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宇
(朝阳市中心医院儿科,辽宁 朝阳 122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大多见于早产儿,主要是由于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以及肺组织结构发育不成熟而导致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使得患儿在出生后的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以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在对该疾病患儿展开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以及呼吸机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该疾病患儿的病死率,最大程度上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但呼吸机辅助治疗的类型较多,需要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基于此,本文采用对比途径探究鼻腔持续与间歇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此次共将76例该疾病患儿选入研究中,研究中的起始时间在2018年9月,截止时间在2019年12月。采用Excel表格将本次研究的患儿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8例。观察组性别中男15例,女13例;对照组性别中男16例、女12例。观察组患儿出生后6~15 h发病,平均(10.50±1.75)h;对照组患儿出生后6~17 h发病,平均(11.50±1.91)h。可以得出两组的相关资料都保持了同质性(P>0.05)。纳入标准:均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诊断标准[2];患儿家属均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恶性肿瘤者。本研究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并通过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鼻腔持续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患儿出生后给予其Drage Babylog 8 000鼻塞式持续通气,治疗过程中参数设定:CPAP压力5~8 cm H2O,FiO2>40%;经过X线片确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后立刻进行气管插管,向气管导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舒)200 mg/kg(出生后12 h内),经过复苏囊加压辅助复习,1~2 min后可以拔出气管插管,在拔管后继续给予鼻腔持续正压通气,参数设定:CAPA压力5~8 cm H2O,FiO2设置在21%~60%,最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下调呼吸机参数直到撤机。
观察组:实施鼻腔间歇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患儿出生后立即实施Newporte360呼吸机治疗,并进行鼻腔间歇正压通气,参数设定:吸气峰压16~18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末正压5~8 cm H2O,呼吸频率设置在每分钟20~40次,FiO2>40%;经过X线片确诊后立即实施气管插管,向气管导管内注入固舒尔200 mg/kg(出生后12 h内),经过复苏囊加压辅助呼吸,在1~2 min后拔出气管插管;在拔出气管插管后继续给予鼻腔间歇正压通气,参数设定:吸气峰压设定在16~18 cm H2O,呼气末正压设定在5~8 cm H2O,呼吸频率设置在每分钟20~40次,FiO2设置在21%~60%,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逐渐下调呼吸机参数直到撤机。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血气指标,包括PaO2、PaCO2、OI。②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包括氧疗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③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气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鼻/面部损伤。④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X线片显示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X线片有明显好转为有效;治疗1周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部分患者出现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分别用()、(%)表示,α=0.05为分界值,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1 血气指标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气指标各项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OI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血气指标比较(mm Hg,)
表1 治疗前后两组血气指标比较(mm Hg,)
2.2 临床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的氧疗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理后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2 治理后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3 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肺气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鼻/面部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 总有效率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1.0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失去活性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且相关研究中显示,近年来剖宫产因素导致的足月儿以及近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出现明显升高[3-4]。在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以及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其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出现萎缩。但是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机械通气后所产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最大程度上保证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安全性[5-6]。
患儿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损伤的情况下,容易使细菌迁移和繁殖,进一步导致肺损伤加重,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鼻腔持续正压通气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能够在呼吸周期的吸气相和呼气相均匀持续的正压,保持患儿气道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防止肺泡出现萎缩,进一步增加功能残气量,提高肺脏的顺应性,从而有效改善通气/血流的比值[7-8]。不过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鼻腔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方式有着比较高的失败率,容易出现频繁呼吸暂停以及严重缺氧的情况而需要展开有创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且过高的呼吸末正压容易导致患儿心脏泵血功能受到抑制,进一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9]。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在临床中是一种无创呼吸机,可显著降低患儿感染发生率,以此提升呼吸功能,能够显著提高患儿自主呼吸能力,从而增加肺部功能残气量与气道直径,疗效显著。但是对患者单独采用此种方法治疗,虽可恢复血气指标,却很难达到快速恢复效果,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所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加快机体恢复,避免出现肺泡萎缩,以此减少呼吸困难症状,同时还可减少患者呼吸衰竭、呻吟等临床症状。由于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对肺部病变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减少患儿肺部发育异常情况,以此促进气体交换,改善肺通气功能,以此提升疗效,加快机体康复。
鼻腔间歇正压通气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初始呼吸支持方式,也能够有利于优创通气的患儿成功拔管撤机,且该治疗方式是在鼻腔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频率的间歇正压,主要是给予患儿自主呼吸同步的间歇正压通气,并采取无创的方式有效提供稳定的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进一步防止患儿肺泡出现萎缩的情况,保证功能残气量,减少呼吸功能,增加气体交换,更好地起到支持自主呼吸的作用[10-11]。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对该疾病患儿实施鼻腔间歇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能够更好地降低发生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最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情况的发生[12-13]。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氧疗时间、无创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临床指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肺气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鼻/面部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对该疾病患儿实施鼻腔间歇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具有良好效果。主要是因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通过无创机械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呼吸气管插管诱发的并发症,对患儿呼吸气道实施扩张,使肺功能残气量增大,以此确保肺泡内液体渗出量降低,恢复患儿自主呼吸能力,确保肺泡充盈,从而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消耗量有效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使肺泡表面张力有效降低,且对肺顺应性实施提高,以此减少临床症状。临床结果还显示,两组中观察组患儿的PaO2、OI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主要是因肺内潮气量可通过肺表面活性物质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可对肺功能残气量实施改善,以此实现肺功能的提升,从而消除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同时肺表面活性物质含有磷脂,可使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可显著提高肺泡自身的稳定性,且具有较好的维持作用,该物质中蛋白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感染效果,可使肺内异物颗粒有效排出,以此确保肺组织被弹性蛋白酶产生的损伤得到有效降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为整个呼吸支持治疗提供维持肺泡扩张压力,避免出现肺泡塌陷的情况,以此可提升肺功能残气量,从而扩张肺泡面积,修复肺部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从而改善肺氧合指数。此种通气方法较常规机械通气相比优势明显,主要是因前者是一种无创正压通气,可为气道通畅提供保障,以此使肺损伤全面降低。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急迫综合征患儿实施鼻腔间歇正压通气结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和临床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