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22-10-03 07:44王亚楠
关键词:敬语应用文写作应用文

王亚楠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教育改革也在深入推进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印发以来,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与热情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那么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是一个重要路径。由此可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指明了方向。

一、应用文写作的特点

应用文写作历经启蒙期、成型期、发展期、稳定期、成熟期、繁荣期。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结绳为约”,对于应用文的意识已有萌芽,先秦时期《尚书》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秦始皇统一文字,应用文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心雕龙》为应用写作发展奠定基础,唐宋时期达到历史高峰,元明清时期成为发展的稳定期。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民主意识不断觉醒,封建色彩逐渐势微,废八股、兴白话,以白话文为中心的新文学产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种公文体裁的使用也日益标准化、规范化。

不同于文学创作侧重于形象思维,应用写作更侧重使用逻辑思维,要求客观真实,即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写作,绝不允许丝毫的虚构与夸张;在语言表达和形式上也有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极具生动性、形象性,而且综合使用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也较多使用各种修辞方式,在语言表达上更为鲜明、形象、生动,艺术感染力强,而应用文以实用为本,不以鉴赏为目的,语言表述要求准确、简明、朴实、得体,不尚浮华和修饰,以叙述、说明为基本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应用文从文面格式到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多有相对固定的写法,表现出鲜明的规范性特点。尽管应用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有诸如此类的差异,但不代表两者是毫无关联的个体,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渗透的。一些应用文的体裁形式也会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如日记、书信等,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马丁·路得·金的演说词、李斯的《谏逐客书》、刘禹锡的《陋室铭》等作品一方面极具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又极具实用性功能。

二、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及原因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文写作大都是“依样画葫芦”,即依照书本的例文将应用文种的大致文体结构模仿着写出来,主题含糊不清、写作对象不清晰、写作内容不完整、应用文逻辑性不强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问题出现主要是因为多数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应用文的语言规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甚至最简短不过百字的一篇应用文,就存在多处错别字、用词不准确、前后矛盾等现象。除此之外,语法问题、口语化问题也较为突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令国人自豪,还有跨越时代的普适性和优越性,其严谨和丰富的内涵,具有强烈的感召功能。不同用途和作用以及不同性质和类别的应用文,其构成要素、逻辑结构、语言风格、民俗民风及文体也不同。文学作品可以放飞对大自然的丰富想象、行文中可以挥洒华丽的辞藻。反之,作为处理公务、私务及各个主体间生意及工作往来的应用文写作,其语言的使用属于事务文体,要求其具有某些惯用的固定格式和规范用法,即要达到写作的准确恰当又简洁生动、朴实得体又严谨庄重。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对于语文基础的掌握较为薄弱,写作水平也不甚突出,对语言文字的写作缺乏浓厚的兴趣,在撰写不同类型的应用文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困惑和厌倦。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只是以选修等形式出现,这就更加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处理技能以及对于写作课程的重视。长此以往,学生难以达到应用文写作的语言要求,撰写出来的应用文随意性强,逻辑性差且不够严谨。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相融合的路径

(一)鼓励学生读经颂典,不断汲取写作养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如果不能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势必会导致其写作能力的欠缺。毋庸置疑,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对应用文相关知识的阅读更是少之又少。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典范参考。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经常引经据典,既生动传神,又寓意深远,富有启迪意义。应用文语体中的部分文言词,比如:“望函覆为荷”“即请大安”“谨祝夏安,顺颂秋祺”等,激励学生课余多读多背此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和古典名句,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二)学习优秀古文,继承优良传统

在应用文写作漫长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也涌现出很多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些文章兼具文笔之美与应用之实。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诚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等文质兼备的应用文书可以适当的融入教学课堂。比如在进行“意见”这一文种的教学时,可以以李斯的《谏逐客书》作为案例进行导入,先介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谏言紧紧围绕逐客令有悖于秦国力图征服东方六大诸侯国,实现统一天下宏伟大业的战略目标这一主旨展开,层层深入,以理服人,主题鲜明,切中要害,震撼人心,极具冲击力和说服力。秦王阅后幡然醒悟,下令撤销逐客令。然后将其与现代应用文中的“意见”相比较,总结其对现代应用文“意见”写作的启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实践和落实,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落实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上就是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此类应用文写作特点和要求的掌握。

(三)从日常用词用句行文习惯入手

1.遣词造句常用敬语谦辞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先哲希冀经由“礼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也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期盼中华儿女能以谦词敬语,重现“礼仪之邦”的风范。例如称呼亲友有关的敬语:对自己父母亲敬称高堂;敬称对方阁下、足下、大驾、尊驾;朋友相称兄台、仁兄、贤弟等。今天,重提中华之礼,恰恰是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塑造当今国人内在精神的意义。在公务信函、商务文书这些信函写作中,经常使用文言敬语与谦辞,文章便会显得高雅得体。

通过课堂活动和作业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学生在写作中对于文言敬语与谦辞的了解甚少。笔者采用分组抢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全班学生分为固定小组,抢答过程中,学生为赢得比赛,积极查阅文献、网络搜索,积累了丰富的敬语和谦辞。抢答比赛后,教师通过解析一些不够得体的例子,让学生尝试修改,从而提升美感与质感。如修改不当语段“我曾垂问您一些有关小说叙述方式的一些问题,承蒙您抛砖引玉,我受益匪浅。今天我刚完成一篇大作,敢烦您在百忙之中拜读并加以斧正。如果作品能得以发表,我将感恩戴德。”教师引导学生将“垂问”改为“询问”;“抛砖引玉”改为“悉心指导”;“大作”改为“拙作”;“拜读”改为“审读”;“感恩戴德”改为“不胜感激”,使用适宜的文言敬语和谦辞后,变得精简而得体。

2.行文结构体现传统之美

礼是中国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在称谓、站位、迎送、宴饮等环节上精心设计的各种仪节,体现尊老敬长、孝亲睦邻、自谦敬人、和谐为上的理念。即使由于空间的阻隔,双方只能用书信交流时,也有极具情谊与礼仪的相关用语。如今,当我们重读古人的“恐有家书寄远人”时,蕴含在书信中的种种情怀依然可见一斑。那么如何让当下的高校学生从各种应用文书写作的结构上体悟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之美呢?以学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采用对比法将两则经济公文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错误报价函:

修正后报价函:

学生了解两则公文的具体信息后,教师启发学生对比两则“函”,第一则只点明产品的价格,缺乏礼节性,显得刻板又强硬。第二则在行文结构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首先感谢对方的来函;其次介绍厂家产品的优势所在,为客户提供可供参考有效信息;然后是报价的具体内容,包括价格、日期、结算方式等;最后表明合作的意愿,并对对方公司予以祝愿。从上述两则“函”的对比情况来看,学生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函”的写作要求并对其中蕴含的与此相关的传统之美有所领悟。

四、结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寻找与之相关的历史渊源使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得以有效的衔接,还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使每一模块都能从内容上、形式上与传统文化相对应。既要充分利用周围的文化资源,重视实践教学,又要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与之衔接。由于社会、经济、科技的日新月异,虽然用来书写的工具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中国人的礼仪和情怀。“应用文写作”更应守好脚下的这片阵地,肩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使命。

猜你喜欢
敬语应用文写作应用文
关于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
构建有效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四种英语常考应用文写作范例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高校大学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论“内外兼修”模式下高职应用文写作第二课堂学习平台的构建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