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指引下,时隔14年,“大基建”再次成为经济发展推动力量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我国GDP 同比增长0.4%,完成国务院努力实现二季度GDP正增长目标。从6月经济指标来看,出口、基建和制造业的投资成为经济复苏的最大驱动。这当中,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同步发力,尤其是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贡献突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也都体现了积极作用。
回顾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历程不难发现,基建投资是刺激内需的常用方法,也是对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和托底的主要手段。从1998年开始,中国几乎都在以十年为周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世纪交汇时期以能源公共领域的投资为主,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燃气等领域;2008年开始,以交通投资为主拉动经济,而后调整为市政设施投资。近年来,我国基建规模居于高位,约为17万亿~18万亿元,但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数据显示,相比增速已经有所放缓,且和过去的以地产为主的经济拉动不同,近期国内基建投资主要包括三类:体量最大的是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8万亿~9万亿元),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6 万亿~7万亿元),随后为“电热水气”(2万亿元)。伴随新一轮基建热潮来袭,可以预见的是,发展热点显然更将有别于2008年“4 万亿”,将更加围绕“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发力。
相关会议中,对于“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以强调,正指向了接下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国家发展安全的关键屏障。前者体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后者则组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传统基建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这方面,虽然我国过去十几年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城乡差异仍然较大,且城市的一些非可视型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也有很大发展空间。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智能、创新等基础设施。近年来,基于新型基础设施支持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产业数字化新型业态为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撑,数字经济在我国第三产业渗透率上升至40.7%,产业数字化程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的21%和第一产业的8.9%。
当前常见的深松作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面深松,指的是利用深松犁全面松土的过程,在所有的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都适用,可以对耕层较浅的土壤进行改造处理,深度一般为25-30 cm。另一种是局部深松,指的是使用双翼铲、凿型铲等工具,对需要松土的位置进行深松作业,其目的是创造出虚实结合的耕层结构,达到实部提墒、虚部蓄水的目的。相比于全面深松,局部深松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在具体作业过程中可以根据土壤墒情、具体的农作物等,将全面深松和局部深松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深松效果。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与专项债聚焦的11大领域,都强调新老基建并重,覆盖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城市基建升级改造、农村基建、国家安全基建等领域;其中,现代能源体系则包括大基地、外送通道、储运以及系统调节能力等。专项债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针对项目、定位精准且不归入财政赤字,是此轮大基建的财政支持主力。今年中央安排新增专项债规模3.65万亿元,加上去年结转的1.2万亿元,意味着2022年专项债可使用资金达到4.85万亿元,较2021年增量近半。国务院在5月底下发的33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中要求,2022年新增专项债须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
那么,法院的行为是否经得起检验?家属的质疑又是否站得住脚?记者日前来到福建龙岩,试图解出事件背后的疑团。
国家重点加强的基建领域包括绿色能源、智能电网、油气管网、交通强国、水利基建、城市群、城市化,既有传统基建如交通、水利、城市群、城市化,又包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智能电网等等。这些基建都与有色金属行业紧密相关,如绿色能源所涉的光伏、风电,对于铜、铝、稀土的需求将长期持续,分布式绿色能源将引领电网体系优化,通过对电线、变压器等提出更高要求而带动铜材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而蓬勃发展的新基建领域所涉及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也将进一步拉升对于铜、稀土及稀贵金属、硅基材料的需求。在交通领域,伴随“十四五”期间交通强国的建设,铜、铝、锌、钛、铁及不锈钢也将支撑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的建设。
糖尿病可能是多种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EC)等]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42]。大量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AMPK通路来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和使用剂量的增加,其作用效应也随之增强[42-44]。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降糖药相比,二甲双胍能够显著降低T2MD患者肿瘤的患病率和病死率[43-45],故其有望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热点。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需要依托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来实现。这当中“现代化”的两层含义必须厘清:第一个层面,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对传统基建的赋能,区别于“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更要求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可持续推进,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的现代化设施体系,从而提升社会运营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如可以通过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对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升级,提升其运作效率。第二个层面,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发展方式的现代化,也就是增加注重统筹兼顾、布局在先,通过融入信息、智能、创新性技术和理念,使新型基础设施更好地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为新业态新模式提供算力支撑。随着万物互联、自动驾驶、智能城市等新业态大规模发展,迅猛增长的海量数据需要大量算力的支撑,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为算力的规模化供给和支撑数字全球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对此,行业人士指出,2008年和2022年这两轮大基建都是危机驱动,只不过2008年的基础设施匮乏,而当前则已经转向结构性短缺。2008年,我国基建投资规模约在3.8万亿元,2022年的基建投资体量预计超过20万亿元。经多年高速发展,本轮基建的资金需求远高于14年前,在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经济增长承压等因素下,无论中央财政、地方政府,还是央企、国企和社会资本,当前面临的资金压力都比上一轮大得多。
在此压力之下,两个方面的热点机遇值得关注:一是“双碳”目标下的低碳投资,以新能源大基地、储能、电网、充电站以及城燃管网改造为代表的多元布局,能够有效实现补短板、锻长板、除隐患的产业发展目标。此外,服务低碳目标的基础设施投资,在经济回报潜力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这当中,产能和核心技术支撑的领域将呈现巨大发展潜力。二是新增项目显示的附加价值,传统领域基建投资会带动初级材料的采购和二次加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通过新增项目可以向绿色生态、环保、5G、数据中心、数据库等倾斜,在投资结构上进行调整,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进而带动更长期的宏观经济发展。行业人士认为,2022年仍需用大规模的传统基建投资稳住大局,新基建或要等2023年再进行规模化递进。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19 个省份重点项目数量合计2.371万个,较去年增加9.4%;年度计划投资额合计9.91 万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7.2%。比如浙江省年投资计划额同比增加138.3%。今年前5个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8 个,总投资6542 亿元,同比增长215%,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期内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2%,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3%。从行业指标看,2022年以来,建筑业PMI 持续保持在临界点50%以上;尤其5月的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达到62.7%、59.1%,连续3 个月处于高位景气区间。不过,疫情影响开工,“基建强、施工弱”。因为流程问题带来的基建投资增速与终端施工的“冷热不同步”将在下半年有所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