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的视角设计音乐课堂
——例谈《跳吧,跳吧》教学中的活动化设计

2022-09-30 11:23陆雅雯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律动旋律节奏

陆雅雯

(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0)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跳吧,跳吧》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唱歌曲。热烈、欢快的斯洛伐克民歌,歌词内容富于生活情趣,表现了人们聚会时的场景。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第一段由四个节奏完全相同的乐句组成,旋律采用模进的手法,突出使用了连续的切分节奏。第二段开始用附点节奏,使音乐舒展并与第一段形成对比,随后又回到切分的节奏型,并都用“啦”来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歌曲非常具有舞蹈性,可以配合舞蹈连续演唱。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2种教学方式并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反馈,了解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1]。

案例1:学唱歌曲《跳吧,跳吧》。我在《跳吧,跳吧》这首歌曲学唱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多次尝试与调整,旨在把教学研究的中心放在学生身上,让孩子在音乐律动中结合歌曲自身特点,让孩子由自主学习转化到自我内化。即在与他人合作舞蹈中,无意识地熟悉音乐旋律、感受音乐情绪,从而有自主地完成歌曲的学唱,并能够进行展示。

课堂尝试一,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跳吧,跳吧》。教学重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及歌曲结构特点的明确。教学过程。

1.律动导入,体验情绪

(1)模拟节奏,难点解决

①出示节奏型,尝试拍出节奏。“黑板上出示的两个节奏型,让我们一起来拍一拍。”②介绍切分音节奏及强弱规律。

(2)随乐律动,感受情绪

①生模仿师随乐进行律动,动作一:随乐有节奏行走。(没有碰撞)动作二:原地随乐晃动身体。②明确动作,生自主随乐律动。③明确歌曲可以分成2个部分[2]。

2.分段学唱,发现规律

(1)聆听歌曲,了解歌词。

(2)第二部分学唱

①听师范唱,明确两乐句的关联。“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部分,原来人们在放声歌曲。请同学们拿出手指,跟着老师的歌声,找一找这两个乐句有什么关联呢?”②跟琴默唱,明确附点节奏。“是的,两个乐句的旋律是相似乐句,之后最后一小节略有不同。让我们一起跟琴声试着唱一唱。”“听第一小节的节奏是附点节奏。”③跟琴有感情演唱,明确重音记号。④跟琴演唱,巩固旋律。

(3)第一部分学唱

①师范唱,明确歌词。②有节奏念歌词。“让我们一起有节奏地说一说,我们的重音记号又出现咯。”③认识模进,出示旋律。“跟老师的歌声一起来画一画,找一找旋律有什么规律?”“模进亦称移位。这一手法即是将歌曲的主题旋律或其他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节,乐汇等作重复出现时每一次的高度都不相同者谓之。模进通常有:上行模进或下行模进(模进的方向)。”④生自主完成旋律。“mmsssffsff,后面的音符应该是……加上我们的最后一部分就是我们歌曲第一部分的完整旋律。”⑤跟琴完整演唱旋律。⑥加入歌词演唱。

3.完整演唱,舞蹈拓展

(1)完整跟琴演唱歌曲。(2)欣赏视频,体验跳集体舞。(3)合作边唱边跳。(4)作业布置: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跳吧,跳吧》。

二、分析与反思

提取难点,在课堂的最开始,即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时进行教学,提高的难点解决的效率。律动导入,让学生明确歌曲分为2个段落,并在实践中体验歌曲不同部分的情绪,为后面学唱时的情绪把握做铺垫。通过多次的聆听,发现歌曲各部分的曲式特点,即第一部分为下行模进;第二部分的两个乐句为相似乐句。再通过默唱、师评价后调整演唱、有感情的演唱,从而学唱歌曲。完整演唱歌曲,完成教学目标。作为一首舞曲,拓展集体舞视频,感受舞曲的特点后,进行合作展示。

课堂尝试二,教学目标:学唱歌曲《跳吧跳吧》,体会音乐与歌曲节奏韵律的美。教学重难点: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舞曲的韵律特点。教学过程如下。

1.律动导入,体验情绪

(1)随乐行走,体验速度的变化与情绪的体验(播放《奥尔夫节奏快与慢》)“说一说,音乐速度与你情绪感受的联系。”

(2)围成圈,跟伴奏有节奏行走(音乐不停)。“下面请同学们围成圈,原地跟着音乐走一走。”“所有同学向左转,跟着音乐走起来!”

2.学习舞蹈,熟悉旋律

(1)学习动作一:①师在圆中间,范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面向老师,下面我们就要在音乐声中学习舞蹈动作咯。第一个动作,注意脚下动作,左右左右左抬右抬。”②生在音乐中,尝试完成舞蹈动作一。“一起原地,试一试,左右左右左抬右抬。”③师评价,对动作一提出要求。“很好,现在让我们加上手的动作,双手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然摆动即可。准备,开始”。④随乐向前完成动作一。“试着向你的正前方,走起来!”⑤随乐边走边完成动作一。“向左转,连续2次,准备开始,原来……再来一次。”

(2)学习动作二:①师在圆中间,范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面向老师,下面我们就要在音乐中继续学习第二个舞蹈动作咯。脚下走起来,左右左右,最后加上拍手动作,反方向再来。”②生在音乐中,尝试完成舞蹈动作二。③师评价,随乐律动[3]。

(3)完整随乐律动:①原地完整随乐律动。②随乐行走着律动。

3.出示旋律,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了解歌词。(2)明确后两行旋律的异同。“斯洛伐克人们在音乐中热闹聚会,载歌载舞。他们所唱的两段旋律,请同学们听一听,有什么关系?”“是的,只有最后一小节是不同的。”(3)师范唱,生画旋律线。(4)跟琴试唱,师评价。“想一想,在舞蹈时,我们的动作是轻巧的,那我们的歌声有应该是怎样的呢?”(5)与师合作接唱歌曲。(6)出示前两行旋律,师范唱,找规律。“瞧,前两行的旋律又有什么特点?边听边来找一找。”(7)介绍下行模进,出示完整字母谱。(8)跟琴唱谱,明确重音记号。(9)加入歌词演唱歌曲前两行。完整跟琴演唱歌曲。(10)合作表演歌曲,围成两个圈,合作歌唱表演歌曲。

三、分析与反思

通过实际的体验,让孩子感受到音乐节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自身情绪的变化,明确这一想法后,再聆听歌曲,孩子会更明确地知道歌曲的情绪。歌曲本身就是一个民间舞曲风格,特点就是大家一起随着音乐舞蹈律动,环节二中,我也让孩子围成圈手拉手,感受一个集体的力量,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在音乐不断循环播放中,模仿老师,模仿同伴。在不断尝试与练习中,学习律动动作,建立音乐韵律的基本感知,建立对于歌曲的初步理解与体验。有了前期动作的铺垫,对于歌曲的学习就变得容易不少。让孩子在聆听与试唱中,对比感受歌曲每部分结构的特点,从而准确地完成歌曲的演唱。在本节课中,孩子通过律动与学唱体验音乐的情绪与韵律,再进行一定的思考与复习,会让他们更好地表现自己。

四、案例反思

1.研究教材,更需要研究学生

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教师既要研究教材的要求,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需求”是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础。如:案例中的第一种尝试,从歌曲曲式结构特点出发,将目标定位为学唱一首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相同或相似乐句,认识模进这一创作手法,从而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在拓展初体验集体舞,从而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结果是孩子只是会唱了一首歌曲。而调整了方式后,从体验音乐情绪出发,学生通过不同律动与游戏充分感受音乐节奏、旋律与情绪等音乐要素。如通过律动,让孩子切身体验、感受音乐情绪并了解舞曲这一形式是教学环节设计的初衷,在实践课堂中,学生都很开心地根据老师出示的图谱跟着音乐进行律动,从而记忆音乐。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学环节更多地注重了形式,而忽略了怎么有效地发展孩子的听觉[4]。

聆听是学生音乐的基础,教师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聆听,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中。所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反馈,如:是否能自愿随着音乐进行律动;其动作在完成中是否存在困难;完成动作的学生占比人数大约有多少;并发现不同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思考不同环节设计的层次性。教师就应该做到实时关注,实时调整。

2.研究学生,更需要研究学情

(1)充分发挥学生“玩”的天性

研究表明,四年级(10岁左右)儿童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有意识。人类肢体拥有最自然的律动,利用肢体对于音响的敏锐性,可以适当地表达音乐中的各项元素。而在音乐课堂中,肢体律动就是学生展现“天性”的渠道与方式。本着学生天生的“直观肢体”感受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伴随着音乐,通过肢体表达音乐,用音乐唤醒学生天生的本能,培养学生对于自身肢体表达与肢体协调力,建立身心的和谐,促进学生情感变得更加细腻敏锐,从而帮助学生直接产生对音乐的经验,自然地进入音乐学习与体验当中。

节拍感对于学习者律动感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在律动感的训练过程中,与培养节拍感结合起来,能够使得律动感的培养更有效果。节拍节奏的训练,不论是音乐乐谱本身还是通过各种乐器所表现出来的音乐,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单纯的节拍如同单个音符一样并不具有音乐整体的美感,也不能完全地表现音乐本身的内涵,因此对于节拍的训练,更需要在具体音乐中来培养和训练学习者的律动感,通过自己的听觉,体会到乐曲中强弱的节拍,以及音乐的跌宕起伏,并且将这种认识和体会通过恰当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学习中,可以提高音乐学习者的肢体协调性。

(2)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的本性

音乐是一门在很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的学科,通过融入合作学习模式,学生不仅仅是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而且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也会在学生的进步中得到展示,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而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习得的合作素养,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学习的表现深度和广度,使音乐课堂焕发出耀眼的魅力和风采。而四年级阶段的学生社会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和友谊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学生在音乐中通过自主地聆听、律动、思考、合作等方式能真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体验音乐的韵律,从而更好地建立团队意识和我自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合作学习具有十分强烈的心理暗示,因为他们在平时的游戏和玩闹中就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玩、一起闹。事实上,一些音乐课程的设计初衷就有着十分强烈的合作学习愿景和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很难不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诸如音乐剧、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表演等,这些内容必须要发动学生,使他们通过合作交流进行节目创编和会演,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从歌曲所具有的舞蹈特性出发,目标定位为感受音乐(舞曲)的韵律。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不局限于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无意识地感受音乐情绪、聆听音乐旋律,不仅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同时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在耳濡目染下,学生自然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孩子们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且一种情感体验与学习。

猜你喜欢
律动旋律节奏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和谐律动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动静之间
给你的信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轻快漫舞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