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攻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路径分析

2022-10-03 05:39白凤娇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攻坚农村

白凤娇,郁 鹏

(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年。全国农村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种有效衔接是实现长效脱贫减贫,走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重要路径[1]。但是,目前二者的衔接关系依然停留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亟待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故在实践中厘清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系,衔接好两大战略,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当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围绕“三农”问题实施的重大举措。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关系农村工作重点的稳步转移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序推进。当前,陕西省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到2020年底,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农民群众一个不落地进入小康社会,这是重大的历史性成就;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已全面开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如果科学统筹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就能够使脱贫摘帽的农村地区和贫困人群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更好地巩固脱贫成果,接续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反之就可能使脱贫摘帽的地区人群出现规模性返贫,与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虽然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减贫工作仍任重道远。虽然乡村振兴战略已写入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并已开始实施,但在实践中如何将脱贫攻坚所累积的经验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如何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所提供的政策和支持服务于脱贫攻坚,依然存在衔接不到位等问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各自为政,没有做到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内容方面缺少相互呼应,在衔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张皮”运作现象日益凸显。本研究主要针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理清两大战略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二者进一步衔接的具体路径。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聚焦“三农”问题,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其中脱贫攻坚主要解决乡村贫困人口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解决农业问题,乡村振兴则主要解决农村问题,这一系列部署共同构成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2]。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两大战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确保陕西省“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1 脱贫攻坚战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前提准备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有效防止返贫、缓解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2020年底,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累计28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个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3]。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10.7%。一定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的基础上,着力形成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脱贫攻坚巩固落实

陕西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三变改革”成效显著。2020年,全省13 538个村集体有了收益,占有集体资产村的73.2%。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苹果、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持续做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喜人,农民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虽然,陕西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遗留问题。例如:陕西省农村仍旧存在脱贫人口返贫问题,扶贫产业发展难以持续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脱贫攻坚的基础仍然不牢固,长效脱贫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需要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前瞻性引导和巩固脱贫攻坚工作。乡村振兴所规定的标准、目标、思想与原则可以优化充实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乡村振兴所匹配的政策、资源和项目可以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厚筑产业发展基础,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1.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

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脱贫攻坚战略的基本要求,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在脱贫攻坚期间,确保贫困人口的顺利脱贫;在乡村振兴期间,要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小康生活;同时,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布局乡村扶贫产业发展,避免短期发展思路,避免扶贫产业的无规划布局限制乡村持续发展;在实现贫困人口顺利脱贫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具体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学目标如图1所示[4]。

图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

2 陕西省攻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实践路径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绝对贫困已消除,陕西省反贫困工作进入治理相对贫困问题的新阶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克服困难与短板,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处理好,确保平稳过渡,推动广大农村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2.1 加快产业衔接: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

产业发展既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又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3]。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机衔接,必须以“3+X”特色现代农业为抓手,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家庭型向融合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将现代农业打造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2.1.1 因地制宜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关键在于放活产业发展,构建充满活力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家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多样式产业发展体系,形成灵活发展的产业模式[5]。实现两大战略的有机衔接,必须找好产业发展衔接点,将产业发展重心转向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充分体现农业整合化、多样化、可持续性并突出地域特色,打造一批小众类、中高端、精致化的特色产业集群,使脱贫产业成长为致富的长效产业。推动特色农业接“二”连“三”,以高质量的三产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对特色农产品的分拣、分级、冷藏、冷链、包装、加工、销售等后端工序进行全产业链开发。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跨界配置现代产业要素资源,积极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农民受益的目标。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设。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农产品企业支持力度。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片一特”,让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

2.1.2 构建科学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抓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切实注重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之间建立科

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可持续增收。在“育主体”上下更多功夫,以农民群众参与共享作为支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前提条件,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社会责任感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致富带头人培育。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以利益联结为核心,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直接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托管,为小农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探索开展农业产业保险特惠制,实现对农业产业项目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风险保障全覆盖。

2.1.3 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等集体经济组织,制定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章程,完善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职能,健全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财务管理制度和资产运营机制等各项制度建设,探索职业农民和农业经理人的培育模式。建立覆盖所有县区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交易机制、平台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推进农村资源资产流转交易,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分类推进“三变”改革工作,强化扶贫专项和涉农整合资金支持,规范和推动资产收益扶贫,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创新集体资源增值方式,整合各级政府、村集体、市场主体和农户等各方优势,依托本地特色主导产业和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创新资源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托管经营等方式,实现政府资金、市场主体、贫困户“三赢”。

2.1.4 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动耕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实施耕地分类管理,采取“养”“退”“轮”“控”综合措施,稳步实现从片面追求产出向用养结合、永续利用转变。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推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步伐,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鲜活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一批田头仓储保鲜、分拣包装、产后初加工等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省级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健全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监测预警制度。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开展数字农业试点,积极布局5G网络基础设施。

2.2 推进生态衔接:从“生态扶贫”到“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高品质生活、高效益生产、高文明生态的有机结合。

2.2.1 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清理村内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规范整理农户庭院及房前屋后的柴堆、杂物堆,清理村庄周边河道河岸、沿线道路散落等垃圾,集中力量清理历史积存的“垃圾山”“粪污堆”。探索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综合利用。大力实施“厕所革命”。结合农村实际,重点推广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式等无害化卫生户厕。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专业化企业进行改厕及检查维修、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形成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理机制。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

2.2.2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大力实施通村组公路建设和通村公路“油返砂”整治,加快实施县乡公路改建、建制村通畅、通村公路完善、安全生命防护、桥涵配套及危桥改造等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补齐设施短板,提高工程标准,大力发展集中供水,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加快“气化农村”工程步伐。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落实村村通动力电规划。建设“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和移动5G网络覆盖工程,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2.2.3 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积极推广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加强畜禽养殖场动态监测,严格控制畜禽药物用量,建立畜禽粪污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规范村庄畜禽散养行为。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扩大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土壤污染修复治理,推进有机肥增施、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严查、严管、禁限用农药施用和污水灌溉、废水废渣排放。

2.2.4 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河、草、水库七大领域生态修复,加快陕北淤地坝系、关中农村涝池、陕南塘坝建设。以实施“三北”防护林、“森林增量”“林下花”等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快林业生态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集中连片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全面推进乡村绿化,重点推进农田林网和村旁、路旁、水旁、宅旁“一网四旁”绿化体系建设,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活动。

2.2.5 加快形成乡村绿色发展方式注重挖掘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提升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土地承载能力,推行以地定畜、种养匹配,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坚决防治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开展资源利用、面源污染、环境监测预警,对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产值、产业和资源消耗要坚决问责和追责。

2.3 加强文化衔接:从“文化扶贫”到“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在“文化扶贫”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农村拓展,让“文化福利”阳光普照群众的幸福生活,让群众感受到文化的温暖、文化的力量。

2.3.1 培养文明新农民结合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点,通过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形式,让农民群众树立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发其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振兴乡村、建设美丽家园。重视农民子女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并将其融入公益广告、民间文化、地方戏曲、网络文化作品中,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切实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广大村民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培养爱祖国、爱集体、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团结友善、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时代新农民。

2.3.2 创建文明新乡村结合村情、社情修订村规民约,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广泛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评选表彰“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培育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用良好家风支撑和引领良好村风、民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织文艺展演、文化演出、文艺培训和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注重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3.3 打造文化新品牌加快实现乡村文化产业化,运用市场化手段,做好“文化+旅游”“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等产业,保持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传承和振兴手织布、醪糟、手工挂面、手工豆腐等传统制作技艺,发展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打造一批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手工艺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农村地区民营文化团体和民间表演团体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2.3.4 搭建人才新平台在脱贫攻坚阶段补人才短板的基础上,统筹人才引进、培育与使用,着重做好人才激励和平台建设,建立乡村人才振兴长效机制,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使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产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各类人才得到满足。在衔接过程中,要发挥主动性,做到“内育”与“外引”相结合[6]。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费支持、措施配套、责任落实等方面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体制机制;二是继续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专业人才,继续推行党政干部下乡创业和服务制度,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等人才返乡创业[7]。三是支持相关院校发展已有涉农专业,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4 完善组织衔接:从“党建扶贫”到“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建设路径,不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8]。做到以自治“内消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2.4.1 加强党的基层堡垒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立以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军人中的党员培养选拔为基础的村党组织书记选人途径。持续开展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治提升,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下派各种强有力的“联村干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健全并严格执行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全面推行党员党性体检制度,完善“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等党内管理机制,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承诺践诺等活动,确保农村基层组织生活规范化、正常化。找准基层党建与农村发展的契合点,聚焦中心任务、聚力全局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执行政策、化解矛盾、依法办事、探索致富的能力。

2.4.2 激发群众自治活力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各类组织在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理、民间纠纷调解、治安维护协助、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作用,让农民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农村各项工作,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新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多渠道加强村民委员会(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乡村社会组织,提高服务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

2.4.3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12348”法律服务热线建设,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严惩“村霸”、黑恶势力及其背后保护伞,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程序,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2.4.4 发挥乡村德治作用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奢侈浪费、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注重运用舆论和道德力量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发挥乡贤引导作用,强化家风家训教化功能,构建教化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农村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应对解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

2.5 实现目标衔接:从“基本温饱”到“共同富裕”

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实现两大战略有机衔接,必须以农民群众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为切入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2.5.1 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有效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让贫困彻底成为过去式。落实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要求,将现有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坚持不懈抓好产业就业扶贫,加快发展特色产业,补齐长线产业空白户,最大限度地促进贫困户就业创业。以提升村容户貌、水、电、路、气、讯、网、文化广场等设施水平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对特殊贫困群体,落实落细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2.5.2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优化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布局,对农村偏远薄弱中小学进行校舍改造,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动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壮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结合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加快“互联网+教育”推广应用,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教师招录力度,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

2.5.3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乡镇卫生院可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村医。开展好“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每个行政村配置1名乡村医生。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报酬,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农村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切实做好农村地区慢性病、精神病、结核病以及传染病防控。

2.5.4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2.5.5 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乡镇为中心,加快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建立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机构,与农村特困供养服务、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相互配合,形成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在有条件的农村开展农村老年人托养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多形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加快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能力。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能够实现扶真贫、真脱贫,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科学的目标规划、高效的组织保障、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等保障措施,尤其需要严格考核机制。在推进乡村治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过程中,杜绝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防止盲目跟风攀比,克服短期化行为,拒绝虚假繁荣,要调动各方治理主体的创造性、主体性和积极性,建立起符合推进乡村振兴特点的考核机制,在量化考核方面及时吸收脱贫攻坚考核的成功经验,构建起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实现从脱贫攻坚考核到乡村振兴考核机制体系的转化衔接[9]。

3 小结

针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分析两大战略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二者进一步衔接的具体路径,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进一步推进“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攻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画好脱贫攻坚图 决战脱贫奔小康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脱贫攻坚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