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逻辑、困境与对策

2022-10-02 06:28周灵琳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设置

任 平 周灵琳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指示下,为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优化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自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全国范围开展积极探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2022年修订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赋予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供求比例保持在1∶1.5,高技能人才的供求比例更是高达1∶2以上,这一数据说明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在于规模的“大”,还应关注质量的“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有效缓解了产业转型升级造成的人才短缺,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我国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进程。然而,由于社会需求旺、自身起步晚、政府投入大、受众要求高、理论指导少等因素的影响,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表现为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的复杂系统工程。本研究试图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发展逻辑、发展思路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对策建议。

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逻辑

发展是事物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我国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主要是由外部环境中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力”以及内部环境中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拉力”共同作用、推动发展的,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

(一)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历层次上缺乏本科及以上层次。高职院校学生要想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只能通过“升本”考试等有限的途径进入到普通本科院校,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和培养模式、知识体系等诸多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导致转入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学科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及技能养成上的“富余”问题。职业院校要想摆脱只能依靠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学历提升的困囿,就必须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天花板”。同时根据社会人才结构理论,人才结构应呈现“橄榄型”特点,从事科学技术研发的知识密集型人才和从事技术应用的劳动密集型人才属于人才结构的两端,具有现代生产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工艺技术的技能人才应该处于中间层次,中间层次的人才分布领域广,涵盖的职业技能包罗万象,因此需要有一套完整、独立、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来支撑这一类人才的培养。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出现弥补了职业教育在本科层次的“断层”,推动了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满足社会大众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2019年,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265所,比2018年增加20所;高职院校1423所,比2018年增加5所;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比2019年增加50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21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比2019年增加5所;高职院校1468所,比2019年增加45所[1]。本科院校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反映了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载体。另外,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们不断根据自身的职业需要和兴趣参与学习,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改变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失衡的局面,增强职业教育自信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人工智能在社会生产领域中广泛运用,促使生产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性变量,其层次结构的升级与发展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来适应,并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与相关产业的发展[2]。因此,人才是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首要驱动要素,高质量人力资源影响着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发挥。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资源稀缺,2019年《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人。资源依赖理论表明:“任何一个组织必须与其依赖的环境互动来获得其发展所需的外部资源。”高职院校作为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社会组织,为了适应目前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有效填补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就必须提升其结构层次,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培养能够适应、服务和支撑高端产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技术技能人才,满足智能化背景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稳步高速发展。

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困境

(一)认知偏差导致办学定位不明确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如何突出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办学定位,又跟普通本科、应用本科有所区别?如何促进专本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这些涉及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办学定位问题都亟待澄清。目前,学术界对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认知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本职业教育层次定位边界判断标准单一化

明确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层次定位实际上是明确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3]。当前学术界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概念并未清晰,有的学者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即“技术本科”,将技术层次的高低作为判断专本职业层次的标准;有学者则强调本科职业教育是基于专科职业教育层次向高层次教育的延伸[4],将学历层次作为判断标准,将技术或学历层次作为判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概念的标准单一且局限。从实践上看,专科职业院校通过“升格”完成“专科到本科、学院到大学”的转变,其办学定位力求在短时间内从专科层次过渡到本科层次,弱化专科职业教育功能,人才培养盲目向普通本科院校靠拢,致使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学术飘移”现象;“联办”式的本科职业院校,学历证书与毕业证书分别由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颁发,造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培养定位混乱。

2.本科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概念混淆

目前学术界对本科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之间关系的认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合一论,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就是应用型本科,两者无本质区别,实践时可完全照搬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经验。二是包含论,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下属一类,鼓励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5]。以2020年山东省颁布的《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文件为例,其中提出“把现有半数左右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入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三是杂糅论,其主要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综合体,兼具两者的特征,这些观点混淆了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的概念。概念的认知偏差造成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化,难以突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办学特色。明确的办学定位是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践的首要前提,本科职业院校应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办学的规律,立足“本科”层次,厘清理论与应用、技术与技能之间的关系。

(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合理的专业建设是顺利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践进程的重要前提,也是彰显自身独特性和吸引力的重点环节[6]。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提出“本科层次试点院校专业设置要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围绕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动态”两个字凸显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前沿性,能够紧跟区域产业发展前沿,以适度超前的原则设置专业。目前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尚在实践中,专业设置涵盖内容多,调研论证需要时间,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后,暂未脱离原有专业设置惯性,忽视专业设置随产业升级的滞后性问题,盲目设置热门专业,造成自身特色专业缺失;甚至还有高职院校升格后将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发展目标,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进行设置,造成新旧专业重合,专业布局波动大。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不应急于求成,应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前提下,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方向,建立健全专业管理与评价体系,实现专业紧跟产业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建设和普通本科同质化

优质的课程建设是保障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尚在实践探索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适用的课程体系。组织模仿理论认为,“当组织在自主环境中面临不确定性时,为求自身发展,将以其他组织作为参照对象进行模仿。”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升格后,院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强,促使大多高职院校以向普通本科靠拢来增加院校特色,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逻辑课程模式为模板进行适当修改,关注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授的统一,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实践课程提出具体要求:“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达到100%。”这就要求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坚持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念,强调专业知识复合性和技术知识应用性。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囿于学科知识课程模式的惯性思维困局,课程建设方向趋于与普通本科趋于同质化,校内现有资源难以满足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的课程模式对实训场地、设备以及师资的高要求。

(四)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目前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兴办主体主要为民办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这两类学校原有师资建设基础薄弱,校内“双师型”教师教师数量少,难以满足举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需求。“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尚未统一,部分地区“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门槛过低,各地区之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本研究随机选取11所院校,数据如表1所示:“双师型”教师占比高于50%的只有4所,专任教师数量超过800人的只有5所,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超过50%的共有6所,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超过50%的院校有2所,由此可见,多数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还并未满足国家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存在专任教师数量低、高级职称与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低等问题。

表1 11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师资情况

三、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策略

(一)办学定位:厘清本科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与层次边界

厘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关争议是为了回答好“试点学校应该办什么样的学校、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办学的关键性问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由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融合贯通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从横向上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属于同一层次、地位相同的教育类型;普通本科是按照普通教育规律办学,注重学科建设和理论知识培养;应用型本科具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类型教育特点,其办学兼顾学科建设和能力技能;本科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按照职业规律办学,注重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技术精专三者结合;其中,应用型本科强调知识的专业性,注重知识的原理性和应用的普适性,专业分类泛化,就业范围广;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强调知识职业性,注重知识的专用性和应用的经验性,专业分类具体,就业范围针对明确具体的职业岗位[7]。因此,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办学定位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服务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坚持职业本位办学理念,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对接技术知识生产与职业能力,形成产学研多方参与的办学格局。从纵向上看,专、本科职业教育同为职业教育,都是与高中衔接,起点上并无高低之分[8],两者均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是培养目标侧重不同,因此本科职业院校应避免过分关注专、本科职业教育的层次差异,而应该努力建造一条专本贯通的渠道。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应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面向地方产业布局及新兴技术发展特点,主动推进产业界和教育界的融合,实现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同时鼓励政校行企多方主体参与,结合本科层次办学基础和特色优势精准办学定位,提供个性化办学方案。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与学校特色契合

优化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指出:“高等职业学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可自主论证设置专业方向。”这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政策导向。首先,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作为专业开办单位,应坚持专业设置与专业发展并行,实行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以学校专业与地方对接的产业、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以及同类学校中同类专业开设情况三方面为切入点,定期深入企业,及时掌握区域产业发展前景及产业集群分布情况,形成集先进产业技术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就业状况、学生专业选择意愿一体的信息收集系统,确定专业设置标准体系及评价机制,形成可靠完整的专业设置方案。其次,专业设置还应秉持继承与发展创新并举的方针,在吸取原有院校特色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院校自身特点,打造全方位、多主体参与的信息交流平台,依托院校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平台展示院校优秀专业设置案例,提供经验与建议,促进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制订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设置规划方案。最后,坚持制度和市场并重,遵循国家层面专业设置政策规定、融入市场需求,保障院校自主决策,对照地方政府颁布的目录和专业简介,修订自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升级和改造,实现专业方向设置精确化、具体化。

(三)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

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关系到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应突破以学科知识为逻辑起点的课程模式,注重工作过程导向,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第一,在课程开发上,应准确及时预测高端产业发展方向,以职业岗位作为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保障课程开发围绕以工作体系为基础、面向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做好职业能力要求与课程知识的衔接。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采取活页式、手册式教材的方式,跨越多学科知识,结合产业高端技术知识,保证课程内容与产业知识更新同步,将1+X职业证书制度的职业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增强学习过程和职业生涯密切性,提升学生胜任职业岗位能力。第三,在课程实施上,避免理论课多于实践课的课程布局,建立学分银行系统,提高学生多学科思维能力,实现资源最优化;注重培养教师授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技能衔接系统,授课方式综合贯穿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迁移能力。第四,在课程评价上,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采取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实践同步推进,课程建设始终贯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持续推动课程改革,同时协调好课程开发逻辑与职教本位之间、课程学科知识逻辑与技术操作之间、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评价之间的关系。

(四)师资队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需要在用人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使院校师资队伍达到教学水平高、“双师型”教师数量足、教师团队结构优的标准。首先,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引进来”和“送出去”的原则,“引进来”就是指学校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入职门槛和薪资待遇,吸引企业行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校园,构建和完善专、兼职以及双师型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建立一批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术与技术兼备、素养与能力兼顾的教师队伍;“送出去”则是提高本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内生性措施,通过职业培训、校企加盟等合作形式,鼓励校内教师通过学历提升、企业实践学习等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建立与院校、企业之间的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其次,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以“项目”为媒介,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鼓励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参与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定期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联合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提升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最后,应加强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建设,在院校内设置专门部门,赋予统筹协调全校教师岗位资源、绩效分配与教师管理与评价的职能,建立一种“无边界、跨部门”的教师管理制度,力求做到教师岗位设置科学合理,资源合理利用,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在自己职位上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建设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尝试,也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大势所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坚持以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为发展基点,在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定位上,始终保持职业教育的底色和特色;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为立足点,紧跟产业发展动态,灵活调整院校专业,搭建一条人才链、产业链、信息链与教育链紧密结合的输送渠道;始终以外部法律制度保障与内部治理发展相结合为着力点,围绕办学体制、发展路径、资源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科学制定院校教育教学的政策机制。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办学设置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栏目设置一览表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