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华
(喀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1],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指向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既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美丽城市,也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有利于超越城镇化的单一思维。[2]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事关广大农村百姓生活的幸福安康,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特别重要。[3]乡村振兴战略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美丽乡村建设则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创造性探索。[4]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基础是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远规划,不能急于求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景观设计发展起步较晚,近些年,喀什地区新农村建设、旧村庄改造、帮扶农民脱贫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不可避免地由于乡村生态环境繁杂、地广人稀、缺乏设计、产业发展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程度低等造成乡村人文、自然等景观出现分散化、单一化、雷同化等现象。以提升喀什地区村容整洁、生态宜居、功能合理、因地制宜、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为目标,本文从多角度提出现有问题,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再从美丽乡村乡村庭院、行道景观、公共空间景观、河道景观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探索研究,以期为促进城乡区域景观均衡发展,实现喀什地区美丽乡村蓝图提供参考。
喀什地区处在中亚腹部,因地形复杂、气候差异较大,大体可分为5 个区:喀什平原气候区,包括喀什市北部、中部广大冲积平原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沙漠荒漠气候区,包括喀什市南部、麦盖提县东部和叶城东北部,属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区;山地丘陵气候区,包括叶城县中部、巴楚县和伽师县北部,疏附县、英吉沙县和莎车县西部海拔1500~3000 米的山区丘陵地带;帕米尔高原气候区,主要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昆仑山气候区,主要包括塔什库尔干县南部和叶城县南部。[5]5 个区呈现出了3 种乡村景观。
1.帕米尔高原乡村景观
帕米尔高原地区,主要以帕米尔高原气候和昆仑山气候为主,多数乡村景观处在高寒气候环境中,因冬季漫长,春秋季风沙大,又无明显夏季(虽阳光充足,但热能不足),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目前,当地居民生活以游牧为生,乡村景观以乱石堆积、胡杨卫土、道路硬化、黄土沙石为主。因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复杂致其绿植景观设计受到严重限制,由于运输及海拔等原因,人文景观也以就地取材为主。
2.临近沙漠乡村景观
临近沙漠地带,属于沙漠荒漠气候,夏季炎热,紫外线强,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当前该区域乡村景观依然以黄土戈壁为主,偶见林木,新乡村环境建设多用砖瓦沥青做硬化,配以落叶乔木为主的植被。不同因素影响致使该区域乡村景观只能以生态环境保护、因地护地、经济实用为主,植物多搭配落叶乔木。
3.近邻市区乡村景观
这一带从地理环境到自然环境都相对有所改善,在多个县、乡、村分布聚集,基本属于喀什平原气候和山地丘陵气候,四季变化显著,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无霜期长,温差较大,景观内多条河流分布,林木相对较多。这一带受到扶贫政策惠泽,乡村景观多以本地盛产果实为主题打造,居民门头以粉刷式、搭架式、装饰式景观表现为主。近几年乡村面貌虽有提升,但也有不足,因土地利用率低,创新不足、缺乏生机、百村一貌情况时有发生,加强因地制宜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尤为重要。
1.景观布局疏密程度
喀什地区乡村虽集中,但前期缺乏景观设计,资源分配不合理,传统景观保护缺失,景观布局疏密不一,景与景之间布局分散,出现本村无景观、邻村景观密集等现象。可见,整体性景观布局对于乡村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2.人居乡村景观规划
用地乱是当前喀什地区乡村景观发展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景观用地集中在主干道两旁,未能与居民其余生活用地景观相衔接;部分乡村土地资源被加盖民房,导致绿化及耕地面积缩减;同时存在占用河道取水、放牧等现象;加上乡村荒地较多,土地自然植被缺乏打理。由此可见,部分土地未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设计利用。
3.人居景观环境保护
喀什地区部分乡村居民禽类养殖较多,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四处堆放,对乡村环境美化造成较大影响;建筑物周边见缝插针放置各类闲置物体;居民砍伐树木现象较为严重,导致部分绿植遭到破坏;土地荒废严重,原有景观维护缺失,破坏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现象时有发生。
1.生态环境肌理被破坏,公共空间不够整饬
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喀什地区乡村居民由于生活习惯和需求,长期野外放牧、砍伐树木、兴建房屋,烧火取暖,将植物废料、牲畜粪便等各类养殖排放废料随意搁置,化肥、农药使用等不合理,生活污水、垃圾任意排放丢弃,导致土地环境恶化、公共空间景观布局分散。笔者对喀什地区多地乡村景观进行考察,均发现存在着景观零星分散、景与景不贯通、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个别村庄道路景观材料多用跨区域材料组成,未能结合本地建筑材料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这是当前喀什地区乡村景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困境。
2.庭院景观形式单一
村民人居环境方面,由于长期以来住房布局是自然形成的,因而散乱无序,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且庭院景观形式单一。通过实际调研走访笔者了解到,目前喀什地区乡村庭院景观多以硬化铺砖形式体现,乡村居民对于庭院改造或翻新都相互模仿、照搬,存在共通性,“庭院景观单一,硬化太多,绿植太少”,院内花坛零星分布,且植被种类不够丰富。因材料、资金、设计缺乏,庭院内出现无景观化现象,功能分区布局单一,形成“大而不实用”的环境,造成庭院景观扁平化,活力不足。
3.景观设施不完善
农村发展,一要靠人,二要靠产业支撑。[6]喀什地区近几年乡村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积累较少,发展的底子依然薄弱,因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景观设施不完善,无景可宣传,无处可流连。
4.文化元素体现不足,审美思维缺乏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现阶段,喀什地区乡村灌溉河道众多,位置显著,但设计中受关注程度较少,因现代化进程影响,在景观设计中,河道设计忽视了对固有地域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设计千篇一律,居民生活缺少文化情境体验。百村一貌的河道景观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视觉疲劳。不善利用当地物质资源,既造成了对当地资源的浪费,也破坏了河道地域文化景观的整体和谐。
1.乡村土地环境恶化
乡村景观规划时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及尊重生态环境为原则。[7]现阶段喀什地区乡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以畜牧为主,长时间放牧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砍伐树木致盐碱沙化严重;喀什地区乡村同时受水文地理、地质地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正因如此,它们压制了土壤的绿化过程和有机物质的累积过程。土壤营养流失,再加之缺水干旱,最终影响景观设计中植被及相关作物的生长,易造成植被成活率低、出苗率低、死亡率高的现象,从而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这是喀什地区乡村景观建设重要的限制因素。
2.乡村发展内动力欠佳
喀什地区地处祖国最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受干旱地理环境影响,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稀少,农业旅游观光受限,但各类果树种植较多,适宜发展乡村采摘园经济。然而,由于新疆本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经济受人才与企业资金限制程度较大,这使得喀什地区乡村在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发展。而且,部分乡村居民农业科学种植方式和理论缺乏,粮食作物、果树等的种植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业经济以人力劳动为主,导致土地承受力较弱,乡村自产能力不够,人员流失严重,机械化水平低下,引资成果不够显著,经营管理意识淡泊。以上制约了喀什地区乡村的整体经济发展。
3.缺少专业的乡村景观设计
不论庭院景观,还是公共景观设计,它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支持,也离不开广大乡村居民。其建设必须具备系统性,而非单一性,需政策扶持、乡村产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传统景观发掘、专业的合理设计、日常维护管理同步进行。庭院景观与公共景观构成了美丽乡村,喀什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较大,尤其在硬化方面颇见成效。大量精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仅仅考虑了建设,着眼于自身建设效果,忽视了景观设计,导致景观规划设计的缺失。部分乡村在构建美丽乡村模式下,只能通过仿照他地乡村模式,在成千上万的乡村中无法形成即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景观格局,直接影响到喀什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格局。乡村基础建设虽重要,但整体的合理规划设计可使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4.居民地域文化认知不足
居民文化素质及认知程度偏低。受经济文化影响,乡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低,对文化及地域经济发展的认知缺乏,学习研究能力不足,对乡村河道、原始建筑、景观保护不够,在乡村景观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创新性不足,仿照其它村庄情况严重,出现照抄照搬、百村一貌的现象,这也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1.注重地域特色文化景观的传承发展
我国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大到城市,小到乡村,五十六个民族,各有不同的习俗,且历经千年,底蕴深厚。从古到今,喀什地区乡村多民族聚居交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浓厚氛围,这些元素是乡村区域特色发展的宝贵财富,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运用好这一财富,是关键。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文化的传承,能够激发居民生产力、创造力、亲和力,使居民踊跃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来。在建设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不同因素、元素要融入其中。要保护与维护优秀遗留景观,它们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地域特色文化具有独有的文化精髓,其传承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是催化剂。传承、保护、发展、创新、改进是新时代农村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式。
2.注重景观环境生态保护
喀什地区乡村景观都具有动态变迁与更新发展的特性,其中各类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前发展、演变与传承。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对于环境改造不可采取“要么不动”或“要么推倒重来”的极端方式,这些都不适应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任何单一的“保护”都是缺乏经济价值的转换的。要以乡村发展的视角客观有序地进行生态保护,只有保障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减少人口流失,才能保证乡村生态环境得到发展与完善。保护喀什地区乡村生态,就必须引入现代生产和现代文明,以科学、科技、创新发展,使居民享有便利的权益。帕米尔高寒乡村景观、临近沙漠乡村景观、近邻市区乡村景观三个景观带环境保护,需坚持“以民养民,造福地方”的理念,遵循“居民受益,后代造福”为原则的评判标准。
乡村生态保护只注重经济发展,通过引资企业和大搞旅游业同样具有片面性,如何能将经济利益价值与乡村历史、文化结合,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既能发展经济,又能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是值得深入规划设计并耗费大量精力研究的。要保护和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以居民生活品质提高为基础,建立健全乡村社区服务体制,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避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保护和发展相依相存,缺一不可,要把“度”把握好,否则适得其反,造成无法挽回的生态环境破坏。
3.因地制宜进行乡村景观设计
喀什地区绝大部分乡村遗存了独有的建筑景观风貌,因受文化、教育、地域环境、社会资源等的不同影响,致使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乡村景观风貌。要想乡村景观别具一格,符合本区域发展,要结合地理环境与地方文明习俗,进行整体调研,综合因素评判,因地制宜,用合理科学方式对喀什地区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每个环境空间要适度设计,不可过度表现,也不能轻描淡写,可采取区域特色景观结合现代景观形式,用多视角及思维方式,以景观反哺当地经济发展模式,既能打造本区域本土化景观,又能持久为乡村发展做贡献。
4.人居乡村景观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是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无限制的开发与建设,不论在任何地方和角落,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乡村企业、乡土景观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绿色、环保、安全、节能是目前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乡村景观氛围营造与其它景观营造有着质的区别,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要把对人的因素的考虑要放在首位,应充分尊重乡村居民精神生活需求、审美需求和生活所需,在做乡村景观设计、道路景观设计等的时候,最大限度满足该乡村居民生活需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其次,乡村景观设计还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考虑乡村未来发展定位,以本土自然群落为基础,按需设计,就地取材,尽可能减少人工刻意雕琢,同时注重乡村景观建设生态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给未来乡村建设留下可扩展的发展空间。
1.增加乡村文化内涵,助力喀什乡村经济提升
地理学家唐纳德·W 迈宁(Donald W.Meining)认为,“环境哺育我们成为生物;景观展现我们成为文化”(1979 年)。喀什地区乡村文化景观要发展、要传承、要有特色,需依托地域文化和乡村社会,融合地方产业文化升级,以及生态环境优化等因素,促使乡村社会成员提升“文化自信”,以独特的乡村景观设计,增进乡村文化内涵,利用乡村景观,打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廊、雕塑、主体性景观故事,用生动形象的动静结合的景观设计,塑造文化润疆、景观育人的良好氛围。比如可以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河道景观设计。乡村河道承载着景观、生态、文化三大功能,河道的水安全应作为河道建设的首要因素进行考虑,地域乡村河道周边环境复杂,灌溉河道居多,在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可将亲水景观和地域景观融入乡村河道两边,既要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化,又要创新发展。在护栏方面,材料使用以就地取材为主,用木材及自然面石为护栏主材;可围绕中华文化元素中的祥云、祥瑞等纹样,结合地域文化特点设计出不同题材的护栏。河道边设置青石台阶,作为居民休憩与亲水之地。村庄内的各类农具、用具等亦可用作景观小品,实现因地制宜、灵活取用,取材于此,用材于此。如图1 所示。这样的乡村景观设计对城乡旅游业的发展是有极大助力作用的,不仅能够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光顾,增加乡村经济增收项目,还可以对当地文化宣传起到良好效益。
图1 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作者自绘)
2.公共空间景观集群化,优化景观布局,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近些年,喀什地区对于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改工作力度加强,效果明显,但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村民人居环境的改善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要想使乡村变得更美,打造住房生态宜居环境,就应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首先,公共空间景观集群化设计。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休闲、娱乐常驻足之地,是童年时光回忆之地。景观集群设计需打破固有景观的单一思维,适当增加乡村小型游园、活动集散广场等公共空间。其次,乡村公共景观设计中,道路景观、休憩游玩景观的设计尤为重要。完善村民村委会院落公共设施及景观,利用地域范围内适宜生长的植物设置绿植观赏、游玩、休憩活动场所,如图2 所示。再次,可在土地盐碱、沙化严重,村民活动场所布局分散的地带改善土质,设计景观带,增加居民活动休闲空间。
图2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作者自绘)
3.庭院景观环境设计:美化与实用相结合
乡村庭院景观应将经济绿植和美化环境相结合,对于住房进行外立面设计及粉刷,建筑外立面搭建地域特色门头;用废旧的生活器具,搭建住房周边装置艺术乡村作品群。对居住庭院内部环境也不容忽视,以实用性果树为主、观赏性作物及花草为辅,适当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蔬菜,解决居民自身蔬菜供应,也可售卖,增加收入。规整院落环境,将牲畜、植物、人流进行合理分区设计。规划设计时,应对不同居民实际需求情况进行走访调研,结合实际,为居民创造适宜居住的美丽乡村庭院景观环境。
4.完善景观设施,因地制宜设计行道景观
因地制宜地设计喀什乡村行道景观。乡村行道景观作为连接村庄与外部空间的重要组带,在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为村民提供便利。[8]喀什地区乡村道路景观设计应结合三个景观带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居民需求,采取多样的方式灵活打造。靠近主干道的地方打造地域特色小品景观,利用当地木材或石材堆砌休闲座椅和景观小品,以枯枝制作成安全护栏;宽阔区域设置休闲廊庭。根据气候条件,周边配以不同绿植。靠近建筑物的道路及其周边,应遵循景观便于打理、就地取材、经济安全、环保实用的原则,灵活规划,保留乡村道路原有风貌,延续历史脉络,满足居民日常活动。
乡村景观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人文内涵、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本文通过调研了解了喀什地区乡村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初步设想,力图在保持乡村当前原生态景观的前提下,寻求变化。为能优化居民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水平,以乡村本土化与乡村现代景观结合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既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勤俭节约,又因地制宜发展。在乡村景观设计中,一方面利于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可持续稳定发展。[9]
本研究进行期间,借鉴了国内外优秀乡村景观案例及书籍,对喀什地区乡村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进行了对比分析,将符合喀什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的要素与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整体设计的初步意见,以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为今后具体项目实施提供可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