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春
2003年4月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次使用了“实用类文本”这一崭新概念,把科普类文本、新闻类文本、调查报告文本、人物传记本文放在一起,与文学类文本区分开来。实用类文本的核心思想在于实用, 侧重培养学生的文本信息获取能力、文本信息比较能力,文本信息加工能力及文本信息利用能力。信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同样有大量信息的出现并伴随着信息的处理与转换。信息处理能力成了新时代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1]。锻炼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这些信息、如何转换使用这些信息,将原本存在于语文课程中的信息,通过自身的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自己贮存与管理的信息,最终用以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人是信息的探索者、处理者,而且确实是信息的创造者。 信息处理能力是人们综合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分析处理各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转换创造出新的信息用于解决问题,是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生存能力[2]。
语文课程视域下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能够使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灵活获取、贮存语文课程中存在的信息,并能够为满足语文学习需求而对语文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整合、评价、创新与应用的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含五项关联的能力 (如图1 所示)。提取与识别信息的能力是基础,贮存与管理信息的能力是保障, 对信息的加工与整合能力是核心,应用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是目的,评价与创新信息的能力是所有能力的统整[3]。 五项关联能力是环状的递进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五项能力缺一不可,正如木桶理论所描述的,最短板的能力最终决定了个体信息处理能力的水平。
图1
为了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初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影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笔者从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比较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与信息利用能力四个维度展开研究。 针对成都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发放问卷200 份,收回有效问卷188 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94%。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初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影响大或者影响特别大,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表1 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初中学生信息能力培养调查结果
我们还针对学生进行了新闻类实用文本阅读检测调查, 主要了解学生的新闻类实用文本学习的现状,从以下7 个角度,设计了一套新闻类实用文本阅读测试卷,满分100 分,提取信息占比40 分,组织信息占比30 分,评价信息占比30 分。选取三所初中学校的1000 名初二学生(初二上期已学新闻单元)进行测试,对应的信息能力得分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新闻类实用文本阅读试题维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提取信息、组织信息、评价信息这三个方面的得分率分别是64%、58.95%、52.09%。 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新闻类实用文本阅读处于较低水平,在实用性阅读的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还不具备信息处理能力。
1.学生兴趣不强
与初中课本中的文学性文本相比,实用类文本缺乏文学性,故事性不强,可读性也比较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创设情境,学生往往认为实用类文本枯燥无味,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毫无兴趣。
2.应试倾向明显
在当前仍不同程度存在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部分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仍以考试为导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机械式教学的缺点,实用类文本本来就缺乏文学类文本的趣味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挖掘实用类文本的独特趣味,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的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3.教师教法失当
很多初中生本身就对实用文阅读赏析的兴致不高,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实用文课堂教学的热忱也不高。 鉴于兴致欠缺,初中生学习实用文的核心内驱力来源于题库所需。 鉴于初中语文教师对实用文的课堂教学并不青睐,考试资料和知识点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需利用题库练习就能增强学生的成绩,便能寻求应考效益的最大化,初中语文教师肯定会将大量的时间放到别的更花时间的课堂教学目标上。 初中语文教师会留意到实用文课堂教学的体式问题,可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又对其不重视,且鉴于题库不考, 对初中生开展实用文写作能力提升练习的意愿也很低。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问题都来源于外在的客观原因,不少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就偏少对实用文课堂教学开展探讨,不是遵循实用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和方法,而是一味地利用应考所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致使教学方法不当,这也是现存实用文课堂教学问题的主要缘故。
实用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就有着比较强的实践性,学习实用文就是为了更好地处理现实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但学生对实用文的了解一般聚焦于课堂教学。 相对来说课堂教学是一个较为单一化且封闭式的环境,缺乏实用文的现实情境创设。因而在学习实用文知识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且真实的实用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实用文问题情境中逐步进入到学习的模式, 激发学习实用文的积极性[4],达到日常任务相互间的衔接,为学生学习和利用实用文创造条件。 陈可庆指出:“构建问题情境创设就是说在教学内容和孩子的求索心理状态相互间制造一类‘不协调性’,把孩子引进一种与问题密切相关的情境创设里面去。 ”[5]合宜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构建, 离不开语文教师对学情的精准定位, 离不开语文教师对实用文文体特色的精准把控。
综合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全方位发展学生的个人素质,而要想科学合理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方式的关联性。 现阶段,在一些语文课堂中,还普遍存在某些高投入、低效率的状况。 比如说,某些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过多地熟背范文,背诵答题模板,不重视按照现实生活方式对学生开展辅导,使本来应当充满着趣味性、新颖性、思维性的语文教学显得机械、枯燥、乏味,影响到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因而,教师应主动改进教育模式,将教科书与生活方式相关联。 教育工作者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科学合理地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从现实生活方式着手, 将工作重点向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思维能力上迁移。 唯有如此,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更合乎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够科学合理地培育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实用类文本课堂教学的主角,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其次,教育工作者在实用类文本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思维导图,列举实用类文本信息内容[6],比较不同信息内容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归纳总结,以实现实用类文本信息内容整合能力素质的提升。 最后,巧用新媒体,充分利用微视频、PPT、线上资源,结合传统教学,促进学生实用类文本信息内容的获取、信息内容的比较,实现信息加工以及信息内容应用能力素质的提升。
要对散乱的实用类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寻找关联性,比较信息内容中的同和异,以及对信息内容进行结构化加工处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类能力素质是比较欠缺的。 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四大核心能力:第一,获取文本信息内容的能力,借助比对读议,获取核心信息内容,产生整体化的认识;第二,文本信息内容比较能力,在比较中寻找关联性,由表层到深层,或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众多文本中寻找聚焦点,寻找最实质的关联性;第三,文本信息加工能力,产生自己的认知能力,开展加工,产生评论与思索能力素质;第四,应用与创造的能力,可以在工作生活中,灵便娴熟地运用各种类型实用类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