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价值定位与实现路径*

2022-10-01 01:00魏慧慧朱成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德智体美五育

魏慧慧 朱成科

(1.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266000;2.渤海大学研究生院,辽宁锦州,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新时代”应体现立足本国、借鉴外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下、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新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以“劳动性”“生产性”为本质的劳动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劳动性”与劳动的教育性,注重劳动素养的生成。该时期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劳动教育观念的树立与涵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目标,劳动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现融合发展。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的关系

基于前人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从政策文本维度和学术维度两个方面剖析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以此立足于新时代,阐述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的概念内涵,进而为后续探讨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协调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与德智体美四育的价值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1.政策维度中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理念导向的影响下,其实践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举措。1978 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要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相关部门对劳动教育的系列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之中,深入研究探讨教育与劳动结合的问题,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阐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通过为“脑力劳动”正名来实现真正的“劳动教育”,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的一部分。2001 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该阶段,国家对劳动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日益重视,劳动教育通过课程化等形式融入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之中。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劳动教育为基石,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育人。

2.学术维度中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研究的关系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以黄济先生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与其他四育并列,从劳动在人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出发,强调劳动教育具有其他四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该问题,以瞿葆奎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另一逻辑层面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要素中劳动教育是无法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的。劳动教育是否与其他四育在同一逻辑层面的争鸣引发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该问题为进一步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明确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重新考量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提供了学术理论层面的思考[1]。在关于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价值排序的研究中,在我国古代并没有给予劳动教育足够的重视,甚至对它持反对态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益得到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仅是为了改造思想,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劳动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其核心旨趣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完善”[2],以此发展个体的劳动素养。

3.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

传统意义中以“劳动性”“生产性”作为本质的劳动教育已然不适合新时代的育人理念,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劳动性”和“劳动的教育性”,更为注重劳动素养的生成。在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为突出的是劳动教育观念的涵育。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观以及五育融合发展的育人理念,对劳动教育的后续发展发挥了指向性作用。劳动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实现融合型发展。劳动教育的多元性由劳动的多样性所决定,就“五育融合”发展的育人理念来讲,劳动教育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劳动教育对其他四育的有效开展发挥着辅助性作用。在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是以“嵌套”的样态存在的,如图1 所示。

图1 新时代五育“嵌套”关系图

从图1 可以看出,德育置于首位。智育在育人体系中固然重要,但不能居于德育之前,在五育综合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智育、体育和美育是并列的。就逻辑意义上讲,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在同一逻辑层面,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结合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依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育人新要求,将“五育”按照“德为先,智体美并列,且以劳动教育贯之”进行价值排序。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3]。

二、当下劳动教育在五育关系中的定位偏差

劳动教育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于“五育融合”发展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重新审视并反思劳动教育在五育关系中的价值定位。从政策层面和学理层面对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当下劳动教育在五育关系中的定位存在诸多问题。

1.劳动教育观念薄弱以致忽视“五育融合”的本体价值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较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劳动教育往往被冠以“无用”的标签。由于大众缺乏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对劳动教育的存在价值存在轻视的现象。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会关注到如何发展学生的“智”,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将“育分”置于“育人”之前,而就此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社会化需求,进而也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就教育群体来讲,似乎并未认识到劳动教育在教育场域中对个体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价值。教育的终极指向是超越现实,劳动教育在促使个体自我实现的同时也会使个体收获自己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4]。在学校这一教育场域中,亟须一改当前空洞的、形式的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凭借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劳动素养,达到五育融合综合协同育人的旨归。

2.劳动教育课程粗放且浅表致使劳动教育在五育关系中价值形式虚悬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劳动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目前,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已然成为当务之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从整体上优化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然而,在“升学”与“分数”的诱导下,学校、教师、家长往往只看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由此一来,劳动教育课程形同虚设,真正落到实处的是与发展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相关的课程,没有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深度融合,遑论“五育融合”发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和适宜的劳动教师实践场地,形同虚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以粗放性与浅表性的形式存在于教育教学中[5]。

3.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重劳轻育与五育融合价值观脱节

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在教育实践中却呈现出劳动教育异化的征象,将“劳动”视为惩罚的手段,在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中通常也只注重“劳”而忽视“育”,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五育融合”是应新时代发展所需而生成的,与新时代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育人理念同频共振。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育人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要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密切相关,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借助劳动教育来培养。而当前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却处于与劳动教育观、“五育融合”价值观脱节的状态,难以实现学生个体健康、全面、稳定地发展。

4.班级建设中重智轻劳导致劳动教育在五育关系中价值偏畸

当前,在班级建设中重智轻劳现象严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唯分数论英雄”现象突出,劳动经常被作为惩罚的手段,比如当学生做错事时用打扫卫生等强迫式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劳动教育以有劳无教的形式呈现出来,背离了劳动教育培养劳动价值观的本质目标,从而使学生的劳动动机弱化,也不利于班级建设,使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关系中出现价值偏畸的现象。班级建设目标的终极指向是学生个体,无论是从文化、制度还是价值层面,班级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个体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造就良好的条件。黄济先生强调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无法替代的。瞿葆奎先生后来虽将黄济先生关于“劳动教育在践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的观点重新理解为“在劳动教育中,除了有体育的任务,还承担着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任务,即知、意、情的任务”[6],但现下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是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发展的诉求的。

三、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价值重构

劳动教育应被置于何处?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什么样的价值关系存在于新时代背景下?是具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诉求对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重新审思,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价值定位。

1.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文化过程中的基础价值

“文化”一词是由“人文化成”简化而来的。文化作为一种结果是人的发展态势的一种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与教育密切相关,掌握文化真谛的前提是将文化与人结合在一起。劳动是人缔造文化的中介,劳动所缔造的文化以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形式外化。同时,人在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中也在创造着人自身,将自身的发展与各种社会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以劳动主体的身份创造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作为劳动的结果,人也成为发展了的人。换言之,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发展了的人都因劳动而生,以劳动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存在。人的“生成”与进步通过文化加以体现,文化的实质性内涵即为“人化”。从文化的角度,把人作为一种存在方式,人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又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或受益者。在新时代以“劳动性”和“教育性”为价值导向的劳动教育突出强调对劳动教育观念的培养,劳动教育在促进人文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价值。

2.明确劳动教育在科技化进程中的引领价值

当下已然进入了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的介入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原有事物的“规律性”被打破。现代社会呈现出了不确定性,世界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呈现出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都变得不确定。人工智能的出现实则是用技术性手段在复杂的社会中寻求相对的稳定,是表征了人的肢体的延伸,人的劳动能力的延伸,技术本身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新时代的技术发展体现着“民族性”和“世界性”,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加剧了民族元素与世界元素的融合,技术在成就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技术由人创造,而劳动是人创造技术的手段。人工智能的介入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脑的延伸”,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人脑的延伸,其扩大的是使用者的智力而非体力。机器介入现代教育教学之中,但人不能成为机器的傀儡,人应该支配机器而非机器支配人,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不能被技术所奴役”。智能化时代价值观念的核心是推崇知识、智慧和创造[7],以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科学精神去探究人工智能时代下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规律,这种“科学精神”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区别于“科学主义”,在求真、求实、求善的基础上达到求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同一[8]。

3.重塑劳动教育在“成人”历史中的具身认知价值

人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人既要“外向”地探求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又要对自我赋性进行“内向”的认知,人为了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开展对象性活动,社会是人存在的外部表现,人面对自己对象化的存在会反观自己。从人存在的意义层面来讲,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是生活,而其他生物的生命存在方式仅仅是生存。在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的引导下,人实现由“人的依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逐步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9],人的这种转化需要依靠劳动来实现。劳动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在人强身健体、修养心理及获得技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协调配合。劳动不仅是获得物质生活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经由劳动造就和确定人自身,提升自我审美能力和德性判断能力等。人在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创造与发展,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自己,而且也在不断地发展充实自己[10]。为此,基于对人与其自身的思考,立足于新时代重新审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人的未完成性决定着人需要通过自身自为、自觉的活动不断地去超越自己,在以劳动为主的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人达成自我的超越性发展[11]。换言之,德智体美四育经由劳动教育而实现,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四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德智体美四育与其契合才能实现个体的超越性发展,由此实现新时代五育融合发展、综合协同育人的旨归。

四、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有着新时代所特有的时代精神,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精神的精华重构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以“五育融合”育人理念为指引,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劳动教育需要一改之前在原有发展轨道上惯性推进自动获得的方式,转而结合社会及个体发展的需要加以审视并为其后续健康发展做好路径选择。

1.构建与学生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劳动教育课程

在新时代应将学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置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开展简单的劳动技能训练[12]。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劳动性”和“教育性”并存的,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包含教育的劳动性,又兼顾劳动的教育性。日前,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结合当下我国发展的时代需求,劳动教育应作为一种强制性教育存在,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息息相关。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社会性会得到丰富和发展,在追寻“善”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品性。在大中小学,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一门必修课,另外,在学科教学中将劳动教育有机渗入其中,以此将劳动教育与各科教学相融合,综合教育相关部门、大中小学、教育领导者、教育专家学者等各方势力努力构建与学生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应以国家大政方针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同时,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需将基础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一改原有的粗放性、浅表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使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现兼容并包的新时代特色,提高课程质量,积极开展开放式、有内涵的劳动和劳动教育,构建集约性与深层性共存的劳动教育课程,形成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课程观。

2.涵育与校内外联动密切契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在社会中存在的个体,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个人的价值取向所具有的社会内容、社会性质和社会形式表征着社会价值导向主宰和决定着社会个体的价值取向[13]。在社会中只有交往性关系正常存在,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开展,社会交往以劳动为基础,劳动将具有社会性关联的个体联系在一起[14]。劳动教育的实践不是单一的,可以说劳动教育融合人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教育场域中的劳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调动人自身的能动性并对客体施以成功革新的前提是合规律性,而人自身必须求真才能够保障该前提的获得。教育场域中的劳动蕴含着求真的尺度,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探寻真谛,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合乎规律性的认识[15]。在学校这一教育场域中,经由劳动教育涵育学生肯于吃苦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教育素养。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不是空洞的、形式的,而是切实掌握新时代所强调的“教育性”与“劳动性”兼容并包、互为前提的劳动教育的旨趣。为了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建设良好的劳动实践场所,与校外良好的教育资源相衔接,以校内外联动推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使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社区、社会、大自然中接受劳动教育。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劳动激情,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劳动最光荣”。

3.营造与班级建设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

始创于1994 年的“新基础教育”倡导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并已在理论分析与实践教学中进行了深刻的探究[16]。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得以凸显是决定班级建设成果的关键要素,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扮演着建设者、守护者、捍卫者的角色。在班级建设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重视学生的创造激情,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班级生活中的角色,例如可以通过干部轮值、劳动小标兵等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参与班级建设。在此过程中,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给予学生详实的实践指导,学生在实际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劳动教育与班级建设的通融性,进而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当下我们需要秉着“新基础教育”的育人理念,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并在班级建设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

劳动教育在个体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无法替代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育关系的审思不仅要着眼于个人的发展,也要注重社会的需求,满足个体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需求。新时代我们需要具备哲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这两个最基本的素养,该素养的获得需要德智体美四育与劳动教育协力合作,将真善美三者协调统一,以此来实现五育融合发展,综合协同育人的价值旨归。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德智体美五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