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冲击和挑战,在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的优势在哪里?是人才!尤其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从自己土壤中培育出不可替代的人才,更是企业竞争和制胜的法宝。
各类“土专家”、大国工匠、技术能手、行业状元、科技领军人才,都是企业在关键时刻应对各种风浪的撒手锏,他们的成长和成熟绝非朝夕之间。很多企业存在人才断层,老一代人才退的退,走的走,而新生力量又不能及时替代和承担挑大梁的重任。人才梯队跟不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图眼前、图省事、图来得快的短视行为。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固然离不开发展速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但求快并不意味着只图眼前、不管将来,要警惕能够“吹糠见米”的成绩,高度重视打基础、管长远的未来发展。部分企业的高管安于在自己任期内人才够用就行,这种短视行为极不负责任,无异于竭泽而渔,损害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企业如果不研究人才成长规律,仅靠简单的砸资金、上项目,表面看产业和营收都有了,但人员的自我发展能力并没有得到增强,一旦急需专业人才,就可能会陷入无人才可用的困顿。
近年来,企业在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创建方面的投入可谓是不遗余力,但更需要自立自强学会培养并善于广纳人才。优秀的企业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就得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海尔集团的人才观——“人人都是人才”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培养人才的机制,海尔集团为积极主动培养并使用人才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华为集团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建造出一所专门服务于华为人自己的华为大学,因为华为集团知道,任何投资或许都会有失败的可能,但唯独对人才的投资是稳赚不赔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要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的方式方法,不片面追求“人才速成”,多做为后人“栽树”之事。在人才培养上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下定决心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传承好人才梯队培养的“接力棒”。只有深入改革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学习先进企业的用人之道,引进现代企业人才评定方法,建立适合本企业特色的人才培育绿色通道,企业才能适应时代,顺势而上。