隔15天再用药1 次。

4 结论

此次调查初步了解了汝南县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流行特点,该病平均阳性率为10.03%,从全年不同月份发病率来看,1月发病率最低,7、8月最高。尽管发病率不高,但是应全面引起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奶牛养殖场(户)的防控意识,加强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减少奶牛养殖经济损失。

猜你喜欢
体病虫体感染率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健康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状况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阜阳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2012~2016年江苏丹阳市省级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