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青岛 266071)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又给全球经济蒙上一层阴影,用创新带动复苏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国家针对创新体系的导向、空间、载体等进行重构,区域性创新高地不断崛起,企业等市场主体不断向价值链的最高端爬升,涌现了大量以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力量。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青岛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未来谋划了战略目标与美好愿景,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必须激活城市活力,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而人才作为创新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最核心的资源,若插上资本的翅膀,必将为新一轮发展赋能,青岛的创业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需要围绕“人才+资本”展开。
创新1.0注重技术研发,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2.0注重产学研协同,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创新3.0更注重汇聚各种要素,如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要素、金融第一资本,强调创新生态[1]。人才和资本的充分结合将给创新创业带来乘数效应。据经济日报社、中国社科院共同编制的《创业企业调查报告》显示,人才和资金是制约企业创新的最主要因素[2]。对创新创业来说,“人才+资本”本质上是“创业人才+创业投资”,其运行逻辑是大量储备人才,鼓励人才创业和再创业,同时引导创业资本全方位、多层次参与人才创业,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建更多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创业型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如瞪羚、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人才与资本结合是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行为[3],是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一方面可以集聚高端人才,吸引有潜力的青年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另一方面高端人才及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又会促使更多外部资本流入,形成人才推动创业企业成长、资本助力创业企业腾飞壮大的良性循环。
警惕“人才+资本”的马太效应。资本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载舟也能覆舟,两者结合的好,区域发展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成倍放大,反之则会陷入“越穷越弱”“越弱越穷”的“马太效应”怪圈。以东北地区为例,人才与资本的关系已呈现出这种趋势,从常住人口的视角,在六普增加将近300万人口的情况下,最新的七普人口数据显示,黑吉辽成为过去十年人口萎缩最大的省份,减少了1100万常住人口。从人才视角,东北三省人才流失严重,2019年东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8%和-3.2%,2020年扩大为11.5%和-3.7%,2021年进一步扩大为12.9%和-4.4%,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东北人才持续流出且幅度加大[4],与之对应的是资本面临短缺和匮乏的窘境,加剧产业空心化,而产业衰退、新旧动能转换不畅,人才就会用脚投票。要警惕这种现象,破除就人才抓人才的单一思维,将资本与人才资源有机结合、综合施策,以资本活力打造人才高地,以人才高地形成资本洼地,用资本的力量撬动人才创新创业。
当前,青岛正在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要将创新创业所需人才与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地集聚起来,探索具有青岛特色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人才+资本”创新创业模式,使人才、资本成为支撑创新创业的有力杠杆。
1.制定政策、完善服务,营造良好政策制度环境
推出“青创十条”,构建“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十个方面政策支持体系,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5]。一揽子出台促进产才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实施“青岛菁英工程”意见、“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六个文件,实施“人才强青”计划,为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政策保障。发布“青岛创投风投发展十条”“青岛创投风投十条2.0”,以最优政策吸引资本,建设全球(青岛)创投风投中心。出台金融赋能人才发展“20条”,提出设立风险缓释补偿金、加大“人才板”支持力度、开展“人才债”试点等二十项优惠政策,开通青岛才赋金融平台,畅通人才资本供需通道。荣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2.市场手段、平台思维,搭建人才、产业、资本互动发展载体
设立市级人才赋能资金,首期注入人才专项资金5000万元,重点对青岛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各区(市)级及以上“以赛选才”获奖项目等各类创新创业类人才项目以股权投资方式予以扶持。搭建不同层次与类别的发展平台,如针对毕业生创新创业孵化的博士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针对顶尖人才的国际院士港、院士智谷、高层次人才创新中心等,每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可得到1000万—1亿元不等的综合资助,已支持五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共256人。组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联盟,提供法律、引才、孵化、项目、金融、咨询等服务。引导科技金融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人才创新创业领域,首创科技金融特派员模式,三年服务企业2680家次,帮助企业获得科技信贷60亿元;优选金融辅导员为企业提供政策讲解、融资服务策划等金融服务,对口辅导企业3847家,实现放款676.48亿元;开展“金企互通共赢未来”金企对接行动,发布首批金企对接重点项目303个,总投资4083.3亿元,融资需求1434.4亿元。
3.开拓创新、先行先试,部分区市率先探索以“财”汇“才”模式
市南区成立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人才企业提供股份制改制、挂牌、上市、基金、并购、发债等一站式服务。市北区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人才创业项目按级别给予100万—10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并给与贷款贴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奖励、企业上市资助等多项支持。崂山区发挥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5亿元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作用,引导各类资本采取科技保险、投贷联动、股权投资等方式,搭建从种子期到IPO阶段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出台《直接股权投资资金管理办法》,对单个项目投资额最高可达1.3亿元。西海岸新区推行中国(青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以赛荐才模式,实施资本引才、平台聚才,为获奖项目设立天使类、风投类基金支持。城阳区设立阳光创新投资中心,引进10支产业基金,提供150亿元私募基金;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贴息贴保扶持资金和科技金融履约助贷基金,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给予人才还贷续贷支持,人才创办的小微企业最高可享受30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入驻青岛国际农业生命智慧谷等重点创新园区的人才,可享受股权投资、人才贷款和费用减免等针对性政策支持[6]。
1.创新水平总体处于第二方阵,人才、资本集聚能力有待加强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青岛创新指数68.37,创新能力位列国家创新型城第十名,落后于深圳、杭州、广州、南京、苏州、武汉、西安、长沙、合肥等城市[7]。另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社科院、赛迪顾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关于创新实力的不同报告显示,青岛基本也处在第十名的位置。观察发现,深圳、广州等排名靠前的创新型城市,同时也是综合实力强、集聚国内外高端要素表现突出的城市,且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摆脱投资依赖,走上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8]。青岛名次虽处于前十名的第一梯队,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强,主要集中在海洋领域,且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数量明显偏少,“人才+资本”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
2.创投风投头部效应明显,创业投资土壤需进一步培植
《全球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2020)》显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创投资源,创投人才比重也高。2020年国内创投市场最受青睐的城市仍是北上杭深,常年占据国内创投市场的半壁江山,TOP15城融资数量占比达到80.5%,创业热度城市格局基本确定,青岛未进入前15榜单。青岛在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过程中上升势头明显,但创投机构和创投资本的活跃度、创业投资行业规模、创业投资企业数量、创业投资企业资产规模等较先进地区还有明显差距。
3.投资早期人才项目动力不足,对初创型人才企业支持力度需加大
创业投资支持早期项目、本地项目较少,青岛创业投资基金投入初创企业资金总额仅为深圳的20%、武汉的30%、南京的50%,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创投资本仍然困难。在备案创业投资企业投资的40个企业项目中,种子期、初创期企业仅占39%。在中基协登记的基金管理人投资的664个项目中,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占比不到50%;本地企业项目233个,仅占总量的35.1%。民间资本对初创型人才企业及项目仍有顾虑,存在不敢贷、不愿保、不想投、不敢担问题。
4.城市对青年人才吸引力不够,创新创业后劲不足
青年是一座城市发展活力的源泉,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各地抢人大战愈演愈烈,其中争夺最激烈的就是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青年人的数量与人才贡献和GDP高度相关。根据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显示,青岛在全国排13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元素发展不快,吸引年轻人就业落户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深圳发挥国有投资平台作用,针对行业领军人才及其他人才创新创业,设立10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投资领域涵盖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环保等产业。杭州引导银行资本、创投资本、财政资金等向人才集聚,2011年组建全国第一支以人才命名的海邦人才基金,已投资近80位海外高层次人才企业,10家已上市。2016年率先在全国试点成立首家人才银行并在全省推广,仅浙商银行已授信贷款80多亿元。2020年成立全国首家人才小贷公司,为人才提供随借随贷、周转灵活的小额贷款。人才信用贷额度不设上限,可凭学历证明、创业计划、项目可行性认证等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实现“以人定贷”。推出科研保、创客保、科创E保等创业险种,针对研发失败项目,经认证给予研发费用赔偿和创业团队生活补助。宁波实施四两拨千斤的“资本引才”,每年投入1.5亿元择优资助已获民间资本投资的创业团队,按实际到位民间资本货币投资的30%给予资助,一般不超过2000万元;对人才层次高、影响力大,项目核心技术世界领先且产业化、市场化前景特别好的重大人才项目,资助额度上不封顶。济南以“知识产权可作价、成果转化能估价、人才团队有身价”为突破口,探索全国首个以个人身价为基础、创新人才金融的“济南模式”[9],开发“价赋通”“身价贷”“人才投”“金智薪”“人才保”“身价保”等产品,打造以“信”为主线的人力资本“七信”生态闭环。
人才本身是一种资源,但要这种资源自发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还需资本为之打造一个起飞的平台,资本是创业阶段最能给予人才爆发力资源和合作的伙伴,青岛建设青春之岛、创业之城,得走“人才+资本”路子。
创新人才引育模式,以“引才专业化、聚才平台化、用才市场化、留才生态化”为主线,健全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人才供给体系。实施高端引领及顶尖人才集聚行动,精准招引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顺应全球人才流动趋势,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借鉴南京“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经验,建设“国际人才港”,打造“类海外”环境,为海外人才来青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支持。实施青年英才聚青行动,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加强创业扶持,建设青年创新型城市和青年友好型城市。
大力发展创投风投,壮大创投风投基金群,设立规模化人才创新创业赋能资金和人才科技创业投资基金,重点聚焦种子期或初创期人才项目进行股权投资。推动银行将人才企业是否获得创投融资纳入放贷考量因素,整合创投+银行资源,对早中期科技项目“扶上马、送一程”。用足用好央行再贷款再贴现低息资金政策,加强对人才企业的金融总量保障,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双创、小微专项金融债,募集资金优先用于人才企业信贷投放。授牌人才银行,重点聚焦成长期人才项目,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为高层次人才或长期所在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人才贷”,提高市级风险补偿资金比例,创新“人才+信用+资产抵押”组合贷方式,建立再担保体系。面向人才企业开展期权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重点聚焦发展期人才项目,推动人才企业上市、在新三板挂牌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支持人才创业园、小微企业园区、双创孵化园区等人才创业平台发行双创债券,募集资金定向支持人才企业培育和发展。创新人才保险支撑,推行企业研发费用损失保险、创业项目费用损失保险、产品研发责任保险、人才发展支持保险等保险产品试点。
推动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升级成为人力资本服务产业园,促进人才价值资本化、股权化。借鉴上海建设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信息平台经验,编制全球高层次人才分布地图,出台重点领域引才清单;建设人才潜力与身价评估服务平台,量化金融价值、岗位价值,为用人主体选人用人提供依据,为金融投资机构遴选项目提供支撑。围绕人力资本价值的形成、评估、兑付、提升、交易、创新等环节,加强统计、分析和应用,做好政策储备。
树立“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理念,为在青人才提供生活、创业、科研、融资等全生命周期综合性服务,营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环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重大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品牌,完善“以赛引才”机制,依托重大活动载体广纳天下英才,遴选支持一批高端人才项目,打通“项目+人才+资本”链条。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由人才工作部门认定人才企业,筛选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领军人才企业,用知识产权链接高科技人力和社会资本,盘活企业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解决“人才价值变现难”痛点,进一步激发人才企业创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